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微 李燕芬 肖萍 黎小霞 黃天雯
摘要:目的 總結我院脊柱側凸矯正手術后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并發(fā)癥的護理心得及分析。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0月手術的942例脊柱側凸患者,針對術后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并發(fā)癥,從早期護理、保守治療期護理、手術治療后護理三方面進行總結。結果 本組8例患者出現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其中6例經心理指導、禁食、體位護理、胃腸減壓、靜脈或腸內營養(yǎng),12-21天消化道癥狀完全緩解;2 例消化道癥狀經保守治療1月未能緩解后,行十二指腸空腸吻合手術后好轉。5例患者隨訪2~4年,臨床癥狀均完全消失;3例電話隨訪,患者反映無消化道癥狀,生活滿意。結論 營養(yǎng)不良、重度脊柱畸形矯正是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危險因素,術前仔細評估,有助預防并發(fā)癥。注意SMAS發(fā)病特點,早期明確診斷,盡早護理介入干預,有助于減少患者痛苦、加快術后康復。盡早的保守治療及護理干預是獲得良好預后的關鍵,必要時需外科手術干預。
關鍵詞:脊柱側凸;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護理
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又稱良性十二直腸瘀帶癥,是十二指腸橫部受到腸系膜上動脈壓迫引起的梗阻,臨床常表現為慢性或間歇性的腹部疼痛、不適、惡心、嘔吐、厭食和體重不增等癥狀【1】。嚴重的脊柱側凸矯正術后,易使松弛的Tdeitz韌帶緊張,致腸系膜上動脈角度減少,引起十二指腸水平部的機械性卡壓,從而出現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2】。文獻報道,脊柱側凸術后SMAS的發(fā)生率為0.5%-2.4%,但目前相關護理的報道仍較少。
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4年10月行脊柱側凸矯正手術共942例患者,8例術后出現腸上動脈綜合征并發(fā)癥,經有效治療及精心護理,恢復良好,現對此類患者的護理進行心得總結及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脊柱側彎中心2008年1月至2014年10月行脊柱側凸矯正術患者942例,術后8例確診為SMAS,納入本研究。本研究,SMAS的診斷標準:1、癥狀:術后反復出現的左上腹、劍突下或臍周的脹痛,以及反復的嘔吐,嘔吐物常為宿食;2、影像學:上消化道鋇餐提示十二指腸水平部右側受壓擴張,未見鋇劑下行,且遠端呈切跡樣;或B超檢查提示腹主動脈與腸系膜上動脈夾角減小。
2. 結果
本組8例SMAS,男2例,女 6例,平均年齡13.6歲。入組所有患者均為重度脊柱側凸畸形(脊柱側凸或后凸Cobb角≥80°)(見表1)。根據脊柱側凸的主彎部位劃分:主彎為胸彎3例,主彎為胸腰彎5例。根據營養(yǎng)不良程度劃分:重度營養(yǎng)不良3例,中度營養(yǎng)不良5例。
對術后出現SMAS患者分別進行保守治療,或保守+手術治療干預處理,經精心護理,效果恢復好,其中保守治療6例,保守+手術治療組2例。保守治療組,進行心理指導、禁食、體位護理、胃腸減壓、靜脈或腸內營養(yǎng),12-21天患者消化道癥狀基本完全緩解;保守+手術治療組,在消化道癥狀經保守治療1月未能緩解,后行十二指腸空腸吻合手術,術后1-3月癥狀好轉。5例患者返院隨訪,癥狀已完全消失,恢復好;3例電話隨訪,患者反映無消化道癥狀,生活滿意。
3. 護理
3.1 早期護理
胃腸道護理是脊柱側凸矯正術后的護理的要點之一。一般全麻下脊柱側凸矯正術后,因手術矯正牽拉、麻醉藥物代謝等原因,腸蠕動減慢,患者術后易出現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3】。術后應關注患者的胃腸道反應,嚴格執(zhí)行禁食、流食、普食等飲食護理,對腹脹者給予腹部按摩或熱敷,必要時行肛管排氣,此為脊柱側凸矯正術后的常規(guī)護理。
3.1.1心理護理 術后患者,因手術創(chuàng)傷大、傷口疼痛及常出現的腹脹、嘔吐等不適,極易導致焦慮、煩躁、精神緊張。我們要多與患者溝通,耐心解釋病情,幫助患者緩解不良情緒;適當囑咐患者配合觀察治療,充分休息;盡量較少探視人員,保持病房舒適環(huán)境。
3.1.2護理觀察
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常發(fā)生與脊柱矯正術后3~7天【4 5】,臨床早期常表現為:反復發(fā)作的飯后上腹部痛、飽脹、暖氣;2~3 h發(fā)生嘔吐.嘔吐物舍膽汁和宿食,嘔吐后腹部癥狀稍緩解,但間歇性發(fā)作。俯臥位或左側臥位可緩解,發(fā)作時可見胃部出現胃腸型和蠕動波型。如患者出現反復嘔吐的癥狀,護理上應予更嚴格密切觀察,一遵醫(yī)囑配合醫(yī)生治療指示及相應護理,二積極安撫患者,調整患者及家屬面對頻繁嘔吐的不安心理。
3.2保守治療期護理
本組8例脊柱側凸矯正術后患者確診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均先采取保守治療方式,包括禁食、體位護理、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營養(yǎng)支持(必要時全胃腸道外營養(yǎng))。調節(jié)植物神經紊亂與止吐對癥治療以及通過體位減壓緩解癥狀【6】。
3.2.1生命體征觀察 密切觀察患者的精神神智、脈搏、呼吸、血壓、尿量及嘔吐物的性質。嚴格記錄患者的出入量情況,并根據情況給于補液及電解質糾正,避免因禁食、反復嘔吐引起的失水及電解質紊亂。
