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杉+方鏘鏘
和國內(nèi)其他從事自然教育的學?;驒C構不同,來自云南的“在地自然教育中心”有著“在地”這樣一個樸素的名字,他們用了五年時間,讓自己成長為一家把“在地化”和“生活化”做到極致的自然學校,將自然教育課程化,也讓自然教育更貼近社區(qū)和人們的生活。“在地”二字正是他們對于自然教育最好的詮釋。
2012年的秋天,四個平均年齡 29 歲的姑娘——螞蟻、茉莉、海螺和榆錢兒,出于對自然的熱愛、深厚的社會責任感走到了一起,成立了“云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以下簡稱“在地”)。
螞蟻曾在威斯康星大學攻讀環(huán)境教育,回國后一直致力于環(huán)??破蘸铜h(huán)境教育工作,茉莉從 2008 年開始就在昆明一家本土機構的平臺上組織市民開展自然體驗活動,榆錢兒用她所擅長的繪畫和戲劇對公眾開展環(huán)保宣傳,海螺則是報社的一名環(huán)境報道專業(yè)記者......這四個女孩在機緣之下相遇相知,從各自的生活中走了出來,先后加入到在地的創(chuàng)立過程中。
在地成立之初從一些零散的兒童自然體驗活動開始做起,隨后逐漸研發(fā)一些自然教育系列活動。但是她們發(fā)現(xiàn)活動組織有太多的偶發(fā)性,活動和活動之間沒有邏輯性,孩子的參與缺少持續(xù)性。
2013年9月,基于以往活動積累的經(jīng)驗,在地第一次推出“身入自然——以植物為師”自然教育課程,帶領孩子們體驗昆明植物園的四季變化。海螺說,這是真正意義的“在地系列”的開始。跟以往零散的活動不同,系列活動的孩子是定期參加,在地反復研究課程內(nèi)容,確定了清晰的教學目標,采用“流水學習法”(Flow Learning)的設計原理,將課程分為熱情激發(fā)、集中注意力、直接體驗,以及分享啟示四個階段,在活動中融合了自然觀察、自然記錄、自然手工的內(nèi)容。
自然觀察引導孩子發(fā)現(xiàn)植物的形態(tài)、顏色美,探索植物如何傳播種子,如何適應環(huán)境,并與其他生物的相互關系;自然記錄則引導孩子記錄自己觀察和感知到的自然,通過記錄促進參與者關注到細節(jié)之美;在記錄自然的過程中,關注物候的變化,幫助孩子認識自然規(guī)律、季節(jié)變換,并從自然變化、植物生長中獲得生命的力量。而自然手工則是根據(jù)當季的特點,讓孩子們在導師的引導下利用自然物進行手工制作。螞蟻說:“在孩子擁有太多物質(zhì),動手能力卻不強的當下,讓他們自己動手與自然親近,而且制作出有實用功能的物品,孩子們的意志力和創(chuàng)造力會在其中得到提高?!钡?017 年夏天,“以植物為師”課程已經(jīng)開展了四年,先后開設過28個班次的學期課程,在地先后在植物園帶領過 130次課程。另外在地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園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推動植物園的自然教育向更深入的方向發(fā)展。從“以植物為師”開始,在地逐漸摸索出了自然教育“課程化”的方式,后來的“山野之窗”系列、“自然筆記”系列等課程都延續(xù)著這種方法。
貼近社區(qū)生活的自然學校
“我們一直夢想著有一個地方能夠讓孩子在生活中去實踐自然、通過自己的實踐理解人與自然的相互影響?!蔽浵佌f。在地創(chuàng)立時,曾規(guī)劃三年后建立一座在地自然學校,2015 年春,這個計劃提前走上了日程。
石城自然學校位于昆明市西山區(qū)??阪?zhèn)石城公園內(nèi),這里有奇特的地質(zhì)景觀和豐富的植被,毗鄰滇池周邊的社區(qū),孩子們親近自然生態(tài)的同時又能結合社區(qū)探索自然環(huán)境與社區(qū)的關系。
石城自然學校用了 3 年的時間,逐漸成為一個集自然體驗、自然觀察、體驗式園藝、戶外教育為主題的自然學校,不僅服務來自城市的孩子和家庭,同時也會定期為本社區(qū)孩子、家庭和其他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學習、體驗的機會。
