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
(湖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湖南洞口方言文化特點初探
黃磊
(湖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地處湘西南的洞口縣因其歷史、地理等原因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而方言文化是用特殊方言形式表達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現(xiàn)象,洞口的方言文化具有以下特點:繁榮的宗祠文化現(xiàn)象、傳統(tǒng)的巫楚文化遺風、深厚的苗瑤文化底蘊、多彩的飲食文化特點。
地域文化;方言文化;宗祠;楚文化
洞口縣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邵陽市西部,東接隆回,南連武岡,北臨溆浦,西南與綏寧相鄰,西北與黔陽共界。地處雪峰山東麓,資江上游。西北部山巒險峻,中部低平開闊,東南丘陵棋布。這種地勢特點,使得各種文化在這交匯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即雪峰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呈現(xiàn),文化是語言的基底和內(nèi)涵[1]。方言是語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于是它成了地域文化的載體。它承載著當?shù)孛癖姫毺氐恼J識世界的方式,同時也蘊含著厚重瑰奇的文化積淀。本文試著從洞口方言詞語對當?shù)氐胤斤L俗文化的幾個方面做了初步探討。
“祠”本為祭名。王室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建筑一般稱為宗廟。至民間,稱祠堂[2]。立祠堂以重祭祀。立祠和祭祖都是來源于祖先崇拜。洞口就是這樣一座坐擁近百座宗廟祠堂的縣城。在明代全盛時期,洞口境內(nèi)宗祠達到了300多座。在如今保留得比較完整的古祠中,有11座已經(jīng)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如蔡鍔公館、文昌古塔、伏龍洲蕭氏宗祠(蘭陵會館)、高沙曾八支祠等。所以,洞口宗祠又被譽為“中國祠堂精華薈萃之地”“天下祠堂”。這些宗祠不光在建筑造詣上有其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在方言文化中也留存了它的拓印。
繁榮的宗祠文化在洞口方言文化中有很多表現(xiàn),一是宗族聚居。早在宋末明初大移民時,漢族遷來洞口后就是以姓氏集中成片居住的,如三陽王家、馬鞍曾家、山門尹家、茅鋪向家等,少則數(shù)千人,多至數(shù)萬人[3]。如今,洞口方圓五十里,四十多個家族,一百二十座古宗祠,這種姓氏宗族文化現(xiàn)象實屬難得。二是修譜。同姓各族為溯源流、立家訓、理世系、續(xù)班次、記生庚、詳墳塋,每隔幾十年撰修一屆。修譜耗資甚巨,迎譜禮儀更盛。三是祭祖。四是民間祠堂的戲曲文化等等。其中,祭祖和戲曲中的方言文化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
祭祖對所有宗族的人來說都是神圣的。每年祭祖儀式前,都要在族人中選取幾名品德高尚的人舉行祭拜儀式,稱之為“禮生”,“喊禮生”在前面,“司禮生”在后面,三個相對。祭祀時要行“三獻禮”。祭祀中的貢品除了整牛羊等禽類外,還有一款精心制作的點心“齋粑”。它是禮生用粳米和糯米混合起來做的糍粑,上面拓有紅印章。齋粑只有在清明的時候才能夠見到。一個“齋”字道出了“禮生”為祭祖而做出的非常特殊的齋戒行為。
古老的戲曲文化和祭祀密切相關(guān)。洞口的宗祠里一般都有戲樓和看戲坪,并且這古戲樓不同于一般的戲臺或戲樓。洞口縣城境內(nèi)曾流傳的說法是:出過皇帝的姓氏,其宗祠中方可建戲樓??煽闯鏊c宗族血緣、法治地位等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宗祠戲樓是宗族在宗祠中演劇“妥先靈以宗孝”的地方,所以祭祖、修譜、節(jié)慶的時候都要請戲班來宗祠演出。由于宗祠分布較廣,所以唱戲內(nèi)容各地略有不同。但戲臺演劇都是以當?shù)亓餍械拇髴蚱顒橹鳎鍛虺氖潜咀逵⑿?、族賢事跡;傳統(tǒng)戲演的是忠君愛國、除暴安良。內(nèi)容大都宣揚“忠、孝、仁、義”。以講述男女情義、家庭生活為主題的花鼓戲不能在這兒演出。從正月初十開始接連唱一至三個月不等。
有些宗族沒有獨立的祠堂,各家主人一般就會在家里設(shè)置祭拜祖先的地方?!抖Y記·王制》曰:“庶人祭于寢”,說的就是老百姓在家中的正屋里祭祀先人。居住在外的晚輩回老家后,家里的長輩都會要晚輩在家里祭祀的地方作揖,當?shù)胤Q為“唱揖。唱揖時,雙手在胸前合攏,心里想想或嘴里說說你想對先輩們說的話,一般都是求得祖先保佑自己心愿可以實現(xiàn)等等。站姿和跪姿亦可?!俺尽笔莻€詞組,中間可以插入成分,可以說“唱幾句揖”“唱個揖”“唱下揖”。
