占 剛,何 林,蔣宏婉,鄒中妃
(1.貴州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貴陽 550025;2.貴州師范學院,貴陽 550018;3.貴州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硬質合金微坑車刀切削304不銹鋼殘余應力有限元仿真*
占 剛1,3,何 林2,1,蔣宏婉1,鄒中妃1
(1.貴州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貴陽 550025;2.貴州師范學院,貴陽 550018;3.貴州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為了研究硬質合金微坑車刀對304不銹鋼表面殘余應力的影響規(guī)律,采用有限元仿真平臺建立二維切削模型,用不同切削參數車削304不銹鋼,得到切削參數對切削力、切削溫度及殘余應力分布的影響規(guī)律。研究結果表明:表面殘余拉應力和里層殘余壓應力隨切削速度的增大均先增大后減小,而隨著進給量的增大,表面殘余拉應力逐漸減小,里層殘余壓應力逐漸增大。
殘余應力;有限元模擬;304不銹鋼
金屬切削加工過程中的高溫、高熱和大塑性變形會在已加工表面形成殘余應力[1-2]。殘余拉應力會降低零件的抗疲勞強度能力,導致零件在使用過程中的不穩(wěn)定性[3]。殘余應力的研究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4-6]。李建楠等[7]建立正交切削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切削速度、切削厚度和刀具參數對316L鋼的表面殘余應力分布規(guī)律。劉二亮等[8]研究了車刀涂層對殘余應力的影響。李萬鐘等[9]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硬態(tài)切削軸承鋼GGr15的殘余應力分布。孫雅洲等[10]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不同切削參數和刀具角度車削航空鋁合金Al2Al2的殘余應力分布,并進行了實驗驗證。孟龍暉等[11]運用X射線結合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了用不同切削參數車削TC4對表面殘余應力的影響。以上成果大多從切削參數、刀具角度、涂層等對殘余應力展開研究,少有針對自主設計刀具性能研究角度來展開。本文針對自主設計硬質合金微坑車刀,通過有限元仿真方法,以304不銹鋼已加工表面殘余應力為研究對象,分析切削參數對殘余應力的影響規(guī)律。
本文以自貢硬質合金工具廠304不銹鋼專用硬質合金原車刀為基礎,如圖1a所示,在保證刀具制造精度、主切削刃強度和微坑涂層結合力條件下,經改進設計可轉位新型微坑車刀如圖1b所示,微坑邊緣距主切刃0.34 mm,距副切刃0.28 mm,微坑長為1.17 mm,寬為0.75 mm,最大微坑深度為0.1 mm;圖1c為新型微坑車刀微坑放大圖。采用Third Wave AdvantEdge二維切削作為有限元仿真平臺,材料本構模型為仿真平臺自帶的Power-Law本構模型,模型材料從材料庫中選用304不銹鋼,刀具采用自主設計硬質合金微坑車刀,刀具材料為Carbide-Grade-K,涂層材料為TiAlN,厚度為0.005mm,刀具前角為8°,后角為7°,有限元模型如圖2所示。
(a)原車刀 (b)新型微坑車刀 (c) 微坑放大圖圖1 原車刀和新型微坑車刀
圖2 有限元模型
對切削力和切削溫度有影響的因素也會產生殘余應力,一般來說,產生殘余應力有三個方面的原因:①機械載荷引起的應力;②熱載荷引起的應力;③相變引起的應力。對于金屬切削來說,機械載荷和熱載荷是引發(fā)殘余應力的主要原因[12]。
為研究切削參數對殘余應力的影響機理,首先研究切削參數對切削力和切削溫度的影響規(guī)律。圖3為切削速度對切削力的影響規(guī)律,由圖3可以看出,隨著切削速度的增加切削力Fx和Fy均呈增加的趨勢,當速度超過150m/min之后,切削力Fx和Fy又均呈急劇減小的趨勢。
(a)Fx隨切削速度的變化 (b)Fy隨切削速度的變化圖3 切削速度對切削力的影響
圖4為進給量對切削力的影響,隨著進給量的增大,切削力Fx和Fy均呈接近線性增加的趨勢。
(a)Fx隨進給量的變化 (b)Fy隨進給量的變化圖4 進給量對切削力的影響
圖5為切削參數對刀屑接觸面溫度的影響,隨著切削速度的增大,刀屑接觸面溫度呈接近線性增加的趨勢。隨著進給量的增大,刀屑接觸面溫度呈較小波動上升的趨勢。
(a)切削溫度隨切削速度的變化 (b)切削溫度隨進給量的變化圖5 切削參數對切削溫度的影響
X方向的殘余應力σxx是切削速度方向的殘余應力,為工件表層的主要應力,Y方向的殘余應力σyy是垂直于切削表面的殘余應力,相對較小,大部分研究都忽略Y方向的殘余應力場,將X方向的應力σxx默認為工件的殘余應力[13]。
