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生
我在一篇《雜魚記》里寫過:“淺夏的雜魚不忍下箸,有子。不光鯽魚有子、花魚有子、鳊魚有子、烏魚有子……連鱸魚、鱔魚、青蝦也有子,‘孕味十足?!?/p>
魚子好吃,不忍吃。吃了魚子,江河里會少很多魚。
清代徐謙《物猶如此》里記敘,學(xué)士周豫愛吃鱔魚,清燉時(shí),見鱔魚身體弓起向上而不倒,這條母鱔為護(hù)腹中魚子,情愿將自己的頭和尾浸入沸湯中,腹部都向上彎曲,忍受巨大疼痛護(hù)子而亡。
一個(gè)人,能感受一條魚的疼痛,內(nèi)心必有大悲憫。烏魚護(hù)子,我在一條淺淺的水澤邊見過。一團(tuán)黑乎乎的小蝌蚪狀的烏魚子在水面上浮游,兩條一公一母的烏魚在旁邊保護(hù),款款移動的魚子遇到其他魚的騷擾,被沖散的隊(duì)形,很快又恢復(fù)團(tuán)狀。成年烏魚陪護(hù)左右,忽上忽下,是擔(dān)心小魚子被天敵吃掉,水體中游前游后,呵護(hù)自己的魚子寶寶。
有些事情匪夷所思。屋后的一塊洼地,在一次暴雨之后,變成水塘。不久,水里有了魚??墒菑膩頉]有人往水塘里撒過魚苗,那地方離河流和其他魚塘也遠(yuǎn),為什么水塘活生生有了魚?
有人去請教漁業(yè)專家。專家說,泥土里本來就藏著許多東西,沙塵暴里也有魚子。一粒魚子,不管被埋多深,裸露地表多少年,它們在等待,一旦機(jī)會來了,有了水,就會孕育出新的生命。.
不投一魚一苗,如何讓池塘中有野生的大魚?
春秋時(shí)期的范蠡,在《養(yǎng)魚經(jīng)》中說得頭頭是道:“三尺大鯉,非近江湖,倉促難求。若養(yǎng)小魚,積年不大。欲令生大魚法,要須截取藪澤陂湖饒大魚處,近水際土沙十?dāng)?shù)載,以布池底。二年之內(nèi),即生大魚。蓋由土中先有大魚子,得水即生也。”
按照范蠡的意思,取湖溝港汊,靠近水邊的淤泥,鋪墊在池底。兩年之內(nèi),就會養(yǎng)出大魚。原因很簡單,就是這些土中本來就含有生成大魚的魚子。
母魚已死,子能焉活?清初詩人施愚山說得步步驚心:將魚子輕輕地拿出,勿損壞,勿著鹽,分?jǐn)傇诘静莅训纳厦?,等水跡稍微干一些,淺淺地埋藏在水邊的沙泥下,以免別的魚來吞吃,自然都可以活命了,但是埋藏的地方,切不可離水的。倘若在冬冷春寒的時(shí)間,用干燥的泥塊搗成粉,將魚子拌裹了、曬暖了,好好收藏起來,積到陰歷四月十五以后,撒放在河灘的水草中間,沒有不活的。其余月份,隨時(shí)可以放,更方便。
歷來魚子被做成好多美食,比如魚子醬、紅燒魚子、魚子燒豆腐、蛋炒魚子。
總有一些魚子被吃掉,一些魚子被保留,這是物競天擇,也是一條魚,生存繁衍下去的規(guī)律。
魚子,附裊裊水草之上??梢韵胂螅粭l細(xì)小的魚,細(xì)若針尖,在水中孑孑丁丁地?cái)[動,掙脫掉那一團(tuán)卵衣,便款款地游向水的深處去了。
那些沒有被吃掉的魚子,終變成一條魚。 魚子不死。
(孤山夜雨摘自《深圳商報(bào)》 圖/曹黑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