春秋時期,楚人開始入湘,楚文化也隨之入境,與湖南境內(nèi)的原始文化發(fā)生碰撞并交匯融合。楚文化本身屬南方文化范疇,與湖湘地區(qū)在文化上有相近關(guān)系。比如楚人崇巫,《后漢書·地理志》有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的記載,這與南方尚鬼神類似。這種融合形成了湖南“信鬼神、好淫祠”的民俗特征。洞口“六山半水二分田”的地理環(huán)境,使巫楚文化在民間得以保留,并代代相傳。如有些地方按迷信的習俗把父親當作伯父或叔父來稱呼,以避免父子相克。把兒子稱做“妹子”以求平安等等。當?shù)氐姆窖栽~語中有不少與“鬼”相關(guān)的詞語,這些詞取的就是“鬼”的本義,指迷信的人所說的人死后的靈魂。如罵人話“短命鬼”“締頸鬼?!白驳构怼薄肮砻ǖ梗┖竽X”形容這個人做了比較特別的事,平時不會這樣,不太正常。如“今日撞倒鬼了,個簡單個題都做錯呱?!闭Z義差不多的詞語還有“鬼打著”。而懶鬼、酒鬼、死鬼、討厭鬼這種表示不良行為一類人的說法,洞口方言里多用“××漢”,如“懶漢”來表示;或使用當?shù)靥囟ǖ谋磉_方式。
歷史上很多地方都信巫術(shù),但在崇巫這一點上,楚人又區(qū)別于其他地區(qū):秦人和宋人崇巫,多妖邪氣;越人和淮人崇巫,多鬼魅氣;楚人崇巫,卻是多人情味[4]。洞口方言中就有這種例證。如鬼崽崽,用于小孩兒淘氣,可表一點愛稱;用于平輩時只表關(guān)系親近沒有愛稱之意。又如“短命鬼”“締頸鬼”,原本是用來罵人的話,但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締頸鬼”在方言中的語義發(fā)生了演變,除了保持原來的語義外,還被平輩之間經(jīng)常用來打趣,稱呼對方為“締頸鬼”。如“好久冇看到爾,爾個締頸鬼到哪恩去呱?”表示兩者關(guān)系十分親密。該詞語的詞義色彩也由貶義詞轉(zhuǎn)為了中性詞。
另外,現(xiàn)存的羅溪、長塘和大屋三個苗瑤族鄉(xiāng)鎮(zhèn)的人們在獵、漁活動中仍然保留了敬梅山、神靈等各種習俗。
湖南素來就被稱為是“楚蠻”之地,有學者認為歷史上楚人被稱作“楚蠻”,其特征是帶有原始野性的“蠻”[5]。有著湖南“父親山”之名的雪峰山脈主體位于湖南中部和西部,為資江與沅水的分水嶺,同時也是湖南人文的分水嶺。雪峰山以西就是通常所說的湘西,在文化上的定義是“五溪文化”,這里山高水急,沅江奔騰咆哮,民風剽悍,歷史上就已被稱為“五溪蠻”。雪峰山中段是以新化為中心的部分地區(qū),文化上定義為“梅山文化”,屬于資水中游,水量不如湘江和沅江,但由于位于雪峰山中部,梅山文化也是以“蠻”著稱,被稱之為“梅山蠻”。雪峰山以東的長株潭等地處于余脈上,湘江水流平緩、河床寬闊,文化上定義為“湖湘文化”。無論是五溪蠻地,或是梅山地區(qū),亦或是湘資流域,它們雖然風格迥異,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堅毅不撓,決不妥協(xié)。古人云“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說的就是楚人的武士精神、剛烈個性。而湖南人性格就是以剛烈、霸蠻為名,敢作敢為。
在漢代以前,地處雪峰山東麓的洞口就是苗瑤族聚居地。雪峰山脈以西的廣大湘西地區(qū),自古就被稱為“五溪蠻地”。洞口的先民們在雪峰山脈的原始崇山峻嶺中,以英勇頑強、不畏艱難、樂觀向上、誠實敦厚的“蠻夷”精神不斷改造、戰(zhàn)勝自然,創(chuàng)造了帶有深厚“苗瑤文化”底蘊的雪峰文化。洞口方言中有不少體現(xiàn)這種性格的詞語,如霸蠻、(蠻)絆筋、橫霸武昌、好狠、猛子、充王充霸等。但是由于洞口位于資江上游,縣城境內(nèi)的河流11%都注入了資江水系,少數(shù)注入沅水的河流也多在羅溪民族鄉(xiāng)境內(nèi),所以洞口人的性格不如有些地區(qū)的那么剛烈,這在其方言口語中也有體現(xiàn)。羅昕如教授《湖南方言與地域文化研究》一書中收錄了11類反映湖南人“蠻”“倔”“強悍”特性的方言詞語,我們將這些詞語和洞口方言進行了對照,具體如表1:
表1 11類反映湖南人強悍特性的方言詞語與洞口方言對照表
從列表中可以看出有些表示湖南人性格強勢、倔犟的詞語,在洞口方言里或者只用單字義沒有衍生的詞組,如“倔、犟、硬”;或者根本就不用,如“咬”,“強”也只有“強力強梁”一個詞語。當然,體現(xiàn)湖南人基本性格特征——“楚蠻”的主要詞根,洞口方言中都有體現(xiàn)。除上文中的例詞外還有:憨蠻、凈死霸蠻、絆筋牯(主要是指男性)、橫出武進、冇信狠、發(fā)狠心、猛子貨、假里武沖、洋自武沖、舍火(努力、用功)等。
湖南地理以山地丘陵為主,東、西、南三面峰巒起伏,山嶺相連。全省地勢恰是一個三面高中部低,朝北開口的馬蹄形盆地。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盛產(chǎn)魚蝦和湘蓮,是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湘東南為丘陵和盆地,農(nóng)牧副漁都很發(fā)達。湘西多山,盛產(chǎn)筍和山珍野味。地處湘西南的洞口縣是山城,居民歷來善做腌菜和酸菜。如腐乳、辣醬、酸蘿卜、辣椒、豆角、黃瓜等,具有濃郁的山鄉(xiāng)風味。同時,由于洞口歷史上的境外移民,境內(nèi)遷徙,讓它又具有多彩的食俗特點。