切削速度對工件表層殘余應力的影響如圖6a所示,工件的殘余拉應力在表層迅速下降轉化為壓應力,并在300~400μm之間達到最大值,隨著距表面深度的進一步增加而逐步減小,應力逐漸恢復到零附近,切削速度對應力層深度的影響不大。進給量對工件表層殘余應力的影響如圖6b所示,同樣工件的殘余拉應力在表層迅速下降轉化為壓應力,并在300~400μm之間達到最大值,隨著距表面深度的進一步增加而逐步減小,應力逐漸恢復到零附近,由圖6b還可以看出,隨著進給量的增大,應力層的深度有逐步加大的趨勢。
(a)殘余應力σxx隨切削速度的變化 (b)殘余應力σxx隨給進量的變化圖6 殘余應力σxx隨切削參數的變化
切削速度對工件表面殘余應力的影響如圖7a所示,在工件的已加工表面殘余應力均為拉應力,當切削速度由60m/min增大到120m/min過程中,表面殘余拉應力呈現緩慢增加的趨勢;當切削速度由120m/min增大到150m/min過程中,殘余拉應力呈現較大幅度的增加;而當切削速度超過150m/min之后,表面殘余拉應力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
切削速度對工件里層最大殘余應力的影響如圖7b所示,在工件里層最大殘余應力均為壓應力,同樣當切削速度由60m/min增大到120m/min過程中,里層最大殘余壓應力呈現緩慢增加的趨勢;當切削速度由120m/min增大到150m/min過程中,里層最大殘余壓應力呈現較大幅度的增加;而當切削速度超過150m/min之后,里層最大殘余壓應力出現減小的趨勢。
(a)表面殘余應力隨切削速度的變化 (b)里層殘余應力隨切削速度的變化圖7 殘余應力σxx隨切削速度的變化
進給量對表面殘余拉應力的影響如圖8a所示,隨著進給量的增加,表面殘余拉應力總體下降。當進給量由0.1mm/r增加到0.15mm/r的過程中,表面殘余拉應力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當進給量由0.15mm/r增加到0.3mm/r的過程中,表面殘余拉應力的下降趨勢較為緩慢。
進給量對里層最大殘余壓應力的影響如圖8b所示,隨著進給量的增加,里層最大殘余壓應力總體呈現增加的趨勢。當進給量由0.1mm/r增加到0.2mm/r的過程中,里層最大殘余壓應力較為緩慢的增加;當進給量由0.2mm/r增加到0.25mm/r的過程中,里層最大殘余壓應力出現較大幅度增加;而后,隨著進給量的進一步增加,里層最大殘余壓應力繼續(xù)較為緩慢的增加。
(a)表面殘余應力隨進給量的變化 (b)里層殘余應力隨進給量的變化圖8 殘余應力σxx隨進給量的變化
在304不銹鋼切削過程中,隨著切削速度的增大,切削力逐漸升高,工件在越來越大的機械應力作用下,材料在切削速度方向上受擠壓變形程度越大,工件表層材料在彈性變形恢復時受到里層材料牽制越大;同時,隨著切削速度的增大,切削溫度逐漸增大,工件材料受熱膨脹,刀屑接觸界面相比較里層材料有更高的溫度,溫度的不均勻分布使得金屬材料有不同的變形程度,溫度越高的部位,變形越大;而在完成切削之后,工件冷卻至室溫的過程中,表層散熱較快,里層金屬由于304不銹鋼的熱傳導系數低,熱量不易傳出,表層金屬材料的體積收縮收到里層金屬的牽制;因此,在此過程中金屬材料在熱力耦合作用下,已加工表面產生越來越大的殘余拉應力,而在里層產生越來越大的殘余壓應力。隨著切削速度的進一步增大,當超過150m/mim之后,切削溫度進一步上升,工件材料受到的熱軟化效應超過加工硬化效應,工件材料的強度和硬度減小,切削力降低,金屬材料受到的擠壓變形減小,表層金屬材料受到里層材料的牽制作用減?。煌瑫r,由于切削力減小而使得塑性變形區(qū)域減小,從而產生較少的切削熱;因此,在力熱耦合作用下,已加工表面的殘余拉應力和殘余壓應力均呈減小的趨勢。隨著進給量的增大,參與切削的切削刃長度增加,切削力逐漸增大,切削溫度也逐漸升高,同理,在熱力耦合作用下,已加工表面產生越來越大的殘余拉應力,而在里層產生越來越大的殘余壓應力。
本文采用專業(yè)切削有限元模擬軟件Third Wave AdvantEdge建立二維切削模型,設計合理的實驗進行有限元模擬,綜合考慮機械載荷和熱載荷對殘余應力的影響,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結論:
(1)表面殘余拉應力和里層殘余壓應力隨切削速度的變化和切削力隨著切削速度的變化有相同的規(guī)律,均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
(2)隨著進給量的增大,表面殘余拉應力呈現逐漸減小的趨勢,里層殘余壓應力呈現逐漸增大的趨勢。
(3)對比切削速度和進給量對殘余應力的影響,切削速度對表面殘余拉應力的影響更大,進給量對里層殘余壓應力的影響更大。
(4)綜合考慮切削參數對殘余應力的影響,宜選取較大切削速度來降低表面殘余拉應力,選取較小進給量來降低里層殘余壓應力,推薦切削參數為vc=180m/min,f=0.2mm/r。
[1] 周澤華.金屬切削原理[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3.