十多個家庭和志愿者陪伴著在地走過了石城最初的階段,“在大家的努力下,石城自然學校有了室內(nèi)外活動的場地,有了經(jīng)過打理的果園和菜地,有了處理自己污水的人工濕地,有了堆肥區(qū)和垃圾分類系統(tǒng),有了高低床的宿舍,以及可以容納大家一起做餐的廚房?!?/p>
基礎設施在不斷完善,而石城的自然教育活動也從未落下。2015年在地在石城開設了“石城親子課”“石城四季課堂”“石城農(nóng)耕筆記”等課程;2016 年又開設了攀巖、探洞、徒步等探索類課程,在地認為這些突破性強的戶外運動對于激發(fā)孩子們探索自然、思索自己與自然的關系、選擇更自然的生活方式有著顯著的貢獻和意義,希望這類帶有自然教育目標的戶外體驗,能夠為孩子們提供自我成長和團隊協(xié)作的機會。
石城所處的地質(zhì)公園常有周邊社區(qū)居民和本地游客光顧,垃圾量非常大,而在2017年5月前,整個公園沒有一個垃圾桶。為了幫助解決公園內(nèi)的垃圾問題,在地策劃了一個與往日“體驗型”活動不同的營隊——以垃圾為主題的“服務型”親子營。
在地導師為親子家庭布置了兩項任務,一是自己設計問卷,了解公園內(nèi)的垃圾是如何產(chǎn)生的;二是根據(jù)問卷結果討論出解決方案。本以為這對孩子們是一道難題,然而當“放手”讓這幫孩子去實踐的時候,孩子們給出的答案卻讓所有成年人驚訝不已?!澳阆矚g石城嗎?”孩子們向游人問道,看得出他們是多么喜歡這個地方,想要了解哪些人更愛扔垃圾。孩子和家長討論出來的解決方案不是去撿垃圾,而是在人們?nèi)菀兹永牡胤綐淞⒏媸九啤6啾瘸赡耆藙裾]式的語言,孩子們的語言更真摯感人“垃圾也有家,請帶它回家”“這里很美,感謝您和我們一起保護它的美”。一個月后,公園的管理人員告訴在地,公園內(nèi)的垃圾在設立告示牌后真的減少了。
“對社區(qū)的服務也能讓孩子與自然建立連接。這跟我們做自然教育所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一致的,對自然的愛是可以解決我們的環(huán)境問題的?!蔽浵佌f。石城跟社區(qū)的緊密聯(lián)系、與生活的貼近,讓螞蟻和小伙伴們不斷探討除卻自然教育課程之外,自然學校還能帶給人們什么。兩年多的實踐下來,在地總結出了三點:自然學校能夠讓孩子們建立與地域的情感連接,能夠帶來豐富的體驗,也能夠通過生活教育把知識變成自我理解和實踐的過程。
在“生活營”里,
建立與在地的情感連接
石城自然學校就像是學員們的另一個家,他們在這里學習,在這里進行自然教育,自然而然地構建了與在地之間的情感連結。
2015 年 7 月,在地組織了自然學校第一期生活營。在營期目標里,生活是第一位的,其中包括讓孩子們體驗可持續(xù)的生活方式,例如共同生活、做家務、做飯等等。而進行活動版塊里,他們能夠深入體驗自然中的生活、動手和觀察。
孩子們要參與到自然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不僅學習種地、做飯、洗碗這些生活的基本技能,也要學習和他人相處,去發(fā)現(xiàn)生活與自然之間的聯(lián)系。在城市生活的孩子很少知道菜和肉是從哪里來的,對食物更多的是一種消費者的購買關系,而通過參與食物的生產(chǎn)和制作,喚醒人們對健康的意識,去踐行可持續(xù)生活。“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們特別喜歡幫廚,喜歡做跟食物相關的事情,把一份飯擺出很好看的樣子,這不僅是培養(yǎng)孩子們的生活能力,同時也是他們自我成長的過程?!?/p>
親身參與的生活實踐往往帶給參與者們對自然和環(huán)境的關注。石城自然學校沒有鋪設污水管道,廢水直排到環(huán)境中,因此在地建了一塊人工濕地處理生活廢水。部分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參與了濕地的志愿服務,每次活動都會帶孩子們?nèi)W習和了解濕地的凈化作用,看看進入的水和出來的水有什么不同,以此了解水和肥的循環(huán)過程, 明白自己的行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八麄冸m然不能把人工濕地帶回家,但是可以選擇用什么類型的洗滌用品”,參與者把學到的環(huán)保方式帶回日常生活之中,這種將知識變成自我理解和實踐的過程,會促進更多的改變。
在教育之外,還能做些什么?
