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遠華+王裕官+李福貴+熊軍+李志剛+陳謀全+李利
摘 要:本文根據(jù)自貢地區(qū)馬鈴薯病蟲害的發(fā)生特點,提出嚴格執(zhí)行植物檢疫制度,合理運用農(nóng)業(yè)生態(tài)調控、健身栽培、物理防控、生物控制,配合精準化學防治,達到有效控制其危害的一整套綠色防控技術。
關鍵詞:馬鈴薯;病蟲害;發(fā)生特點;綠色防控
自貢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丘陵區(qū),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陰云天氣常見,年均溫17.8℃,最冷月(1月)均溫7.2℃,年降雨量1030mm。氣候特點是冬季溫暖、干旱,早春氣溫回升快,少雨,4-6月降雨較多,7-8月有高溫伏旱,9-10月有秋綿雨。2016年該市種植馬鈴薯10360hm2,產(chǎn)量239316t(鮮薯),其中秋播馬鈴薯(9月中下旬播種)占85%,冬播馬鈴薯(12月中下旬播種)占10%,春播馬鈴薯(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種)占5%,品種包括費烏瑞它、宣薯2號、中薯2號、中薯3號、川涼薯2號等,每年從四川省九寨溝縣、北川縣、成都市以及云南省等地引進脫毒種薯和部分非脫毒種薯,采取坡地覆膜或不覆膜、稻田稻草全覆蓋等栽培方式。近年來,筆者對影響自貢地區(qū)馬鈴薯生產(chǎn)的主要病蟲害進行了調查,并開展了綠色防控技術研究應用。
一、自貢地區(qū)馬鈴薯主要病蟲害種類及常年發(fā)生程度
晚疫病+++++,立枯絲核菌病(黑痣?。?++,早疫病++,枯萎病+++,炭疽病+++,瘡痂病++,軟腐病+++,青枯病++++,黑脛病+++,病毒病++++,塊莖蛾++、蚜蟲++,白粉虱++,小地老虎++, 螻蛄+,蠐螬+++,金針蟲+,蟋蟀++,茶黃螨+++,朱砂葉螨++。
+表示輕發(fā)生,++表示中等偏輕程度發(fā)生,+++表示中等程度發(fā)生,++++表示中等偏重程度發(fā)生,+++++表示大發(fā)生。
馬鈴薯瓢蟲、白絹病、干腐病、葉枯病、黃萎病(早死?。?、粉痂病、環(huán)腐病、根腐線蟲病等,有時隨種薯調入,偶爾發(fā)生。
二、自貢地區(qū)馬鈴薯主要病蟲害的發(fā)生特點
1.晚疫病:為害葉片、莖和塊莖,也可侵染花和漿果,整個生育期均可發(fā)病。以菌絲體在薯塊上越冬,也可在溫室番茄上為害并越冬。初次侵染來自田間馬鈴薯或溫室番茄,播種帶菌薯塊,出土后成為中心病株,病部產(chǎn)生孢子囊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形成發(fā)病中心。番茄和馬鈴薯可以交叉侵染。品種間的抗性差異顯著,無免疫品種;種植感病品種,相對濕度90%以上,有水滴存在,溫度20-25℃,最適發(fā)病和流行,發(fā)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引起大流行;多雨、多霧、晝夜溫差大、空氣潮濕適宜發(fā)??;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發(fā)病重,平地較壟地發(fā)病;密度大、株形大、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長,土壤瘠薄、缺氮、土質粘重使植株生長衰弱,均有利于病害發(fā)生,增施鉀肥可減輕危害。自貢地區(qū)秋播馬鈴薯10-11月、冬播馬鈴薯2-3月、春播馬鈴薯4-5月為發(fā)生流行高峰期。
