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剛
中國有著悠久燦爛的文明。在歷史長河中,文明塑造著中國人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中,作為社會精英的官員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文字功底較為扎實的官員會以家書的形式,教誨家人如何做好事、當好官。細品古代官員豐富的家書內容,可以從中看到國人的民族和文化因子。
不忘初衷。作為官員,做官初衷顯得尤為重要。清初的魏禧在《給子世侃書》中告誡后輩:“汝資性略聰明,能曉事。夫聰明當用于正,親師取友,迸歸一路,則為圣賢,為豪杰,事半而功倍。若用于不正,則適足以長傲、飾非、助惡,歸于殺身而敗名?!蔽红囊馑?,旨在強調作為官員尤其是有能力資質的官員,首先應該請教有所長的老師,同時交往志同道合的朋友,運用集聚的智慧去做事、去當官,一定會有“事半而功倍”的顯著成效,這是在說明做官初衷的重要性。
堅毅品格?!渡袝分杏小熬诺隆敝Q:“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薄熬诺隆笔强俊皥砸恪眮碜髦蔚?。作為官員,從政要講政治規(guī)矩,要劃政治底線,要遵守政治道德,這樣才不會在關鍵時刻出問題。明朝進士支大綸在《示兒書》中說:“丈夫遇權門須腳硬;在諫垣須口硬;入史局須手硬;值膚受之訴須心硬;侵潤之譖須耳硬?!边@里提到的諸多之“硬”,就是堅毅的代名詞。作為官員,在不同單位不同職業(yè),需要立足各自崗位,用堅毅來堅守職業(yè)底線和崗位底線。
慎言慎行。古代官員在長期的從政生涯中,一言一行不僅受到同行的關注,也受到百姓的關注。為什么會受到關注呢?官員的言行代表公務形象,如果不謹慎對待,信口開河、亂說亂議,不僅會擾亂朝綱,而且還會造成一定范圍內的思想混亂。明朝李際陽母在《遺子弟書》中說:“大都世態(tài)炎涼,而宦途人多疑忌,議論間,常要小心打點,未可如居鄉(xiāng)率心與宦途人應對也?!崩铍H陽母總結古代偉人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就,原因就在于“皆是小心中做出事業(yè)”。緊接著,她告誡后輩為官處世“須慎哉!須慎哉!”
崇尚禮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謙虛待人、禮讓為人。作為官員,更應該把謙虛待人、禮讓為人的理念貫徹到從政生涯中,這是“為政以德”的具體化。從“仁政”的角度來看,這樣做可以夯實執(zhí)政基礎、維護統(tǒng)治秩序。明代有一個官員叫羅倫,富有才學,當過修撰,他在《戒族人書》中對為官者應該怎樣做到謙虛待人、禮讓為人進行了論述:“何謂齊家,不爭田地,不占山林,不尚奢侈,弟讓其兄,侄讓其叔,婦敬其夫,奴恭其主。只要認得一忍字,一讓字,便齊得家也。其要在子弟讀書與禮讓?!惫湃酥v“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在家中能夠做到禮讓謙虛地對待彼此,就能夠在社會中以禮讓的精神對待社會大眾。羅倫家書中的“忍”“讓”不是消極意義上“怯懦”“膽小”的表現(xiàn),而是對官員行權的道德限制和約束。清朝乾隆年間擔任過河南巡撫一職的尹會一,在《示啟銓》中也談到了這種禮讓精神:“待親族,須以敬老濟貧為主;待下人,須以寬為主;待多事小人,須以讓為主?!奔赐ㄟ^禮讓來增進了解、化解糾紛。
節(jié)儉為上。在國家治理中,官員如果提倡節(jié)儉精神,而且付諸實踐,對于塑造良好官場政治生態(tài)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明代嘉靖年間進士出身的周怡,當過太常少卿,他在《勉諭兒輩》中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日;紗絹一匹,可辦粗衣幾件;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弊鳛楣賳T,能夠維持日常生活和工作開銷,應該知足。如果官員有這樣的一種想法,節(jié)儉生活,把剩下的合法錢財積攢起來,萬一哪一天生活急需用錢,不正好能用上嗎?何必要用違規(guī)手段進行斂財來滿足自己過度奢華的需求,這樣做一旦被查,面臨牢獄之災,吃一口安心飯的機會也不會有了。
廉潔從政。當然,古代官場也有十分嚴重的貪腐現(xiàn)象。作為正直的官員,沒有過多的欲望,也不需要額外的錢財來滿足過多的欲望,自然把重心放在做事上,就會得到百姓贊賞。南梁的政治家徐勉在《為書誡子嵩》中指出,廉潔的從政風范是最大的政治遺產,應傳授給自己的家人。難能可貴的是,徐勉清晰地指出為官與經商是不能混在一起談論的,也就是今天我們強調的當官不能經商發(fā)財,經商發(fā)財就不能當官。徐勉認為自己通過從政,國家給予的職位和待遇已經十分豐厚了,如果不廉潔從政,不把這樣良好的家風傳下去,怎能對得起國家呢?
讀書干事。古代社會,讀書學習是官員的必修課。通過讀書學習,才能幫助自己更好地做事。清代的毛先舒看到當時部分年輕人沒有很好地珍惜寶貴時光,在家書《與子侄》中給年輕后輩予以警醒說明:錯過年輕時期最寶貴的讀書學習時光,等到“年力向衰”之時,再想學習長本事,為時已晚。作為官員,應該通過讀書長本事,不斷提升自己能力,更好地為百姓服務。而不是說,在一個重要崗位上,消極工作,不作為、亂作為,等到想作為的時候已經晚了。清代陳宏謀在《給四侄鐘杰書》中告誡晚輩:不僅要從書本中學,還要從實踐中去學,不斷提升本領和能力。
擔當勤政。元好問有一句詩:“為官避事平生恥,視死如歸社稷心?!边@句詩強調了為官者要敢于擔當、勇于擔當。作為基層官員,在長期的工作過程中,如果沒有擔當,得過且過混日子,是一種不敢擔當、不能勤政的惰政懶政。清代聶繼模在得知兒子聶燾中了進士后被派到基層當縣令,便寫下了《誡子書》,教導兒子如何做官,兒子遵照父親的教導,在地方干出了顯著成績。《誡子書》中說:“山僻知縣,事簡責輕,最足鈍人志氣,須時時將此心提醒激發(fā),無事尋出有事,有事終歸無事?!痹诨鶎訛楣伲灰驗槠?、擔子輕,而銷蝕了為官的進取心。要尋找工作突破口,勇于擔當,敢于任事,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又可以憑借著早已積累和準備好的東西予以應對,能將“有事”化為“無事”。
(摘編自《學習時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