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云澗:中國青銅第一村
煙云澗村坐落在伊河東岸。從伊川水寨沿著伊河一直向南,一路上古代遺址隨處可見,有三里一廟五里一寺之說,傳奇故事數(shù)不勝數(shù)。途經(jīng)土門、夏堡、白元、常峪堡等。過了“鬼門關(guān)”(簋門關(guān)),便來到煙云澗村。
煙云澗隸屬伊川縣葛寨鄉(xiāng),是個擁有3000多人口的村落,背靠九皋山,村子東西兩河常年清流潺潺,綠樹成蔭。煙云澗村,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地方,與洛陽南部很多地方一樣,它的名字與漢光武帝劉秀有關(guān)。相傳,當年王莽把劉秀攆到這個地方,無處藏身的劉秀只好躺在墑溝里。王莽追尋過來的時候,兩條河邊的樹林里煙云四起,立馬籠罩了這個地方,使劉秀逃過一劫,劉秀好生感慨,忍不住贊道:“好一個煙云澗?。 眲⑿惝斏匣实酆?,這里便改名煙云澗,當?shù)乩习傩談t簡稱這里為“煙澗”。
煙云澗村用傳統(tǒng)工藝制作青銅器由來已久。早在商周時期,這里就被古人視為祭祀寶地,村北一帶因地下有許多古代墓穴而被文物部門定為“二級文物保護區(qū)”,出土過中國最古老的“子申父己”銅鼎、銅爵、青銅酒器等,佐證著華夏青銅業(yè)之源的歷史印記。
村口,一尊近兩米高的仿古洛陽鼎赫然映入眼簾,鼎端莊穩(wěn)妥地矗立在煙云澗文化廣場,古銅色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神秘的色彩,給人“顯赫”“ 尊貴”“盛大”的感覺。四顧,道路兩邊楊柳扶風,橋下碧水潺潺,一座座古樸建筑掩映其間。
在煙云澗,青銅器研究以及文化應用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由于該村企業(yè)多,外出打工的就少,還吸引著外村及下崗職工前來就業(yè),一些商鋪就是外村人在經(jīng)營。路邊矗立的石磙、戶家門口光溜的碾盤、農(nóng)家窗臺下懸吊的水葫蘆、房門口掛著的提燈、滿眼形態(tài)逼真的青銅器、縈繞耳際的聲聲蟬鳴、村東苔痕斑駁的青石古橋上深深凹進去的車轍,讓人產(chǎn)生無限遐想,仿佛聽到了古絲綢之路上那悠遠的駝鈴。
走進煙云澗青銅器展覽大廳,感到的是一種難以名狀的震撼,“洛陽鼎”“天子駕六”“馬踏飛燕”“蓮鶴方壺”,等等,仿古青銅器精品排列在展柜上,有幾千種之多,件件栩栩如生。這些神態(tài)、大小各異的精美青銅器,是怎么重生的呢?
煙云澗仿古青銅器制作技藝第十六代傳承人方長站說:“制作一件青銅器,要先了解它的歷史背景,它的深刻含義,哪怕是器具上的瑕疵也要了解透徹,深刻體會,才能使每件作品富有神韻,才能打動人?!?/p>
青銅鑄造工藝,在古代大致有“合范法”和“失蠟法”兩種。煙云澗目前采用的是“失蠟法”,制作過程中為了保持恒溫,制作蠟模作坊設在地下室,以防止蠟模融化、泥胚干裂變形。手工制作的過程十分繁復,為了保存古老的工藝,同時讓仿古工藝更加逼真,工匠們長年累月地堅守著古老的技藝,一以貫之地保持傳統(tǒng)。煙云澗青銅制作工藝已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煙云澗青銅器的制作不僅保持傳統(tǒng)工藝,還在原工藝的基礎(chǔ)上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在煙云澗青銅器的展廳最醒目的位置擺放著“中國2009世界郵展紀念鼎”,這尊鼎,是煙云澗人科技創(chuàng)新、開拓進取的代表作之一,被中國2009世界郵展執(zhí)委會確定為該次郵展唯一的青銅紀念品、禮品。
煙云澗青銅器以它精致的制作工藝以及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不僅被國內(nèi)許多大型企事業(yè)單位當寶貝收藏擺放著,還遠銷海內(nèi)外。上海、廣東、四川等地的20多個博物館均收藏有煙云澗青銅器。
洛陽煙云澗青銅文化旅游市場屬于省市文化產(chǎn)業(yè)重點項目,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青銅器博物館,中華上下五千年所有的青銅器,這里幾乎是應有盡有。2010年12月8日的開門迎賓,標志著煙云澗由全國最大的青銅器加工基地,變?yōu)槿珖畲蟮那嚆~器集散地。洛陽煙云澗青銅文化旅游市場里建有綜合辦公樓、廣場、道路、橋梁以及蓄水工程等設施,集生產(chǎn)、銷售和旅游觀光于一體,帶動著相關(guān)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同時解決了部分下崗職工、農(nóng)民工以及殘疾人就業(yè)。
2011年是邵老夫子誕辰1000周年,為更好地弘揚邵雍文化,彰顯河洛文化的厚重,洛陽市政府決定在河洛文化節(jié)期間,舉辦邵雍思想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和系列紀念活動,并在洛陽安樂窩和伊川安樂佳城立邵雍像。走進洛陽煙云澗青銅文化旅游市場,迎面是偉大的哲學家、歷史學家、二進制數(shù)碼理論開創(chuàng)者邵雍兩米高銅塑,栩栩如生。
在煙云澗青銅器制作車間,火紅的銅水,紅紅的火焰,映紅了一個老藝人飽經(jīng)滄桑的笑臉,老藝人帶著個年輕人,年輕人嫻熟認真地澆鑄模樣,讓人久久不能忘懷。離開煙云澗的時候正是日暮時分,回望,只見青山綠樹掩映,煙云澗周圍環(huán)繞如帶的康水、明水上薄霧裊裊升起,在這個古老的村子上空盤桓飄浮,如夢如幻。想起李白的詩“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想起勤勞智慧的煙云澗人,想起微妙傳神、栩栩如生的“天子駕六”“馬踏飛燕”……禁不住用心去觸摸那一個個沉淀了的神秘故事。
美麗愿景,中國的仿古青銅器將承載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精髓,通過煙云澗能工巧匠的手,帶著神秘色彩,煥發(fā)出新時代熠熠光輝走到世界每一個角落,走進每個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