2.黑痣?。簽楹τ籽?、莖基部和塊莖,幼芽染病出土前腐爛形成芽腐,造成缺苗;出土后染病,莖基部產(chǎn)生褐色凹陷斑;重病株可形成立枯或頂部萎蔫或葉片卷曲。以菌核在病薯塊上或殘落于土壤中越冬,菌絲體可在植株殘體上越冬。帶菌種薯是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也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病菌可經(jīng)風雨、灌溉水、昆蟲和農(nóng)事操作等傳播。土溫23℃左右、潮濕情況下,發(fā)病嚴重;后期菌核形成需23-28℃的較高溫度;高濕度和低的地溫有利于病害發(fā)生,春寒、春季播種早,土溫較低時發(fā)病重;土質粘重、低洼積水、排水不良、連作地發(fā)病重。自貢地區(qū)秋播馬鈴薯10月、冬播馬鈴薯1月、春播馬鈴薯3月發(fā)生較重。
3.早疫病:為害葉、葉柄和塊莖,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fā)生, 發(fā)病重時病斑連接成大型枯斑,使葉片局部枯死。以分生孢子或菌絲在病殘體或帶病種薯上越冬。翌年種薯發(fā)芽病菌即開始侵染,病苗出土后,其上產(chǎn)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水傳播,不斷循環(huán)。病菌易侵染老葉片,遇小到大雨,或連綿陰雨,濕度高于70%,易發(fā)??;貧瘠的土壤易發(fā)病。
4.枯萎?。簽橄到y(tǒng)性侵染病害,發(fā)病初期地上部出現(xiàn)萎蔫,剖開病莖,維管束變褐。以菌絲體或厚垣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在帶菌的病薯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病部產(chǎn)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傳播,從傷口侵入。田間濕度大、土溫高于28℃或重茬地、低洼地,土質粘重,雨后積水,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通透性差,管理粗放,缺肥缺水植株長勢差發(fā)病重。
5.炭疽?。簽楹θ~片,嚴重時也侵染塊莖,引起植株萎蔫和塊莖腐爛。以菌絲體在種薯或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chǎn)生分生孢子,借雨水飛濺傳播蔓延。帶病種薯是重要的初侵染源,發(fā)病后在病部產(chǎn)生分生孢子,借助于風雨傳播,形成再侵染。高溫潮濕有利于發(fā)病,24-28℃,降雨次數(shù)多、雨量大、雨后積水、持續(xù)時間長,空氣濕度大,易引起病害流行;馬鈴薯生長中后期遇雨、露、霧多的天氣,有利于病害蔓延;地勢低濕、排水不良、土質粘重、連作、過度密植、土壤瘦瘠、田間管理差、雜草叢生,缺肥缺水、植株長勢較差的地塊發(fā)病重。
6.瘡痂?。悍啪€菌病害,為害馬鈴薯塊莖和莖。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病薯長出的植株極易發(fā)病,健薯播入帶菌土壤中也易發(fā)病。塊莖生長的早期表皮木栓化之前,病菌從皮孔或傷口侵入后染病。高溫干旱發(fā)病較重,25-30℃適合發(fā)病,中性或微堿性砂壤土發(fā)病重,PH5.2以下很少發(fā)??;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白色薄皮品種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種較抗??;微量元素失衡,鈣肥、硼肥用量不足,馬鈴薯生長不良、免疫力低下易發(fā)?。蝗斯菜蚣薪涤?,低洼地塊積水較多發(fā)病較重。
7.軟腐?。杭毦『?,為害葉片、莖和塊莖,發(fā)生在生長后期收獲之前的塊莖上及儲藏的塊莖上。細菌在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借氣流、雨水、灌溉水及農(nóng)事操作等傳播擴散。病菌只能由傷口或生活力極度衰弱的部位侵染。23-28℃,80%以上相對濕度,病害易發(fā)生;田里積水、施氮肥多,土壤濕度大、溫度高發(fā)病重;收獲過晚,造成田間爛薯,收獲和貯運期間造成傷口多,水洗后塊莖上有水膜造成的厭氣環(huán)境,入窯后堆積過厚,貯藏過程中溫度過高、通風不良、濕度過大病害較重。
