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希進(jìn)
春風(fēng)在溫暖的陽光里徐徐而至,不經(jīng)意間迎來新的一年清明時節(jié)。每到這個時候,就想起被十里八鄉(xiāng)稱為好人的爺爺,心里滿懷著春天里的感傷和思念。
記憶中的爺爺,一輩子與黃土地打交道,渾身散發(fā)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冬天穿著破舊的大襟棉衣,腰上扎著布條帶子;夏天多是光著膀子,打赤腳,只穿著一條灰白色過膝的短褲。飽經(jīng)歲月風(fēng)霜的打磨,他有點駝背,銀發(fā)白須,褐色的臉膛布滿了刀刻似的皺紋,四肢經(jīng)脈分明,清晰可見,手腳像桑樹皮一樣粗糙,一雙有點渾濁的大眼睛炯炯有神,骨子里透著剛毅和自信。
爺爺?shù)囊簧?,一直信守著這樣的家風(fēng):治家勤儉,厚德誠信,與人為善,有求必應(yīng),針草不愛,清白做人。所以,他是個永遠(yuǎn)閑不住的人,每天都能看到他忙碌而不知疲倦的身影。一年四季,春播秋收,鋤地施肥,開荒砍柴,割驢草,還捎帶著在自家山上養(yǎng)柞蠶,搞點小收入。雨雪天氣在家搓草繩、編糞筐菜簍子或維修農(nóng)具。農(nóng)忙時天不亮就上山干活,我和兩個姐姐輪換著上山給他送飯。爺爺總是忙里偷閑,不忘給我們抓幾串螞蚱讓我們回家燒著吃,那種滿口香的滋味,至今想起來還流口水。
1946年敵人進(jìn)攻膠東,戰(zhàn)亂不斷,人心惶惶,土地荒蕪,聽到槍聲都往山上跑。我父親參加民兵,一有敵情民兵統(tǒng)一集合應(yīng)對敵人。每到這個時候,爺爺就催著我父親快去集合,這是全村的事,不能馬虎。印象最深的有兩次,都是爺爺牽著毛驢,馱著我妹和被子、干糧,母親抱著弟弟,兩個姐姐攙扶著奶奶,我那時7歲,跟在爺爺身邊催著全家快點跑。到了山上,爺爺把全家和跟著我們一起上山的鄰居安置在一片柞樹底下睡覺,他一個人坐在馱簍架上,邊為我們放哨邊照料牲口吃草。天亮后,爺爺全身都被寒露打濕了。我問爺爺怎么不睡會兒,他笑了笑說:我睡著了,誰給你打更呀!沒有事就好,咱們回家了。爺爺?shù)囊痪湓?,讓我幼小的心靈涌起深深的感動。
在舊時的農(nóng)村,有一個古老的傳統(tǒng),孝順的子女要為晚年健在的父母備好壽材,這是對老人的敬重和一種心理撫慰,防止急需時措手不及。我父親征得爺爺?shù)耐?,要給爺爺準(zhǔn)備壽材,把早年爺爺栽的幾棵大樹鋸成板材,請我當(dāng)木匠的大姑父打造了一副上好的壽材,刷上紅色的油漆,放在爺爺常住的南屋西間。
有一年夏天,奶奶得了瘟病,連續(xù)幾天不能吃飯,只喝點涼水維持生命。爺爺后來知道了就問我父親:你媽病得怎么樣?父親說:病得不輕。爺爺說:如果你媽真有那天,把給我準(zhǔn)備的壽材給你媽用上。父親說:這哪行,俺媽真有事我再想辦法。爺爺說:你能有什么辦法?!我說話算數(shù),就這么定了!過了幾天,奶奶的病居然不治而愈。貧寒存知己,危難見人心。
