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夏爾·丹齊格
對長期擔(dān)當重任、工作過累的人來說,避免焦慮和解脫過度心理壓抑的方法很多。有人建議鍛煉,也有人建議休息;有人建議旅行,也有人建議療養(yǎng);有人說獨處好,也有人稱狂歡妙。毫無疑問,此間諸法針對不同情況,各有其作用。這些方法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求變。
求變是關(guān)鍵。人要是過度使用大腦的某一區(qū)域就會使它疲勞,這與外衣的肘部易磨損是一個道理。然而活的大腦細胞與無生命的東西畢竟不同:外衣的肘部壞了,按摩衣袖和肩部是沒有用的;但大腦的某一部分疲勞了,卻可以通過使用大腦的其他區(qū)域使大腦得到休養(yǎng),休息并非消除腦力疲勞的惟一途徑。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某個主要的興趣上是不夠的,人必須有其他愛好。如果只是對大腦說“我讓你休息一下”,或者“我要出去散散步”,或者“我要躺下來什么都不想”,這毫無用處,大腦依然還會忙個不停,它該揣度還是揣度,該心焦還是心焦,只有當新的細胞被激活,新的內(nèi)容成了主導(dǎo),這時才會有解脫和休息。
有一位天才的美國心理學(xué)家說過:“焦慮是情緒發(fā)生了痙攣,原因是大腦緊抓住某事不放?!痹谶@種情況下與大腦爭執(zhí)只是徒勞。人的決心越大,心里的東西越是放不下,惟一的辦法是輕輕地把別的東西悄悄塞進大腦。如果這個東西選得正確,再佐以一定的興趣,那么大腦往往會很快松弛下來,得到調(diào)節(jié)。由此可見,對公務(wù)繁忙的人來說,培養(yǎng)一種業(yè)余愛好是頭等重要的大事,但這卻不是一蹴而就的買賣,不可能心想事成;興趣的培養(yǎng)是個漫長的過程,只有仔細選種,培以沃地,精心照料,才能享受到其果實。
要想保持愉快安然的心境就必須至少有兩三種實實在在的嗜好。如果有人到了晚年才說我想在這方面或那方面找點興趣,那只會更傷精勞神。有人可能會十分精通與其日常工作無關(guān)的某個領(lǐng)域,但卻不一定能從中得到任何好處,也不一定能得到什么安慰。做你所喜歡的事并沒有什么用處,你必須喜歡你所做的事才行。大致說來,人可分為三類:苦死之人,愁死之人,悶死之人。為精疲力竭的體力勞動者提供周末比賽或打球的機會是毫無價值的;同樣,讓殫精竭慮的政治活動家或職業(yè)人士再把精力花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也毫無裨益。
至于那些無所不能的、無論有什么欲望都能得到滿足的可憐人來說,新的歡樂、新的刺激只不過是欲望的又一次滿足,所以他們煩悶得要命,于是東撲西闖,拼命想解悶,對這種人來說,某種紀律的約束是最有希望的解脫之路。
理智、勤奮、有用的人可分為兩類:一類人把工作和娛樂截然分開,另一類人的工作和娛樂則合而為一。第一類人是大多數(shù),他們自能得到補償;在辦公室或車間里的長時間勞作會給他們帶來報償,他們有穩(wěn)定的生活來源,能從最簡單、最樸素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樂趣。真正的幸運兒是第二類人,他們生活在自然的諧美之中;對他們來說,工作時間總是不夠長,每一天對他們來說都是假日,真正的假日來臨時會粗暴地打斷他們令人心醉的工作。然而這兩類人都十分需要有所變化;那些工作與娛樂不分的人尤其需要時不時地把工作暫時丟在一旁。
最常見的消遣方式是讀書,千千萬萬的人都能從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中找到精神慰藉。圖書館是最能使人變得可親可敬的地方。有了"幾本書"就可以使人得到安慰和滿足,這是莫利勛爵的話,他說的幾本書是指任何小于5000的數(shù)目。不過,如果你在圖書館待上一天,不管這座圖書館有多小,這種虛幻的滿足感很快就會消失了;當你隨便翻翻,從書架上取下一本本書,面對著人類積累下來的無窮智慧,你的心里決不會有哪怕是十分天真的自豪感,你的心中只會滿懷敬畏,甚至?xí)A雜著淡淡的悲哀。當你瀏覽那些先圣先師、歷史學(xué)家、科學(xué)家、詩人、哲學(xué)家的充棟之作時,你會意識到你永遠也欣賞不了這些寶貴財富,你會嘆息人生的短暫。
想想看吧,有多少美妙的故事你從未聽過,有多少對重大問題的探求你永遠不會去思考,有多少令人欣喜、發(fā)人深省的思想你無法分享,有多少人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為你服務(wù)而你卻不會去收獲勞動成果。不過,傷感之后你便會平靜下來,虔誠的絕望終會與樂天知命的想法融為一體,由此我們將帶著新的熱情,追求生活中輕輕松松的目標。
有人會問:"這么多書怎么辦呢?"答案是"讀吧!"你即使不會讀書也可把書放在手里玩把一番,凝神注視,隨便翻到哪一頁,找一些招眼的句子看看,到這片無涯學(xué)海里航行。把書親手放回書架,按照自己的意圖擺放,這樣你即使不知書中內(nèi)容,你起碼知書在何處。如果書籍不能成為你的朋友,至少它們也應(yīng)該是你的熟人;如果書籍無法走進你的生活圈,起碼你也應(yīng)該向它們點頭致意。
年輕時好書讀多了是個錯誤。有人曾經(jīng)對我說他已把重要的書讀遍了;仔細盤問之后,我發(fā)現(xiàn)他確實讀了不少書,但印象不深。他理解了多少?有多少內(nèi)容真正進入了他的大腦?又有多少東西裝進大腦后真正變成了可用的工具?
書看得太快也是生活中一大憾事。讀書時的第一印象是關(guān)鍵,如果第一印象不深,以后的印象也就會流于表面,不過重讀一本書也有可能改變已形成的印象。年輕人讀書和老年人吃飯一樣,都應(yīng)特別小心,不能貪多,應(yīng)細細咀嚼。
變通是消遣之本,所以閱讀與工作語言不同的另一種文字自然會更能使人輕松;如果能掌握一門第二語言,即使你只能用它來閱讀消遣,那也是很有好處的。我們的教育家總是急于向孩子們傳授很多種語言,但沒有一種語言能學(xué)以致用。學(xué)生所學(xué)到的拉丁文知識足以使他恨之不已,其希臘語知識足以使他通過考試,其法語知識足以使他能從加來到巴黎,其德語水平足以使他知道別人要他展示文憑,其西班牙語或意大利語的水平也足以使他們知道此物非彼物,但他的語言水平卻遠不能使他讀懂另一種語言中的文學(xué)作品。
精心挑選一門語言,全力以赴學(xué)好它,不能用這門語言愉快閱讀就決不罷休。用外語讀些書能松弛大腦肌肉,因為外語能以另外一種方式使大腦活躍起來。單是語言形式即可激發(fā)大腦中其他細胞的活力,十分有效地解除細胞的疲勞。我們可以想見,以吹號為業(yè)的人可能很樂意把拉小提琴作為消遣,用另一種語言進行閱讀也是同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