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太監(jiān)安德海因為深得慈禧的歡心,貪贓索賄,無惡不作。在宮里鬧夠了,他就到外邊去轉(zhuǎn)悠。慈禧也有意要派個心腹出去結(jié)納外臣,加強自己的勢力,因為當時身為西太后的慈禧正和東太后慈安同時垂簾聽政,明爭暗斗。
慈禧囑咐安德海行事要低調(diào),悄悄出去,暗暗回來,哪知安德海驕橫慣了,出京沒幾天,他就命人在船上升起大旗,大肆張揚,讓沿途官吏紛紛接駕、送禮,所到之處雞犬不寧。船入山東德州境內(nèi)后,知府前去拜接。德州知府是個清官,沒什么錢,只能東拼西湊送上銀子二百兩,安德海嫌少,重重打了知府幾個耳光,限他三天之內(nèi)交足五千兩銀子,否則休想活命。德州知府捂著臉一時沒了主意,只能向他的上司也就是山東巡撫丁寶楨求助。丁寶楨為官清廉,而且有膽有謀,對狐假虎威、欺壓官民的安德海早就恨之入骨。聽了德州知府的哭訴后,他問知府有沒有見到圣旨,知府說沒看到圣旨。丁寶楨當即就派出兵馬將安德海一行捉拿。
丁寶楨何以敢捉拿慈禧的紅人安德海?其實這是因為一條清宮律令:“內(nèi)監(jiān)不許私離京城四十里,違者由地方官就地正法。”丁寶楨知道安德海雖然沒奉圣旨,但一定得到了慈禧的暗許,既然不下明旨,說明東西兩宮有矛盾。丁寶楨知道安德海是西太后的人,就故意派親信向同樣有權(quán)下指示的東太后慈安請示。很快,東太后的懿旨降下來了:命丁寶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
這里還有一個小插曲需要提一提,當時丁寶楨抓捕安德海的時候,有一個宮中隨行人員悄悄逃走了,他跌跌撞撞地趕回宮里向慈禧匯報這件事,慈禧也立刻下懿旨讓丁寶楨放了安德海,說來也巧,慈禧的懿旨幾乎與東太后慈安的懿旨同時抵達,只不過晚了一步。所以,就在丁寶楨接完東太后慈安的懿旨準備將安德海推出前門斬首時,忽聽有人騎馬過來并大喊:“西太后懿旨到!”
安德海這下樂壞了,他從地上蹦起來喊:“姓丁的,這回看你小子怎么收場!”不料,丁寶楨卻大聲吩咐手下:“我趕前門去接旨,你們把安德海拉到后門去斬首!”果然,當丁寶楨假意接完西太后慈禧的懿旨后,再故意跑到后門去假裝要把安德海放了,不過結(jié)果當然如他所料——已經(jīng)“來不及”了,安德海已經(jīng)被丁寶楨依照清宮律令給斬首了!
就這樣,山東巡撫丁寶楨巧妙用計,誅殺了安德海這個禍國殃民、無惡不作的大太監(jiān),可謂是為民除了一害。
【品古論今】
自古以來,從不乏倚仗別人的權(quán)勢進行欺壓、恐嚇的人。其實,無論何時何境,人都不應太以自我為中心,仗勢欺人、作威作福的人雖能借外力逞一時之威風,但其本質(zhì)卻是最虛弱不過、不堪一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