8.青枯?。壕S管束細菌病害,為害葉片、莖和塊莖,整個生育期均可發(fā)病,嚴重時造成絕收,引起種薯腐爛、幼芽枯死或中后期植株萎蔫。病菌隨病殘體、田間其它感病寄主或帶菌的肥料越冬,侵入薯塊的病菌在窖里越冬,也可在土中腐生—年以上。播種時,病菌通過切刀傳染給健康種薯,田間可以通過根系接觸、灌溉水、澆水、雨水、土壤耕作和昆蟲等傳播。高溫高濕多雨利于病害發(fā)生,發(fā)病最適溫度30-37℃,最適PH6.6,一般酸性土發(fā)病重;田間土壤含水量高、連陰雨、大雨后轉晴氣溫急劇升高發(fā)病重;土壤地勢低洼、土質粘重、地下害蟲多、與茄科及其它寄主作物連作的地塊發(fā)病重。
9.黑脛病:維管束細菌病害,為害莖基部和塊莖,整個生育期均可發(fā)病,以苗期最盛,造成缺苗斷壟、塊莖腐爛、貯藏期爛窖。病菌在土壤中遺留的病薯和病殘體或種薯里存活、越冬,是初次侵染的來源。發(fā)病最適溫度25-27℃;播種前,種薯切塊堆放在一起,不利于切面?zhèn)谘杆傩纬赡舅▽樱拱l(fā)病率增高;種薯帶菌率高、多雨、地塊低洼、土質粘重、排水不良、土壤潮濕和冷涼,發(fā)病重;窖內通風不好、濕度大、溫度高,病菌通過傷口、皮孔傳染快,容易造成爛窖。
10.病毒病:癥狀有花葉型、卷葉型、壞死型(或稱條斑型)、叢枝及束頂型4種類型,主要病原有馬鈴薯S病毒、M病毒、卷葉病毒、A病毒、Y病毒、X病毒等6種病毒。除了馬鈴薯X 病毒只能借助機械磨擦接種以外,其它病毒均能由蚜蟲傳毒。該病已成為自貢地區(qū)在干旱少雨年份不利于晚疫病發(fā)生條件下馬鈴薯的主要病害。冬季暖和年份,越冬基數(shù)大,再遇天氣干燥,利于蚜蟲大量發(fā)生,造成病毒病大發(fā)生。毒源主要來自種薯和野生寄主上,帶毒種薯為主要的初侵染源,種薯調運可將病毒作遠距離傳播。在生長期間,病毒通過昆蟲或汁液等傳播,引起再侵染。高溫特別是土溫高(>25℃),有利于傳毒蚜蟲的繁殖和傳毒活動,同時降低薯塊的生活力,削弱了對病毒的抵抗力,容易感病,引起種薯退化;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田間管理條件差,蚜蟲發(fā)生量大發(fā)病重;25℃以上高溫降低寄主對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傳毒媒介蚜蟲的繁殖、遷飛或傳病,利于該病擴展,加重受害程度。
以上馬鈴薯早疫病、枯萎病、炭疽病、瘡痂病、軟腐病、青枯病、黑脛病、病毒病在自貢地區(qū)秋播馬鈴薯10-11月、冬播馬鈴薯2-3月、春播馬鈴薯4-5月發(fā)生較重。
11.塊莖蛾:以幼蟲蛀食為害,從薯塊的芽眼和破皮處蛀入,在植株上孵化的幼蟲,吐絲隨風傳播,由葉面鉆入葉內蛀食。自貢年發(fā)生7-8代,世代重疊,同時期內有成蟲、卵、幼蟲和蛹發(fā)生,以幼蟲或蛹在田間殘留薯塊、殘株落葉、墻壁縫隙及室內貯藏薯塊中越冬。澇年發(fā)生輕,干旱年份發(fā)生重;播種淺、培土薄的發(fā)生重,播種深、培土厚的發(fā)生輕。自貢地區(qū)秋播馬鈴薯10-11月、春播馬鈴薯4-5月受害較重,室內貯存塊莖在7-9月受害嚴重。
12.蚜蟲:主要有桃蚜、蘿卜蚜和甘藍蚜, 以成若蟲群集葉背吸汁為害,可傳播病毒病。自貢地區(qū)混合發(fā)生,年發(fā)生10-30代,世代重疊,沒有明顯的越冬滯育現(xiàn)象。生活史屬全周期遷移式,營孤雌生殖與兩性生殖交替的繁殖方式,并具有季節(jié)性的寄主轉換習性,可在冬寄主與夏寄主上往返遷移為害。暴雨的沖刷能降低蟲害的程度。微風有利于蚜蟲的擴散,但風速過大又限制了其發(fā)展。
13.白粉虱:以成蟲和若蟲吸食寄主汁液,并分泌大量蜜露,引起煤煙病的發(fā)生。自貢地區(qū)年發(fā)生12-15代,世代重疊,沒有明顯的越冬滯育現(xiàn)象;溫室和露地蔬菜、馬鈴薯等生產(chǎn)緊密銜接和相互交替,白粉虱一年四季均有足夠的食料和繁殖場所,周年發(fā)生。成蟲可交配產(chǎn)卵,也可進行孤雌生殖,成蟲有趨嫩性。白粉虱繁殖的適溫為18-21℃。冬季溫室作物上的白粉虱,是露地春季馬鈴薯上的蟲源,通過溫室開窗通風或菜苗向露地移植而使粉虱遷入露地。白粉虱的種群數(shù)量,由春至秋持續(xù)發(fā)展,夏季的高溫多雨抑制作用不明顯,到秋季數(shù)量達高峰。