五年不間斷的實踐,讓在地的課程變得相對成熟和穩(wěn)定,伴隨著團隊的逐漸擴大,他們一直在思考和探尋:一年 3000 多人次的活動量對于一個城市、一個社群來說夠不夠?怎么樣讓有限的團隊服務更多孩子和家庭?實現(xiàn)對孩子、家庭的影響,課程服務就夠了嗎?除課程之外,我們還能做什么?
2015 年 6 月,通過深度討論,團隊對機構的使命進行了修訂,明確提出在昆明本地搭建一個公眾平臺。這意味著在地從自然教育課程化的階段,開始走進共同陪伴、共同成長的階段。他們?yōu)楣娀顒幼隽巳齻€主題的定位:自然保育、更好的教育和可持續(xù)生活。
在“自然保育”方面,在地會舉辦云南生物多樣性、博物學、自然與人類關系等相關主題的講座等活動;“更好的教育”指在現(xiàn)今的社會背景之下探索積極正向的教育方式,比如在地邀請一位漫畫家分享舉辦以“孩子旅行的意義”為主題的沙龍,討論的是如何通過旅行幫助孩子建立與自然、社會的聯(lián)系;“可持續(xù)生活”方面,在地召集開辦一些綠色生活沙龍或者環(huán)保手工創(chuàng)作活動,比如他們邀請在昆明進行垃圾分類處理鏈研究的美國學者,分享昆明垃圾分類現(xiàn)狀,引出家庭垃圾減量的話題,他們還在昆明農(nóng)夫市集上帶頭開展公眾“廢造”活動,將一些生活中的廢棄物重新利用起來。
在地還支持一些“小中心”來帶領公眾平臺的活動。在地的一位自然導師是化學工程師, 她嘗試鉆研廢油制手工皂的配方,不斷試驗改良,把做手工皂的活動帶到在地的自然教育課程和公眾活動里。同時, 她也常常在自己生活的社區(qū)、學校的家長群體中獨立開展活動。除此之外,在地還支持其他一些由自然導師發(fā)起的親子團,比如觀鳥小組、自然筆記小組等?!拔覀兎浅VС诌@些小型實踐,他們可能不會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但是這些小活動也可以將可持續(xù)生活擴散影響更多的人群,成為一個個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小中心?!?/p>
公眾活動基于推動城市可持續(xù)生活實踐這一理念,通過組織城市家庭、社區(qū)的生活實踐、開展相應工作坊以及公眾活動,倡導更多的人群親近自然,實踐更加可持續(xù)的生活方式。在地作為社會企業(yè),看重的是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真的可以對社會問題有所回應,是否可以逐步去改善或者解決這些問題,他們相信,為自己所熱愛的大自然探尋實質(zhì)的幫助,是身為自然教育機構不可避免的責任。每個地方都可以有一個“在地化”的自然教育機構,而在地的三層深刻涵義在于:腳踏實地地立足于本地,重建孩子和大地的聯(lián)系。通過本地化、生活化的體驗活動和共同學習、相互陪伴的平臺啟發(fā)青少年和成人對自然的情感的尊重,培養(yǎng)其應對環(huán)境問題的洞察力和行動力——這也就是在地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