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秋月,閆茹玉,劉青敏,李 萍
(衡水市中醫(yī)醫(yī)院心血管科,河北 衡水 053000)
益氣瀉肺方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郁病的臨床研究
孫秋月,閆茹玉,劉青敏,李 萍
(衡水市中醫(yī)醫(yī)院心血管科,河北 衡水 053000)
目的 研究分析益氣瀉肺方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郁病的臨床療效。方法 于2016年6月~2016年8月選取40例在我院就診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郁病患者參與臨床研究,根據(jù)數(shù)字隨機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實驗組與對照組,各2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西藥治療,實驗組患者在此治療基礎(chǔ)上加用益氣瀉肺湯,均接受一個月治療,觀察分析患者中醫(yī)癥候積分、60 min步行試驗指標。結(jié)果 經(jīng)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中醫(yī)癥候積分及SDS評分改善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的60 min步行距離在治療后顯著增加,且實驗組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應用益氣瀉肺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郁病可顯著降低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SDS評分,延長患者60min步行距離,增強運動耐受力,效果顯著,臨床應用價值高。
益氣瀉肺湯;慢性心力衰竭;郁?。慌R床效果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心血管常見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壓、先天性心臟病等心臟疾病在終末期所表現(xiàn)的臨床綜合征,臨床表現(xiàn)包括呼吸困難、液體潴留及乏力等[1]。在中醫(yī)辯證理論中,心力衰竭的常見證候為氣虛、水停、血瘀,因此益氣、活血、利水是主要治療手段。本文為研究分析益氣瀉肺方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郁病的臨床療效,于2016年6月~2016年8月選取40例在我院就診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郁病患者參與臨床研究,取得滿意結(jié)果?,F(xiàn)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于2016年6月~2016年8月選取40例在外院就診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郁病患者參與臨床研究,根據(jù)數(shù)字隨機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實驗組與對照組,各20例,實驗組中男11例,女9例,年齡66~86歲,平均年齡為72.19歲,其中冠心病17例,風心病1例,高心病1例,其他1例,心功能分級:IV級13例,Ⅲ級7例,II級0例;對照組中男12例,女8例,年齡65~85歲,平均年齡為73.2歲,其中冠心病16例,風心病1例,高心病1例,其他2例,心功能分級:IV級12例,Ⅲ級8例,Ⅱ級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心功能分級、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心功能分級超II級;合并癥均可控制在理想范圍內(nèi);無嚴重認知障礙;可與研究人員正常交流溝通;可堅持服藥。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西醫(yī)治療,具體內(nèi)容為:口服倍他樂克,每日2次,單次口服劑量為12.5 mg;口服卡托普利,每日3次,單次口服劑量為12.5 mg[2];口服利尿劑呋塞米,每日1次,單次口服劑量為20 mg。實驗組患者在此治療基礎(chǔ)上接受益氣瀉肺湯治療,組方為:黨參15 g、黃芪30 g、葶藶子15 g(包煎)、桑白皮12 g、澤蘭15 g、紫蘇子10 g、杏仁10 g、茯苓30 g、桂枝10 g、車前子15 g(包煎)、紅花10 g、丹參20 g、干姜6 g。用水煎煮,取藥液300 mL,分早晚服用。兩組患者均接受治療一個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建立數(shù)據(jù)庫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中醫(yī)癥候積分及SDS評分改善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的60min步行距離在治療后顯著增加,且實驗組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臨床指標比對()
表1 臨床指標比對()
注:對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P<0.05。
34.72±6.16*#46.32±6.14*組別 中醫(yī)癥候積分(分) 60min步行距離(m) SD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對照組11.78±1.69 11.93±2.01 6.04±1.84*#5.11±1.63* 61.48±54.27 62.17±41.84 211.48±84.27*#162.19±55.99* 57.29±7.32 56.99±8.02
在中醫(yī)辯證理論中,認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根本為心氣虧虛,病理因素為淤血、水飲,病位主要在心,與肺密切相關(guān)。益氣瀉肺湯中以黨參、黃芪為君藥,黃芪甘溫,可補中氣、益元氣,健脾利水;生姜安神;黨參黃芪合用可補益心肺之氣。紅花可活血化瘀;丹參化瘀利水,祛痰生新;紅花和丹參合為臣藥。葶藶子可瀉肺氣通調(diào)水道,具有滌痰之力;紫蘇子行氣潤肺;杏仁可止咳平喘;澤蘭善治瘀血阻滯導致的水腫。佐以茯苓、車前子、豬苓以利水消腫,車前子主入肺、腎、小腸經(jīng),可利尿通淋、清肺化痰,配合補氣藥可利水而不傷正;桂枝溫肺化飲,干姜溫陽通脈,共為佐藥。諸藥合奏益氣固表、利水消腫之效。
本次研究中,在西藥治療基礎(chǔ)上加用益氣瀉肺湯可取得顯著的臨床效果,有效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患者不良心理,促進患者恢復,顯著緩解臨床癥狀,增加運動耐受力,臨床應用價值高。
[1] 計曼艷.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12(2):71-72,73.
[2] 尚菊菊,劉紅旭,郭玉紅,等.黃麗娟教授益氣溫陽、瀉肺利水治療心力衰竭經(jīng)驗[J].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2015,18(4):17-19.
本文編輯:李 豆
R243
B
ISSN.2095-6681.2017.17.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