爺爺早年因勞累過度受了風(fēng)寒,患上了哮喘咳嗽的毛病,便徹底戒了煙酒??墒撬址N煙又釀酒,種煙是為我父親受用,釀酒是為客人備用。他對鄰居也是一樣,有求必應(yīng)。他有一門漏粉條的手藝,好的年景綠豆豐收,家家都想漏點粉條,請爺爺去幫忙,他從不推辭,也從不要工錢。
1949年初春,乍暖還寒,爺爺腿腳浮腫,吃飯越來越少。我父母問他哪兒不舒服,想吃點什么?他哼哼兩聲,搖搖頭說:沒有事。那個年代,缺醫(yī)少藥,長個瘡癤都能死人。有一天深夜,母親醒來,對父親說:你趕快到東炕看看,怎么一點動靜沒有?父親舉著油燈,拉著我,掀開門簾一看,爺爺已撒手西去。父親邊哭邊跑去找人給爺爺剃頭、換衣服。發(fā)葬那天,屋里屋外悲愴的哭聲震天,奶奶、父母和姑母眼都哭腫了。我一直跟在父親身后,悲痛得直掉眼淚,但沒有哭出聲來,似乎有幾分冷靜,看到大人那撕心裂肺的樣子心里很害怕,又覺得爺爺可能是睡著了。
爺爺走了。從此,家里少了一個掛念我和我掛念的人,生活又回歸平靜。我從少年到青年一直和奶奶睡在一起,有一天晚上剛躺下,不知怎么又想起了爺爺,我向奶奶提出一個長時間埋在心里不解的問題,惹得奶奶又掉下了眼淚。我問奶奶:俺爺活著的時候,俺爹、俺媽和三個姑母都叫俺爺是二大爺(二大伯),為什么俺爺去世了都哭喊著叫爹爹?奶奶嘆了一口氣說:你奶奶的命苦哇,我做夢都沒想到我還能有孫子……說著說著,奶奶又抹眼淚。我勸奶奶:不要哭,你先告訴我咱家到底是怎么回事?
奶奶冷靜下來,如數(shù)家珍似的告訴我:你爺這一輩人弟兄4個,老大青壯年去世,老四十幾歲早逝,老三是你親爺爺,和我生了你爹和你三個姑,沒想到你親爺也去逝了。那年我36歲,你爹8歲,你大姑13歲,二姑5歲,小姑才3歲,撇下孤兒寡母,天塌下來啦。你二爺那年40歲,未成家。家族中的同輩兄弟幾次撮合你二爺,讓他和我成婚。你二爺說過這樣一句話:兄弟妻不可欺,這個家我要管,再苦也要讓全家吃飽飯,但是我愿一輩子做鰥漢,終身不娶。你二爺是咱們家里的大功臣哪,好人哪!把你爹和你三個姑拉扯大,供你爹念了三年私塾,他四個的婚姻嫁娶和南屋那四間新房都是你二爺一手操辦的,他是咱家里的一座大山,吃穿全靠他,大恩人哪……沒等奶奶說完,像有一股熱浪,直沖我的心窩,眼淚噴涌而出。
現(xiàn)在想想,一個從舊社會走過來的普通農(nóng)民,做出這樣的決斷和擔(dān)當(dāng),沒有逆天的勇氣是做不到的,我爺爺說到也做到了。在40多年漫長而坎坷的道路上,他像一名勇敢的戰(zhàn)士,勇往直前,百折不回,歷經(jīng)艱難困苦,把一個面臨破碎的家庭從低谷中挽救出來,過上了幸福生活。爺爺?shù)囊簧?,就是為別人而活著,他沒有自己的妻兒老小,沒有自己的血脈延續(xù),默默地走過了82年的人生路,無聲地離開人世。他在我們心里鑄造了一座豐碑,留給我們一份厚重的精神財富。
爺爺不是我們的親爺,但勝似我們的親爺。他走了,但在我們心里他還活著;他沒留下一張照片,卻永遠(yuǎn)留在與我有關(guān)的血肉經(jīng)脈與情感記憶。
爺爺對我們傾注了無限的愛,我們卻沒有機(jī)會回報他,成為終身的遺憾,只能在清明時節(jié)不忘到他老人家墓前祭奠一番,才感到些許慰藉。歲月流逝,卷走了往事,我們會永志祖德,代代傳承——傳承是最好的紀(jì)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