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考生
一百多年前的炮聲,給天朝大地帶來了災難,也同樣帶來了文化——與中華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國的西式餐廳,外國的唐人街,漢字熱,也昭示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而其中,“人”作為紐帶的作用至關重要。
所謂文化,是一個民族,或是多個民族長期發(fā)展下來的一種精神財富,它無聲無息地影響著千千萬萬的人民。而兩種不同的文化和平共處,因其本身的獨立性和地域性,這種和平來得異常艱難,正如一山不容二虎——除非死掉一只,或是有一股中間力量讓他們相安無事。強大的文化吞并弱小的文化并與之融合,是建立在不平等的文化地位上,而就擁有平等地位且同樣強大的兩種文化,要想實現(xiàn)文化交流,是以“人”為紐帶來連接并使其相互融合。
這種紐帶本身的選擇,建立在人所具有的智慧和靈活性上。人是可變的,有自身的領悟和判斷,一個貫通兩種文化的人,能很好地找到兩種文化的相容點,并將其各自的好處加以擴大,在自己心中形成一個具有兩種文化特色的思想行為體系。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正是人對文化的選擇作用。
同樣,方枘不能對圓鑿,選擇人作為文化交流的紐帶,其前提是文化的多樣性與靈活性。文化不是一板一眼教科書上的文字,而更在于精神的傳承,尤其是傳承已久的文化,其可變通性更大。歷史沉淀下來的,是能輕易鉆出漁網(wǎng)的靈活小魚,至于石塊死魚,或是不會游動的,則永遠留在了漁網(wǎng)里,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這樣靈活的魚,由同樣靈活的人來抓更好。
文化交流,從終點,是以人為紐帶,從起點,則因人而始。文化是一件傳家寶,又不是一件傳家寶。傳家寶的傳承是原封不動,盡可能維持原樣。而文化的傳承,則要盡可能摒棄原封不動,多加修飾添補,文化的交流,就在這添補之中。一磚一瓦由人砌,一木一石由人堆,以人為紐帶,讓文化交流。
【點評】文章善于選擇角度,從文化紐帶的主題出發(fā),觀點擲地有聲,很有文化味。文章尋因溯果,從不同角度闡述了“人在文化傳承中的紐帶作用”,條理清楚,論證充分。文章最后聯(lián)系實際,辯證分析,升華主題。文章最大的亮點是緊扣材料,層層分析,富有較強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