3.2.2腹部護理 每4-6小時進行腹部查體,評估腹脹情況,并行腹部按摩熱敷【7】。指導患者或家屬按胃腸道解剖走向順時針按摩腹部(每天3-5次,每次5—10分鐘)或腹部熱敷(每天4—6次,可使用萊菔子或熱毛巾,溫度約50-60°,每次15-20分鐘),可促進胃腸道的蠕動,促進排氣。對于術后未排便,腹脹明顯的患者,可進行開塞露塞肛或肛管排氣緩解腹脹促進排便。通常我們首選左側臥位開塞露塞肛,以便使乙狀結腸位置下降,延長藥液在腸內的時間,使糞便充分軟化,有利于糞便的排出。
3.2.3體位護理 患者均采用頭低腳高俯臥位、左側臥位交替的方法,約半小時更換一次,使患者可以更好耐受,目的是使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之間夾角增大,緩解十二指腸外在壓迫,利于排空和減輕梗阻【8】。但側臥、俯臥位時,護理方面需注意預防皮膚的壓瘡,特別是兩肩、鎖骨、肋弓、兩髂、兩膝、兩足背等隆起部位。本組8例患者在改用俯臥位或左側臥位時,腹部癥狀獲得不同程度的好轉,所有的患者皆無皮膚壓瘡出現。
3.2.4留置胃管/空腸管護理:禁食和胃腸減壓是緩解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癥狀的有效手段【9】,但胃腸減壓是一種有創(chuàng)手段,操作前應與病員進行心理上溝通取得配合。選擇方式有兩種:胃管減壓或胃空腸管減壓,前者主要用于緩解患者消化道癥狀,后者可在此基礎上,提供腸內營養(yǎng)支持。置管后,每天護理需注意:胃腸減壓管長度,預防體位改變時脫出;保持管道通暢;準確登記引流顏色、性質、量;電解質生化復查情況。
3.2.5營養(yǎng)支持護理 禁食期,患者營養(yǎng)支持通常采用靜脈營養(yǎng)及空腸管營養(yǎng)。靜脈營養(yǎng)時應盡量選取頸靜脈穿刺管,避免外周輸注高濃度液體時出現滴注失敗及反復穿刺引起不適,增加痛苦,并注意控制滴速,不宜過快。置管期間需加強導管護理,嚴密觀察靜脈導管有否滲漏、凝結、脫管等常見并發(fā)癥給于及時處理,并根據治療周期定期定時更換輸液管道。另外,靜脈導管膿毒癥是營養(yǎng)支持治療中斷最主要原因,故護理過程中應定期換藥,嚴格無菌操作。
3.3 手術治療后護理
3.3.1常規(guī)護理 注意一般術后常規(guī)的護理,如:生命體征觀察,監(jiān)測血壓、脈搏、呼吸,記錄出入量;傷口護理;引流管、胃管等護理,注意流量、顏色和性質;體位護理,勤翻身、按摩、擦洗,防止褥瘡。
3.3.2 胃腸道康復護理 術后觀察病情及胃腸道恢復情況,根據胃腸道蠕動情況調整飲食護理。術后早期嚴格試行禁食,密切觀察患者腹部體征及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避免過早進食;蠕動恢復后,進流食;流食一周無異常后改普食,少食多餐,建議清淡易消化、富營養(yǎng)飲食,禁辛辣刺激食物。術后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防止術后腸粘連。本組2例行十二指腸空腸吻合手術患者,術后1~3月癥狀基本恢復。
4. 小結
營養(yǎng)不良、重度脊柱畸形矯正是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危險因素,術前仔細評估,有助預防并發(fā)癥。注意SMAS發(fā)病特點,早期明確診斷,盡早護理介入干預,有助于減少患者痛苦、加快術后康復。盡早的保守治療及護理干預是獲得良好預后的關鍵,必要時需外科手術干預。
參考文獻:
[1] 翟保平,秦興雷.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的外科治療[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1,26(9):728-728.
[2] AltiokH,Lubicky JP,De Wald CJ,et al.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deformity[J].Spine,2005,30(19):2164-2170.
[3] 段金秀,周智.脊柱側彎的術后護理[J].中國實用藥,2011,06(19):218-219.
[4] 何敏娟,康麗.應用椎弓根螺釘系統(tǒng)治療特發(fā)性脊柱側凸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0):748-749.
[5]So CY,Chan KY,Au HY,et al.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syndrome:anunusual cause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palliative care.Ann Palliat Med.2016 Jul 14.pii:apm. 2016.07.03.
[6] 何裕隆,陳漢彬,鄭章清等.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的診斷和治療[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2,22(4):230-231.
[7] 王誼,傅聲帆,呂暢等.脊柱側凸矯正術并發(fā)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護理[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11,16(3):427-428.
[8] 余惠,羅顯利,陳麗映等.1例特重度燒傷合并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7):890-892.
[9] Gebhart T.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 Gastroenterol Nurs.2015 May-Jun;38(3):1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