舊時,洞口境內(nèi)人民多為一日兩餐。食俗方面雖然因地區(qū)而異,但無論是西北山區(qū)、東南邊陲亦或是中部丘陵地區(qū),都食用紅薯,素有“紅薯半年糧”的說法?!凹t薯”在洞口方言里讀為“苕”,和苕相關(guān)的詞語如苕粉、苕米、苕片片、苕豆腐、苕米粑粑等。當?shù)厮渍Z“早晨苕打湯,中午苕打滾,夜嘎苕供灶”更生動形象地記載了舊時洞口紅薯當糧的現(xiàn)象。另外,“苕”還有“笨拙,不靈活的人;傻”的引申義,如唱戲的演員表演時身體僵硬,可說“成呱個苕了”,意指演員身體不靈活。其中“傻”義并不是指某人真的智力上有問題,而是指他笨拙,呆頭呆腦。如“哪里古呱冇靈活,有點苕吧”。
湖南農(nóng)村的副食以“粑粑”為主,粑粑由大米、糯米或各種雜糧制成,形狀塊狀或餅狀。洞口的糍粑有豐富的種類,如麥粑、苕米粑粑、糯米粑粑、水蓮花粑粑、南瓜粑粑、高粱粑粑、白菜粑粑、芥菜粑粑、蕎麥粑粑、燕麥粑粑等等。它們都是由植物磨碎或剁碎與粘米混合做成的粑粑,蒸熟即可食用。而湯圓粑粑、甜酒粑粑則是包括湯水在一起的,如“一碗湯圓粑粑/甜酒粑粑”。還有些粑類食物和當?shù)氐募漓牖蚬?jié)日有關(guān)聯(lián)。如前文中說過的“齋粑”。又如在立春后的“春社日”,人們用香藤汁和糯米粉做成圓形米粑蒸熟,供祭社神。俗稱“社粑”。當?shù)氐奶禺a(chǎn)豬血丸子不是米做的,但又稱為“血粑”。
此外,多種文化和多種方言并存的環(huán)境,使得洞口方言文化表現(xiàn)出極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如“耳光”在湘語里基本上都用“耳巴子”,洞口方言是說“耳使/耳實,同西南官話,如“掀/囗爾一耳使/耳實”[6]1719。又如“安身之處”在湖南大多地方方言口語通常是用“住的地方或落腳的地方”表達,洞口方言里是“落堂/落棠”,同吳語,如“個呱晚了,其還冇得落堂”[6]5941。由于洞口縣位于湖南西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帶,常年交通不便,這種混合的特點與早期的歷史移民和后期的交流融合是分不開的。這些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的調(diào)查和研究。
[1]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3.
[2]向婧妮.洞口古祠堂:古意凝重的鄉(xiāng)情[J].國土資源導刊,2014(3):86-93.
[3]洞口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洞口縣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2:130.
[4]李躍龍.湖南民俗風情[EB/OL].[2017-01-23].http:// 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9dfgl/2009-11/ 06/content_18841222.htm,
[5]羅敏中.論湖湘文化之源及其“蠻”的特質(zhì)[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1997(5):60-65.
[6]復(fù)旦大學,京都外國語大學.漢語方言大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ngkou Dialectal Culture of Hunan Province
HUANG Lei
(School ofLiteratur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
Dongkou,a county in southwest Hunan province,formed its unique regional culture due to the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reasons.Dialectal culture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 with local features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special dialect.Dongkou dialectal culture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the prosperity of the spectacular ancestral culture,the traditional Wu Chu Cultural Heritage,deep Miao Yao cultural heritage,and the rich diet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dialectal culture;ancestral hall;Chu culture
H174
A
1674-831X(2017)03-0099-04
[責任編輯:葛春蕃]
2017-03-12
湖南省語委2014年度語言文字應(yīng)用研究專項重點課題“教育領(lǐng)域的方言文化保護現(xiàn)狀研究”(2014-ZD001)
黃磊(1979-),女,湖南邵陽人,湖南師范大學講師,主要從事現(xiàn)代漢語方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