[2] 王棟,林強,趙晶晶,等. 42Cr Mo4 鋼切削表面殘余應力研究[J].機械設計與制造,2014(7):106-108.
[3] 張穎琳,陳五一.鎳基高溫合金銑削加工的殘余應力研究[J].航空制造技術,2016(3):42-47.
[4] 徐青山,郭旭紅,萬東東.基于DEFORM3D的ADI切削力有限元仿真[J].機械設計與制造,2013(2):35-38.
[5] Umbrello D, Hua J, Shivpuri R. Hardness-based flow stress and fracture models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ard machining AISI 52100 bearing steel[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4, 374(1/2):90-100.
[6] Meng L H, He N, Yang Y F, et al. Method for Measuring Residual Stresses Induced by Boring in Internal Surface of Tube and Its Validation with XRD Method[J].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14, 31(5): 508-514.
[7] 李建楠,肖林京,郭培燕.不銹鋼切削表面殘余應力的模擬[J].機械設計與制造,2007(10):86-88.
[8] 劉二亮,寧世友,邱峰,等.復雜槽型刀片車削時表面殘余應力有限元仿真與試驗[J].航空制造技術,2016(6):96-99.
[9] 李萬鐘,屈健康,李娜娜,等.硬態(tài)切削表面殘余應力分析研究[J].航空制造技術,2015(6):64-68.
[10] 孫雅洲,劉海濤,盧澤生.基于熱力耦合模型的切削加工殘余應力的模擬及試驗研究[J].機械工程學報, 2011,47(1):187-193.
[11] 孟龍暉, 何寧, 楊吟飛, 等. 薄壁 Ti6Al4V 管件采用不同車削參數加工引起的表面殘余應力的測量[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 2015,44(10):2381-2386.
[12] 樊寧,陳明,郭培全. 刀具前角對加工殘余應力的影響分析[J].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2009(5):100-102.[13] 周芳娟.304不銹鋼切削加工表面特性的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4.
(編輯 李秀敏)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Residual Stress in 304 Stainless Steel by Cemented Carbide Micro Pits Tool
ZHAN Gang1,3, HE Lin2,1,JIANG Hong-wan1,ZOU Zhong-fei1
(1.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2. Guizhou Normal College, Guiyang 550018,China)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ool carbide micro pits on surface residual stress of 304 stainless steel, a two-dimensional cutting model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platform with different cutting parameters in turning 304 stainless steel, cutting parameters on cutting force, cutting temperature and residual stress distribution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residual tensile stress and residual stress layer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cutting speed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amount of feed, the surface residual tensile stress gradually decreases in the residual stress layer increases gradually.
residual stress;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304 stainless steel
1001-2265(2017)08-0037-03
10.13462/j.cnki.mmtamt.2017.08.009
2017-01-25;
2017-03-0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265005,51665007);教育部博士點基金(20125201110001)
占剛(1979—),男,湖北京山縣人,貴州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刀具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E-mail)zhangangbmw@163.com;通訊作者:何林(1965—),男,四川鹽亭縣人,貴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刀具創(chuàng)新設計、摩擦與表面工程研究,(E-mail)helin6568@163.com。
TH142;TG5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