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譽
據(jù)《資治通鑒》記載:東漢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劉寵在會稽郡任太守時“簡除煩苛,禁察非法,郡中大治”,因政績卓著被調(diào)到朝廷升任將作大匠(主管全國工程建設和手工生產(chǎn)部門的最高長官)。在他即將赴京履新之際,會稽郡治下的山陰縣(邪若山)深山老林里來了五六位老人,專程趕來為這位已卸任的劉太守送行。老人們每人懷揣一百錢當面贈給劉寵,為他餞行。劉寵詫異地說:“我與各位老者素昧平生,為何如此厚禮?”老人們說:“我們都是深山里的人,從來沒有見過太守。別人任太守時,官吏催糧要款征發(fā)勞役,經(jīng)常到深更半夜都不間斷,有時候竟然驚擾得家中狗徹夜狂吠不絕,百姓不得安生。自從您到任以后,村里的狗夜里不再叫了,百姓也看不到衙門官吏進村了。我們好不容易遇到您這樣好的太守,不想您又要離開我們,因此就相互攙扶著趕來為您送行!”劉寵大為感動:“我的政績哪能像您所說的那樣好啊!怎敢煩勞各位老者這么辛苦來送我。”因難拂眾意,劉寵只好收取一錢。當?shù)貍髡f,即將走出山陰地界時,劉寵將此一錢投入江中,后世人稱此江為“錢清江”。劉寵一文錢故事被載入史冊,也被百世傳頌。
《清史稿》記載:清康熙年間,一名男子春風得意地來到江蘇巡撫衙門求見巡撫湯斌。此男子原本是個謄錄館監(jiān)生,在吏部考試中,得選富甲天下的江蘇常熟縣尉的肥缺。赴任之際,他志得意滿地按慣例前來晉見江蘇省最高長官。誰知卻連續(xù)吃了十次閉門羹。男子實在莫明其妙,就向巡撫衙門的門衛(wèi)打探緣由。門衛(wèi)答復:“你就別去赴任了,你因貪錢之過,已被巡撫湯大人寫入彈章?!蹦凶舆B忙申辯道:“我尚未赴任,怎能貪錢,何勞巡撫大人彈劾呢?肯定是搞錯了?!蹦凶釉俅螒┱埉斆骊惽?。門衛(wèi)接著說:“你曾記得前時在京城延壽寺書店打聽你大名的老者嗎?那正是我家巡撫湯大人?!蹦凶勇動?,羞愧得面紅耳赤,只得悻悻而去。原來,前陣湯斌在延壽寺外的一家書店購書,見一小孩進來買了本《呂氏春秋》,付賬時不慎將一文銅錢落在地上。旁邊一男子若無其事地移步將銅錢踩住。等小孩走后,該男子四顧無人,迅即撿起腳下的銅錢納入囊中。暗室虧心,神目如電。這一幕正巧被在該店選購書籍的湯斌看在眼中。湯斌上前,主動打聽男子尊姓大名。男子見老者詢問,也就自報家門,湯斌聞聽后,嘿然而去……
金錢在古代被許多人認為是身份地位的標志,幾乎是日常生活的基礎。在中國歷史上,“文”是一枚圓形方孔的銅錢。雖然在各個歷史時期的購買力不盡相同,但大體上,“文”是古代中國最基本的貨幣單位。中國歷代圣賢境界都很高遠,在自我修養(yǎng)方面,無不以天下蒼生為念。在要求他人方面,都有天下家國情懷,但其著眼點都在細微之處。“一文錢”的故事,正好符合古代君子“四慎”標準。其中的“慎微”就是從最小處著手,來要求自己和別人。嚴格要求自己是根本,也是要求別人的前提和基礎;嚴格要求別人是表征,也是嚴格要求自己的延伸和發(fā)展。清廉的古人對一文錢有著清醒而深刻的認識。東漢太守劉寵在一文錢面前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不貪;清代巡撫湯斌在一文錢面前能夠嚴格要求別人不占。劉寵不取一文錢,表現(xiàn)出了他清廉風骨;湯斌所為更令人嘆服,從一文錢看出人品官德。他們這種敢于和一文錢較真、敢于消未起之患的碰硬精神確實值得后世學習。
(馮忠方摘自《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7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