以上蚜蟲、白粉虱在自貢地區(qū)秋播馬鈴薯10-11月、春播馬鈴薯4-5月發(fā)生較重。
14.地下害蟲:主要包括螻蛄、蠐螬、金針蟲、地老虎、蟋蟀等,自貢地區(qū)秋播馬鈴薯10-11月、春播馬鈴薯4-5月發(fā)生較重。
螻蛄:主要有華北螻蛄等,自貢地區(qū)3年發(fā)生1代,成、若蟲在土中越冬。成蟲、若蟲用口器和前足把馬鈴薯的塊莖或根撕成亂絲狀,使地上部萎蔫或死亡;咬食芽塊,造成缺苗;在土中串掘隧道,使幼根與土壤分離;咬食塊莖,形成孔洞,易感染病菌造成腐爛。成蟲和若蟲,在地下隨土溫的變化而上下活動,具有群集性、趨光性、趨化性、趨濕性。有機質較多的田塊為害重。
蠐螬:主要有大黑鰓金龜?shù)龋载暤貐^(qū)2年發(fā)生1代,蠐螬及其成蟲都能越冬,在土中上下垂直活動。為害地下嫩根、地下莖和塊莖,咬食和鉆蛀,斷口整齊,使地下莖枯死;塊莖被鉆蛀后,導致品質喪失或引起腐爛;成蟲飛到植株上,咬食葉片。以幼蟲越冬為主的年份,翌年春季受害重,與花生等連作的田塊發(fā)生重。
金針蟲:是叩頭甲的幼蟲,自貢地區(qū)3年發(fā)生1代,世代重疊,以各齡幼蟲和成蟲在土中越冬;幼蟲春季鉆蛀芽塊、根和地下莖,稍粗的根或莖雖很少被咬斷,但幼苗逐漸萎蔫或枯死;秋季幼蟲鉆入塊莖,在薯肉內形成孔道,降低塊莖的品質,引起腐爛。土壤濕度大、有機質豐富的地塊發(fā)生較重。
地老虎:主要有小地老虎等,在自貢地區(qū)年發(fā)生3代,以少量幼蟲和蛹越冬,幼蟲為害馬鈴薯幼苗,在貼近地面的地方把幼苗咬斷,使整棵苗子死掉,并常把咬斷的苗拖進蟲洞。幼蟲低齡時,也咬食嫩葉,使葉片出現(xiàn)缺刻和孔洞,也在地下咬食塊莖,咬出的孔洞比蠐螬咬的小一些。喜歡陰濕環(huán)境,田間覆蓋度大、雜草多、土壤濕度大的地方蟲量大。成蟲有趨光性和趨糖蜜性。
蟋蟀:主要有中華蟋蟀等,在自貢地區(qū)年發(fā)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越冬卵于10-11月產(chǎn)下,用產(chǎn)卵管插入土中產(chǎn)卵。第二年3-4月孵化為若蟲,若蟲出土為害馬鈴薯幼苗,夜間取食,咬食近地面的柔嫩部分,造成缺苗;6月上旬羽化為成蟲,繼續(xù)為害。成蟲和若蟲也可咬食塊莖,形成孔洞。
15.螨類:為害馬鈴薯的螨類主要有茶黃螨和朱砂葉螨,自貢地區(qū)秋播馬鈴薯10-11月、春播馬鈴薯4-5月發(fā)生較重。
茶黃螨:又名側多食跗線螨,以成螨和幼螨集中在葉片幼嫩部分刺吸為害。自貢地區(qū)年發(fā)生27-30代,主要以雌成螨在棚室中的蔬菜植株上或冬作物、雜草根以及土壤中越冬。溫度16-23℃,相對濕度80-90%,溫暖多濕的環(huán)境有利于茶黃螨的發(fā)生。兩性繁殖,也可孤雌生殖。有明顯的趨嫩性,可通過爬行、風力、農(nóng)事操作等傳播蔓延。大雨對其有沖刷作用。
朱砂葉螨:若螨和成螨在葉背面刺吸寄主的汁液。自貢地區(qū)年發(fā)生15-18代,以雌成螨群集在土縫、樹皮和田邊雜草根部越冬。爬行迅速,依靠吐絲下垂加風力可以近距離擴散,隨農(nóng)事操作可以遠距離傳播。孤雌生殖,氣溫29-31℃,相對濕度35-55%且沒有降雨時,可以迅速繁殖,爆發(fā)成災。
三、馬鈴薯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根據(jù)自貢地區(qū)馬鈴薯病蟲害的發(fā)生特點,嚴格執(zhí)行植物檢疫制度,因時、因地制宜地合理運用農(nóng)業(yè)生態(tài)調控、健身栽培、物理防控、生物防治,配合精準化學防治,達到經(jīng)濟、安全、有效地控制其危害的目的。
1.嚴格執(zhí)行植物檢疫制度
按照國務院發(fā)布的《植物檢疫條例》、農(nóng)業(yè)部發(fā)布的《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農(nóng)業(yè)部分)》、四川省人大發(fā)布的《四川省植物檢疫條例》加強植物檢疫執(zhí)法。嚴格執(zhí)行種薯調運檢疫程序,嚴禁從疫區(qū)調運種薯,憑植物檢疫證書方可調入馬鈴薯種薯等。
