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豆
用水制造汽油的“水變油”在當代已經(jīng)是著名的笑話,可在二戰(zhàn)期間的日本,卻真的欺騙了日本軍方。日本《讀賣新聞》近日披露,最近研究顯示,日本聯(lián)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曾被一名市井騙子欺騙,試圖靠“水變油”解決日本海軍的燃料匱乏問題。
1938年底,日本制定《國家總動員法》,令國內戰(zhàn)爭氛圍更加濃厚。由于當時美國停止對日本出口高標號汽油,令原本石油資源就嚴重匱乏的日本面臨更糟糕的狀況。為確保軍艦和戰(zhàn)斗機等所需的燃料供應,日本海軍煞費苦心。此時一個自稱掌握“僅用水就可造汽油”技術的人闖進日本海軍的視線。這個名叫本多維富的“三腳貓科學家”專門欺騙有權有勢者,并屢屢得手。
本多維富曾以“從稻草中提取絲棉”為誘餌騙過許多人,并募集了大量資金。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前,本多就曾向日本陸軍推銷自己的“水變油”技術,但未獲成功。不過日本陸海軍矛盾重重,相互之間并不交換信息,這讓本多抓住了漏洞。他注意到日本海軍嚴重缺乏燃料的狀況,于是故技重施,以自己“掌握用水造汽油的方法”的謊言巧妙地騙過一名神戶女子學院的博士,并獲得帝國大學副教授等專家的“首肯”。
之后,本多扛著多名專家的背書到處宣傳“水變油”技術,先后與多名“大人物”見面,向他們展示“水變油”的“工序”。在這些并不精通科學的權勢人物的宣傳之下,本多很快贏得更多日本高層人物的信任。雖然當時有許多技術人員對本多所謂的“技術”表示懷疑,但依照日本當時的社會氛圍,下屬不敢直接對上級決定提出質疑。
很快,本多“水變油”的事情被首相近衛(wèi)文麿知道。近衛(wèi)向日本軍需局長征求意見,稱“我們這里井水充足,聽說可以用來造石油”。但謹慎的軍需局最后得出“這是騙局”的結論。未得到軍需局許可的本多不甘心,又跑到海軍航空本部進行“推銷”。時任該部教育局長的大西瀧治郎對本多所說深信不疑,并親自寫下長達58頁、題為《以水為主體制造揮發(fā)性油發(fā)明相關實驗》的秘密報告,以此說服航空本部長豐田貞治郎和聯(lián)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
苦于艦隊燃料供應不足的山本五十六如同找到“救命稻草”,立即決定由大西在航空本部地下室內進行試驗,并成立由30名技術人員組成的實驗委員會,全程監(jiān)視實驗進展。1939年1月,“水變油”實驗正式開始。連續(xù)進行3個晝夜后,實驗仍不見“成果”,人員疲憊不堪。原本這也是可以想象的結果,可本多早就把這些情況計算在內:在監(jiān)視人員都疲勞到極點時,本多突然宣布“試驗成功了”,并向眾人展示事先裝有劣質汽油的瓶子。但是,所有實驗瓶都事先做好標記,檢查時發(fā)現(xiàn)本多所持汽油瓶并非作有標記的實驗瓶,因而揭穿了騙局。本多被海軍移交警方處理。
此事敗露令日本海軍顏面掃地,但出于面子問題,負責“水變油”實驗的山本和大西均保持沉默,既不認錯也不道歉。顯然,本多之所以騙倒眾多日本海軍高層人士,是抓住了他們急于解決燃料問題的心態(tài)。當時類似的還有“富士山麓油井挖掘”欺詐事件。二戰(zhàn)時傳說“富士山麓有石油”,一些被騙的實業(yè)家在未挖出石油的情況下向外大肆宣傳,竟引來內閣總理大臣、內閣成員、議員和各界重要人物趕來視察,可惜最后的結果還是“一場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