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浚
為什么讀了這么多書,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學海真的無涯嗎?到底什么樣的知識值得我們花精力去學?
為什么學習“學習的方法”,比學習本身更重要?
作者自述
我叫成甲,很多人是從“羅輯思維”(互聯(lián)網(wǎng)知識社群)“得到”App的音頻節(jié)目《成甲說書》了解我的。在與“羅輯思維”合作的過程中,我有幸入選了“羅輯思維”評選的“中國最會學習的人”,而2016年“得到”年終盤點全年銷量TOP 10的節(jié)目中,《成甲說書》占了三成。我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除了大量閱讀外,《好好學習》這本書詳細介紹了背后的方法。
我主業(yè)是做景區(qū)設計咨詢,2009年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了北京京都風景生態(tài)旅游規(guī)劃設計院,并擔任常務副院長。很多人奇怪為什么我要不務正業(yè)去研究認知思維,去運營一個知識管理的公眾號,去寫一本知識管理的書。我還曾多次受邀在清華MBA、第九學院、多角度沙龍、中國惠普、埃森哲、中國人壽集團等機構團隊進行演講,做關于個人時間管理、知識管理方面的課程和分享。
其實不管是主業(yè)、副業(yè),我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情:深入思考問題,熱情分享經(jīng)驗,激發(fā)別人潛能。每當我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能給別人啟發(fā),我都覺得生活特別美好。
大咖力薦
成甲這本書,在我看來,就是一個重度學習者為識別茫茫人海中的同類而打造的一個信物,傳遞的一個暗號。99.99%的道理都不能通往行動,只有極少數(shù)人掌握知識變成行動的秘密。幸運的是,成甲知道這個秘密并愿意分享出來。
——脫不花(“羅輯思維”首席執(zhí)行官)
這是一本寫給未來中流砥柱的書。這些人不但工作做得好,而且有創(chuàng)新;不在乎別人的先發(fā)優(yōu)勢,只研究怎么提升自我;不問目標有多難,只問自己能不能學。成甲這本書,能幫你學習怎樣學習,他說的是有關知識的知識。
——萬維鋼(《萬萬沒想到》作者)
我們正處在信息過載的時代,擁有快速獲取重要知識并能應用的能力比任何時代都重要。成甲在書中跟大家分享了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與探索,思考的角度和質量都非常棒,推薦閱讀。
——戰(zhàn)隼(知名自媒體人,100天行動發(fā)起者)
讀者評論
極真誠的一本好書,幫我打通了知識管理的任督二脈,發(fā)現(xiàn)了系統(tǒng)思考的新大陸,我相信如果深入實踐下去,明年的自己會和今天的自己有大不同。
——JJ
2017年第5本書。人容易困在問題本身的囹圄里,而看不到事物的深層結構。這本書給了解決辦法。
——柔 然
為什么讀了那么多書、報了那么多班學習依舊低效?因為沒有將新知識與舊知識打通,沒有將新知識與經(jīng)驗連接,獲取的僅僅是信息而不是知識。怎么辦呢?改變學習心態(tài),以慢為快。找到核心問題,圍繞問題去打通知識阻塞節(jié)點,找到底層規(guī)律,思考規(guī)律適用范圍,再從一個小點上去把知識落地。
——貝 貝
精彩書摘
我是從2008年開始接觸知識管理的。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在幾次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迫切地感受到需要盡快地提升自我認知能力。那時候,對于“知識管理”這個詞,大家還都很陌生,關于“知識管理”這個話題的書籍和資料也寥寥無幾,已有的書籍、課程一般都是關于具體方法和工具的介紹,比如思維導圖、速記、溝通技能等等。
可是,在參加很多培訓和課程之后,我反而更加困惑了:感覺學了很多東西,好像課上聽懂了,可是課后也沒怎么用上,隔一段時間就都忘了。有沒有一個課程,是教你學習“怎么學習”的呢?