2.加強農(nóng)業(yè)生態(tài)調控
(1) 品種選擇。選擇優(yōu)質脫毒馬鈴薯一級生產(chǎn)(由原種繁殖)種薯,滿足高產(chǎn)、抗病的基本要求上,秋、冬播馬鈴薯宜選擇生育期60-90天,結薯部位較淺、薯塊分布集中的早熟或中早熟品種;并選擇薯肉黃色,芽眼少而淺、表皮光滑,耐儲藏運輸?shù)钠贩N。自貢地區(qū)宜推廣費烏瑞它、宣薯2號、中薯5號、川育早、川育56、川涼薯2號等品種。
(2)合理輪作。馬鈴薯適合與禾本科、豆科等作物輪作以及水、旱輪作,輪作可減輕晚疫病和地下害蟲等的危害。避免與十字花科、茄科作物及其它塊根、塊莖作物輪作、套種或臨近種植,禁止與番茄輪作。宜選擇排灌方便、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有機質含量高、通透性好、排灌方便的微酸性壤土或沙壤土。
(3)深耕整地。田塊應提早翻耕,尤其是土質較粘的田塊,深耕25-30cm,達到地表平整,上松下實。深耕可使土壤疏松、透氣性好,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為馬鈴薯的根系充分發(fā)育和薯塊膨大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翻耕能改變病蟲原來的生活環(huán)境,把一些土壤中的害蟲翻到土表,通過光照、溫度和濕度等物理防治措施和捕食性天敵等防治措施,可有效殺滅害蟲。清除田園及周邊雜草,減少幼蟲和蟲卵數(shù)量。
(4)覆草:稻田稻草覆蓋馬鈴薯種植田塊,應在水稻收獲后立即開挖排水溝,減少土壤含水量,降低田間濕度,以減輕病蟲害的發(fā)生。理好圍溝,凈作以0.85-0.9m開廂,雙行,株距0.25m,每667 m2栽6000株左右;間套作根據(jù)空行間距大小,可播1-3行,株距0.25m;按種塊大小,每窩播一塊或兩塊帶芽種塊。馬鈴薯播種后,每667 m2用500-600公斤稻草橫蓋于廂面,蓋種厚度以不見土為好,蓋草后均勻撒施好氧性秸稈腐熟劑。如無鮮稻草,可用干稻草充分浸濕再瀝去多余的水分后蓋草。稻草上切忌蓋土。
3.健身栽培
(1)施足基肥?;蕬既谑┓柿康?/3以上,每667 m2施農(nóng)家肥1500kg,化肥選含鉀量高的硫酸鉀型的三元復合肥100kg,其中基肥70kg,并施用硫酸鋅1.5-2kg。為實現(xiàn)肥料吸收利用最大化,宜用開溝溝施,且要均勻分散,不要太集中。不使用未腐熟的菌渣、畜糞、生豬糞、生鴨糞等有機肥料,以防止招引地下害蟲成蟲產(chǎn)卵。
(2)處理種薯。選用無病、芽眼明顯且已萌發(fā)的薯塊做種薯。播種前對馬鈴薯進行消毒和浸種處理,能有效預防馬鈴薯晚疫病等病害的發(fā)生。結合殺菌劑浸種、干燥純凈的草木灰拌種播種既能殺滅病菌,又能為馬鈴薯生長補充營養(yǎng)、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① 切種:剔除病薯、爛薯,50g以上種薯切塊,看著頂端芽或芽眼縱切,縱切后還過大的再橫切,每個切塊保留1-2個芽眼,要求1人備2把切刀,切刀用0.2%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切時切到病、爛薯(褐色、黑色圓圈)后,把切刀放入消毒液,再拿另一把消毒液中的切刀。② 消毒:切塊后的種薯和未切種薯,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 + 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1500倍 + 72%農(nóng)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1500倍配制消毒劑,浸種10分鐘。③ 晾干:種薯消毒后自然晾干,待傷口愈合木栓化后播種,采取上午切種消毒晾干下午播種,或下午切種消毒晾干第二天上午播種,若遇天氣不好播不下去的剩余處理種薯,要放在通風的屋內攤晾。播種前可用干燥純凈的草木灰拌種。
