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有一年,法國作家博馬舍應(yīng)邀到一所大學(xué)演講。演講結(jié)束之后,他看到校園的墻壁上張貼著一張海報——是為這所大學(xué)的一名學(xué)生募捐的海報。原來,這個名叫“比爾”的學(xué)生患了重病,需要很大一筆治療費用,所以,同學(xué)們便張貼了海報,號召全校師生為比爾募捐。博馬舍得知了詳情后,立即捐了100元錢給比爾,然后便離開了那所大學(xué)。半年后的圣誕節(jié),他收到了比爾寄來的賀年卡,已經(jīng)病愈的比爾向他表示了感謝。從那以后,每年的圣誕節(jié),他都能收到比爾寄來的賀年卡,內(nèi)容都是向他表示感謝。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博馬舍離開人世之前,博馬舍因此感嘆道:“我只是捐了一點錢,比爾卻感激了我這么多年。所以,現(xiàn)在感動的不是他,而是我了。”
唐代有個叫“崔桐”的書生,有一次在回家的途中,把所帶的銀子弄丟了,以至于沒錢吃飯,只能餓著肚子往家走。走到半路時,他已經(jīng)餓得沒有什么力氣了,就在一戶人家的屋檐下休息。那家的老漢看到了他,就問他是不是病了。他據(jù)實相告,老漢立刻回屋拿了些干糧和一碗水給他。他飽餐了一頓之后,有了力氣,向老漢表示了感謝,告辭離去。三年后,崔桐考中了進士,被委任了官職。上任前,他帶了禮物上門,向那位老漢一家表示了感謝。以后,崔桐每次回鄉(xiāng),總不忘帶上禮物去看望老漢。很多年過去了,老漢已經(jīng)去世,崔桐也成了一個老人,但他每次回鄉(xiāng),還是要帶上禮物去看望老漢的兒子一家。老漢的兒子感動地說:“我父親只是做了一件小事,卻被崔大人記住了這么多年!”
別人對自己的好,哪怕只是一點點好,也要牢牢記住,而且在多年以后還不忘感激,這種處世方式,是一種難得的境界,值得我們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