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華
沈老師:當身邊的同學因為體育運動而受傷時,我們扶他去醫(yī)務(wù)室,這叫攙扶;當貧困地區(qū)的失學兒童需要我們的幫助時,我們義不容辭地伸出援助之手,這叫幫扶;當同學身體不適不能前往食堂就餐時,我們主動為他打飯送餐,這叫扶助;國家向中西部欠發(fā)達的地區(qū)提供人力、物力、財力和智力的支持,這叫扶貧;倘若一個陌生人躺在路上,周圍行人都熟視無睹,而有人愿意伸出手扶一把,這叫扶危濟困……寫作時,我們的目光往往聚焦于扶人或被人扶,在扶人或被人扶中構(gòu)思立意,傳達友善、關(guān)愛、幫助等人性的溫暖,但是如此趨同立意,便沒有新意和深意。
余飛揚:其實材料的立意不僅是扶人,有時候,看似無法突破的困境也可以扶我們成長。有這么一個故事,剛畢業(yè)的大學生四處投簡歷,然而投出的簡歷卻像一塊小石子沉入了汪洋中般,無聲無息。在這困境中,她很苦惱,同時也開始思考和審視自己:這么多公司都沒有選擇我,是不是因為我自身不夠好呢?于是,她決定暫時先不投簡歷,而是把時間與精力花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后來,她終于進入了心儀的公司,成了行業(yè)的精英。她說:“如果沒有曾經(jīng)在困境中舉步維艱的自己,也不會有成功后優(yōu)雅微笑的自己?!比松械拿恳粋€困境都在扶持著我們前進,讓我們走上人生的新高度。
沈老師:如余飛揚所說,在生活中,我們都有可能陷入困境,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直面困境,將磨難當作生活的饋贈,在困境的磨礪中鍛煉自己,成就自己,讓自己的能量更強大。同樣,我們總以為被扶者是弱者,需要強者的同情和幫助,殊不知,很多時候弱者也能扶助強者,尤其在精神與心靈上給予強者力量。就如楊絳先生筆下的老王,他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相比楊絳更不幸,但是他忠厚、淳樸、老實,以自己善良的光芒扶起楊絳精神的天空。
楊立:我認為材料的立意還可從“被人扶到自己扶自己”這個角度思考。大家都知道韓信“漂母之恩”的故事吧,年少時家境貧寒的韓信曾經(jīng)在城下釣魚,有位在水邊漂洗絲綿的老太太看到他餓了,就拿飯來給他吃,卻不要求報答。韓信正是在那位老太太的鼓勵下奮發(fā)圖強,自己扶自己,克服重重困難,最終輔佐劉邦建立漢朝。韓信從“被老太太扶”到“自己扶自己”,是一種從被動到主動的轉(zhuǎn)變。同樣,我們在他人扶助的愛心中成長起來,在成長中,我們學會了“自己扶自己”,這不僅是一種獨立自主的表現(xiàn),還是一種自強自愛的表現(xiàn)。
錢呈:沈老師的話,讓我想到這則材料的立意還可以由“扶身體”深化到“扶精神”。我認為相對于簡單的“扶一把”,“扶”的意義還可以是幫助他人或自己樹立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鼓勵他人樂觀積極,給予其向前的勇氣和力量。這才是“扶”的深刻含義和精神內(nèi)涵。比如說朋友的鼓勵使困境中的你重獲力量,以更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挫折;或者從自身經(jīng)歷的某件事中獲得啟發(fā),奮發(fā)向上;也可以是觀察花草蟲魚、日出日落后的發(fā)現(xiàn)。這些都能作為精神的“扶手”。我覺得這樣寫作,發(fā)揮的空間就廣闊多了,“扶”的意義也更深刻了。
張琪明:可光是我扶他,抑或是他扶我,是不是太簡單了?想必大多數(shù)同學都可以想到這一點。那么,我們何不打開視角,把目光放得更遠一些,展開想象——我扶起了他,然后呢?被扶起的他又會去做什么?他是否也會去扶別人呢?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窮男人幫助了一個富有的老婦人,老婦人詢問報酬,男人只希望其可以繼續(xù)像他一樣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這就像一個連環(huán)鎖,我?guī)椭螅蚋惺艿奖环龅臏嘏c愛,而將這份“禮物”贈與他人,使社會中充滿愛與溫暖。這樣一來,從一人扶到多人扶,傳遞愛與溫暖。
張弛:同學們可能更多的會想到扶人,其實我認為生活中不僅僅有扶人或者被人扶,也存在著對身邊小生命的扶助。我們不妨將立意由扶人過渡到扶物,再進一步引申為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若有一棵樹被風吹倒了,我們也應該懷著一顆愛心去扶起它。因為萬物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我們可以嘗試著去寫對身邊一盆鮮花的呵護,對一棵小樹的扶助,對一只流浪狗的幫助;去寫對自然生命的感悟與體驗,對風花雪月的發(fā)現(xiàn)與喜愛。將思維延伸開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由“扶”所能聯(lián)想到的,竟有如此之多。
吳昕怡:大家都在談“扶”,但是,我們的成長都要經(jīng)歷扶到不扶的過程。龍應臺在《目送》中這樣說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父母不會扶我們一輩子,在某一天,這雙扶著我們的手就會遠去,我們無須人扶,也可以走得很穩(wěn)當、很漫長。記得父親和我春節(jié)時去爬山,山路不好走,父親提出要扶我一把。我拉住父親溫暖的大手,仿佛一下有了依靠,走得愈發(fā)順利。而后,父親放開了手,讓我自己慢慢走。我先是膽怯,因恐懼而遲遲不敢伸出腳,可走了幾步,就走得從容、堅定了。我也恍然明白,總有些路只能孤身向前走,從扶到不扶,改變的是前進的一種方式,不變的是內(nèi)心的那份力量。
【教師總結(jié)】
通過以上大家的各抒己見,在這次寫作中我們不能把“扶”的對象狹窄化,拘泥于“扶人”或“被人扶”;也不可將“扶”的過程簡單化,只定格在扶人或被人扶的有限空間里,一“扶”了事;還要避免對“扶”的認識膚淺化,把“扶與被扶”等同于強者對弱者的施與,其實弱者亦能扶強者;同樣得注意不能將“扶”的定義機械化,片面地認為扶他人或被他人扶,源于自己深陷困境,而不知“困境”恰是我們每一個人成長的“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