(3)適期播種。秋播馬鈴薯在9月中旬開始搶晴陰天播種,冬播馬鈴薯在12月中下旬播種,春播馬鈴薯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種。根據(jù)地塊條件,因地制宜選擇機械化播種、半機械化播種方式。機械化播種可一次完成開溝、播種、施肥、起壟、覆土、鎮(zhèn)壓等多項作業(yè),具有排種均勻、株行距一致、鎮(zhèn)壓嚴密、出苗均勻等優(yōu)點。半機械化播種采用機械開淺溝、人工擺播、人工覆土。播種溝深8-10㎝。單壟單行種植的在溝底均勻稀撒基肥和地下害蟲防治藥劑;單壟雙行種植的在兩播種行中間開溝均勻稀撒基肥,撒藥則均勻稀撒在兩個播種行,不要太集中。然后覆土3-4㎝后按播種規(guī)格均勻擺放種薯(芽或芽眼向上),再覆土5-6㎝均勻蓋種。田塊四周一定要做好開溝排水。為有效防除雜草,播種蓋土后,用土壤處理除草劑兌水后均勻噴施于地表,進行封閉除草。
(4)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有利于降低田間濕度,減輕病害發(fā)生。每667 m2以6000-7000株為宜。播種方式采取條播。單壟單行,壟距66.7cm,株距16.7cm,錯窩播種;單壟雙行(尤其適宜費烏瑞它),壟距110-120㎝,行距40㎝(兩行中間要溝施底肥,并起高壟后再在兩邊按行距40cm播種兩行)、株距16.7㎝,錯窩播種。為確保密度,可在田塊中多播一部分種薯,用于補苗。
(5)強化田管。
① 追肥:幼苗出土后長至苗高10-15cm時,施追肥,每667 m2用復合肥30kg(施基肥后余留下的量),看苗酌情追施尿素3-5kg提苗,有條件的可追施硫酸鉀10-15kg;封壟后選用98%磷酸二氫鉀按0.3-0.4%濃度葉面追肥。
② 中耕:結合中耕除草,培土2-3次(中耕應做到前期深、后期淺)。當苗高10-15㎝時應進行第1次中耕除草培土,以利于促進早結薯;在現(xiàn)蕾期進行第2次中耕除草培土;在植株開花期封壟前進行第3次中耕除草培土。最后一次培土要盡量高一些,注意補裂縫、塌陷,以利于薯塊生長發(fā)育與膨大,并防止塊莖外露變綠、影響食用品質和商品性。
③ 化控:主要是防徒長。如果土壤中氮肥過多、遇連續(xù)陰雨天氣、光照不足時,植株容易徒長,營養(yǎng)物質大量向莖葉中輸送,出現(xiàn)只長苗、不結薯或結薯延遲的現(xiàn)象,每667 m2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50g兌水50kg常規(guī)噴霧來調控馬鈴薯植株地上部與地下部的生長,調整光合產(chǎn)物的分配,有效抑制植株地上部的生長,促進結薯與塊莖膨大。
④ 防霜凍:秋播或冬播馬鈴薯在霜凍前除采用蓋膜、熏煙等物理措施外,苗期每667 m2用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4g兌水50kg常規(guī)噴霧,以增強馬鈴薯抗凍、抗旱能力。
4.物理防控
(1)黃板誘殺:在蚜蟲、白粉虱成蟲發(fā)生期,在田間懸掛黃色粘蟲板,用來誘殺遷飛的蚜蟲、白粉虱成蟲,同時也可減輕病毒病的發(fā)生。一般懸掛黃色粘蟲板(25cm×40cm)10-15塊/667 m2,高度略高于馬鈴薯植株。每15天對黃板涂抹1次黃(機)油,以確保粘蟲效果。
(2)殺蟲燈誘殺:在3-5月、9-11月馬鈴薯塊莖蛾、金針蟲、蠐螬、螻蛄、地老虎等成蟲發(fā)生期,在馬鈴薯田懸掛頻振式殺蟲燈,控制蟲源基數(shù),殺蟲燈每2-3 hm2一盞燈,燈間距離150-180m,離地面高度1.5-1.8m,每天天黑后開燈黎明關燈,每晚開燈6-8小時。
(3)利用銀灰膜驅避蚜蟲:蚜蟲對銀灰色有負趨性,在馬鈴薯生長季節(jié),可在田間張掛銀灰色塑料條;或插銀灰色支架;或鋪銀灰色地膜等,均可減少蚜蟲的危害。
(4) 根據(jù)馬鈴薯瓢蟲成蟲具有假死性,可以敲打植株,捕捉成蟲;用人工摘除葉背上的卵塊和植株上的蛹,并集中殺滅。
5.生物控制
(1)性誘劑防控:在3-5月、9-11月馬鈴薯塊莖蛾、地老虎等成蟲發(fā)生期,性誘劑誘捕器每667 m2設置1個,設置高度離馬鈴薯植株頂端20cm左右。
(2)毒餌誘殺:對于螻蛄、蟋蟀和地老虎。將麥麩、豆餅粉碎做成餌料炒香,每5kg餌料加入90%晶體敵百蟲30倍液0.15kg,并加適量水拌勻,每667 m2用1.5-2.5kg順壟撒施。
