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美國加州舉辦的TED大會上,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斯凱勒·蒂比茨為大家表演了一個技驚四座的“魔術”。
他拿出兩根貌似普通的長繩扔進水中,繩子很快發(fā)生了不可思議的變化:第一根繩子像有生命一般,慢慢地卷曲、變形,然后自動形成了字母“MIT”的字樣。另一根繩子則似乎在做機械運動,折疊成多個90度直角,最后形成一個規(guī)整的立方體框架。整個過程完全沒有人工參與,看起來就像是這些材料擁有了自我意識,在進行自我加工變形。
那么,這個“魔術”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實際上,長繩是帶有關節(jié)的4D打印復合物,其主要由兩種材料合成。一種是高分子聚合物,在水中可以延展到自身原來長度的兩倍;另外一種材料則可以在水中保持固定形態(tài)。借助設計軟件和3D打印機,蒂比茨將可延展和不可延展的兩種材料混合打印到一縷繩線中,只要將它放入熱水浸泡,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彎曲變形成預先設定的形狀。
“4D打印本質上其實就是利用復合材料進行的3D打印,通過這種方式增加了一項功能,那就是變形。”蒂比茨說,“這就像是機器人,只是沒有了電線和發(fā)動機?!?/p>
換句話說,4D打印是在原有3D打印技術的基礎上,賦予材料自動變形的能力,研究人員通過軟件完成建模,將想要的形狀輸入材料當中,變形材料就會按照預先的設定完成變形。
(節(jié)選自謝來《4D打印,比3D打印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