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從各個地方去學習關于“如何學習”的知識,開始慢慢地把從不同領域獲取的信息整合起來,嘗試著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
第一個轉折在2010年。在我堅持寫反思日記的第三個月,自己感覺有點堅持不下去了——因為似乎沒什么用。這時候,我無意中看到了《美國之夢:富蘭克林自己的故事》,一本關于富蘭克林的傳記。在這本傳記中有這樣一段:
“富蘭克林要培養(yǎng)自己養(yǎng)成13個道德準則,采用了‘集中精力一次實踐一項,待一種習慣養(yǎng)成之后,再實踐另一項的方法。為了監(jiān)督自己,便每日自省,把道德要求和自己的行為做比較,持續(xù)堅持?!?/p>
這個做法給了我極大的啟發(fā):我一直困擾于學了新知識記不住、用不上,富蘭克林可以通過每天自省一個習慣來鍛煉自己,我是否也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掌握學習到的新知識呢?從此之后,我的日記開始變成了每日的自省,后來又演化成我獨特的“晨修”工作。通過反思晨修,我將學到的知識內化,形成戰(zhàn)斗力。這是我對知識管理理解的入門,而這個過程也為我打下了重要的基礎。到今天,這個習慣已經(jīng)持續(xù)了近7年,我從中受益良多。
第二個轉折是2012年。在兩年多的晨修反思中,我逐漸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我學到的知識越多,越覺得不對勁。雖然我掌握了很多方法,可是每個知識都是單獨解決特定問題的;有時候覺得有些方法之間似乎有些聯(lián)系或沖突,就好像幾股真氣在體內互相沖撞無法融合。可是問題究竟是什么,我一直沒想明白。直到我看到查理·芒格的《窮查理寶典》后,茅塞頓開。芒格在普世智慧演講中提到的第一個關鍵原則就是:“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記住一些事物,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你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jīng)驗?!?/p>
原來,過去看似復雜的知識和道理,可以通過基本的模型和框架來統(tǒng)一安排,而這些模型和框架,就是芒格說的普世智慧。
受到芒格的巨大啟發(fā),我開始投入到學習和構建自己框架體系的過程中。從2012年到2016年,在4年多的時間里,我慢慢地形成了自己對知識管理的獨特認知。
在我看來,一切的學習和努力無非三個目標:一是解釋問題,二是解決問題,三是預測問題。應該說,沒有哪個人的學習會超過這個范疇,而評價學習是否有效的標準就很明確了,那就是:學習之后你的行為或認知是否發(fā)生了改變。如果你上了一年MBA(工商管理碩士),可回到公司之后,自己的管理方式完全沒有改變,那么你的學習顯然是無效的。
所以,以這樣一個認知作為基礎,我們對知識管理的理解也就清晰了:知識管理就是通過對外部信息進行加工,以提高我們改變認知或行動的速度。在這個理解基礎上再去看現(xiàn)在形形色色的學習方法和管理技巧,就能看出大家對知識管理的認識大概存在著三個維度:
第一種是數(shù)據(jù)管理的維度。在這個維度上,我們所談論的知識管理更多是具體的數(shù)據(jù)層面技巧。比如,下載到的文件怎么保存?學到的知識點怎么歸類?如何快速搜索文件?如何給文件貼標簽?怎么樣整理文件夾?在哪里找到合適的書單?等等。
第二種是信息管理的維度。在這個維度上我們關注的是怎樣更好地理解、消化和應用獲得的各個知識點。有很多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組織起來強化這一過程,比如:如何做讀書筆記?如何用思維導圖增強理解?又如學習中精讀和泛讀的區(qū)別、行動學習法、刻意練習,等等。而能夠有效利用這些方法,也是一個學習者進階的標志——能夠有效地把學到的知識用于解決問題。
第三種是底層規(guī)律的維度。在這個維度上我們關心的不僅僅是具體的方法和技巧,更關心對自己的認知深度:我們必須在大量具體知識積淀的基礎上,形成更宏觀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層次上掌握普遍規(guī)律,從而將之前學到的繁雜的知識用一根線穿起來,在具體知識之外找到新的答案。將有形化為無形,又將無形用于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