(3)人工繁殖釋放麗蚜小蜂,當馬鈴薯上的白粉虱在0.5-1頭/株時,釋放麗蚜小蜂3-5頭/株時,每隔10天左右放一次,共放蜂3-4次,控制效果良好。
(4) 生物藥劑:對于地下害蟲,播種時可選用綠僵菌或白僵菌、蘇云金桿菌等生物制劑混土處理??蛇x用天然除蟲菊素、Bt乳油、苦參堿、茴蒿素、印楝素、Bt乳劑、白僵菌、甲維鹽、核型多角體病毒等防治鱗翅目幼蟲,用天然除蟲菊素、阿維菌素、吡蟲啉防治蚜蟲,用阿維菌素及礦物源農(nóng)藥石蠟油等防治蟎類,用寧南霉素、農(nóng)抗120、新植霉素、氯霉素、水合霉素、農(nóng)用鏈霉素、大蒜素、井崗霉素等防治病害。
(5) 保護利用自然天敵,如步甲、瓢蟲、草蛉、螳螂以及各種寄生蜂、寄生蠅等。
6.精準化學防治
在病蟲害防治適期,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進行防治,特別強調病害以預防為主(在未發(fā)病或發(fā)病初期施藥)。
(1)晚疫病:齊苗后,用23.4%雙炔酰菌胺懸浮劑1000-12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預防;若田間已發(fā)現(xiàn)馬鈴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則選用治療性藥劑進行防治,用50%氟啶胺懸浮劑1000-1200倍液,或68.75%氟菌·霜霉威600-800倍液,防治2-3次,間隔7-10天噴一次。
(2)黑痣病:發(fā)病初期用72.2 %霜霉威水劑800倍液淋苗,或69%烯酰嗎啉·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治,7-10天一次,連續(xù)2-3次。
(3)早疫?。喊l(fā)病初期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
(4)枯萎病、葉枯病、干腐?。喊l(fā)病初期用72%霜脲氰· 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
(5)白絹?。喊l(fā)病初期用20%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莖基部土壤噴霧防治, 7-10天1次,連續(xù)2-3次。
(6)炭疽病:發(fā)病初期用2%抗霉菌素水劑2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一次,連續(xù)3-4次。
(7)粉痂?。糊R苗后用23.4%雙炔酰菌胺懸浮劑1000-12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預防。
(8)黃萎?。喊l(fā)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此外可用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350倍液澆灌,每株灌藥液500ml,7-10天1次,連續(xù)2-3次。
(9)瘡痂病、環(huán)腐病、軟腐病、青枯病、黑脛病:發(fā)病初期用72%農(nóng)田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氫氧化銅復配劑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或88%水合霉素可溶粉劑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兌好的藥液300-500ml,7-10天1次,連續(xù)灌2—3次。軟腐病、黑脛病發(fā)病初期可用上述藥劑噴霧防治,7-10天1次,連續(xù)2—3次。及時拔除病枝、病葉和枯死病株,且遠離田塊深埋處理。
(10)病毒病:從苗期至成株期做好避蚜防蚜工作 ,結合噴施葉面營養(yǎng)劑混噴黑皂或肥皂(0.1%-0.2%)以鈍化毒源,可減輕危害。見病后可挑治,或全面治,噴施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油1 000倍液,或8%寧南霉素水劑800倍液, 7-10天一次,連續(xù)3-5次。
(11) 根腐線蟲?。河?0%二溴氯丙烷顆粒劑于栽植前施藥,用藥量15-20g/ m2,在開溝時把藥撒勻后覆土,再播種;或用30%除線磷乳油,先開好播種溝,按667 m2用藥1.5-2.5kg,兌水300-500kg稀釋后淋澆后覆土,再播種。
(12) 馬鈴薯瓢蟲:幼蟲分散之前,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4000-5000倍液噴霧防治。
(13) 塊莖蛾:成蟲期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在幼蟲初孵期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4000-5000倍液噴霧防治。
(14) 菜蚜、白粉虱: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噴霧防治。
(15)地下害蟲:每667 m2用5%毒死蜱顆粒2kg,拌5-10kg細土,撒于地面或播種時撒入播種溝內;或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藥水150-250g。
(16) 螨類:用15%噠螨酮乳油1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液噴霧防治。
(17)化學除草:① 播后苗前用藥進行土壤處理,每667 m2選用下列藥劑,兌水40-50kg,均勻噴霧于土表。
以禾本科雜草為主的田塊:用33%二甲戊靈乳油150-200ml,或20%敵草胺乳油200-300g。
以闊葉雜草為主的田塊:用70%嗪草酮可濕性粉劑25-30g。
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混生田塊:用25%綠麥隆可濕性粉劑250-300g,或24%果爾乳油40-50ml。
② 莖葉處理,每667 m2選用下列藥劑,兌水40-50kg,在禾本科雜草2-5葉期,均勻噴霧雜草莖葉防治。
禾本科雜草為主的田塊:用10.8%高效蓋草能乳油40-50ml,或20%拿捕凈乳油60-80mL,或 6.9%威霸乳油40-60ml。
7.適時收獲
馬鈴薯在生理成熟期收獲產(chǎn)量最高。生理成熟的標志是:⑴ 葉色由綠逐漸變黃轉枯,這時莖葉中養(yǎng)分基本停止向塊莖輸送;⑵ 塊莖臍部與著生的匍匐莖容易脫離,不需用力拉即與匍匐莖分開;⑶ 塊莖表皮韌性較大、皮層較厚、色澤正常。收獲要選擇在晴天或陰天進行。機收田塊應在收獲前5-7天剎秧,使薯皮老化,以便在收獲時減少機械損傷。機械收獲進地前要調整犁鏟入土深淺,入土過淺易傷薯,且收不凈,入土過深耗費動力,減少單機作業(yè)面積。根據(jù)地塊實情,選擇適宜機收機具。人工收獲或機械收獲裸露在田間的薯塊,為防止損傷薯皮,影響賣相,要晾半小時待薯表皮晾干后才去撿薯裝袋。
參考文獻:
[1]郝麗萍. 馬鈴薯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 農(nóng)業(yè)技術與裝備, 2011(10):47-48.
[2]劉洋, 劉福齊. 馬鈴薯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技術研究[J].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研究, 2016(12):68-68.
作者簡介:盧遠華(1964-8-),男,本科學歷,四川省自貢市植物檢疫站(自貢市植物保護站)站長,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研究員,主要進行植保植檢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 ,研究方向:農(nóng)作物病蟲害測報與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