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
中國歷史上分裂時期的南北界線,居然與當代地理學家劃分南北的界線基本相符,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
在中國古代,一個政權要能夠維持下去,就得在經濟上自給自足,生產出足夠供養(yǎng)本國人口的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需要有一定的可耕地和勞動力。為了在軍事上與北方政權抗衡,南方政權應有一定數量的人口,提供兵源。
如果說軍事上的實力還能通過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運用來調節(jié),并不完全與人口數量成正比的話,在生產力的發(fā)展相當緩慢的條件下,糧食的供應,只能取決于耕地與勞動力的數量,所以,疆域與人口的大致平衡,是南北政權得以長期共存的基礎。
五代以前,北方的經濟文化,在總體上,還比南方發(fā)達,以淮河和秦嶺為界的劃分,大致能使北方與南方擁有相當的經濟實力。南方政權僅僅依靠江南,不足以獲得支撐,必須加上江淮之間,才能與北方勢均力敵。如果南方政權推進到黃河一線,北方的糧食產量,就不夠養(yǎng)活它的人口,難以與南方對抗。
對南方的軍事防御,長江雖然能起一定的阻隔作用,但并不像人們想的那么大。長江在湖北宜昌西北,出南津關后,進入平原,除了湖北田家鎮(zhèn)、安徽東西梁山等個別地段外,整個長江中下游,再也沒有兩山夾峙的河道,南岸能用為防御陣地的山嶺,屈指可數。長江南京以上的河道,早在秦漢之際,已與今天大致相同,主河道狹窄處,估計不過千余米,超過這一寬度的河段,一般都會形成沙洲,或者流速緩慢。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早在春秋時代,橫渡或航行于這一段長江,已是人們的日常活動,數萬軍隊渡江已無困難,在沒有現代化的軍事設施和通訊、交通工具時,要防守長達數千里的長江防線,幾乎絕無可能,單純利用長江的自然條件,作為阻遏北方軍隊進攻的手段,更是自欺欺人的夢囈。
所以,到了“胡馬飲江”或北方軍隊推進到長江北岸時,南方要是不主動出擊,將對方逐離江濱,就只有“一片降幡出石頭”的下場。
由于長江的出??谠诓粩鄸|移,秦漢時,今南京以下的河道相當寬闊,離出??谝押芙晃鳚h時,海潮可以直沖今揚州以南,形成壯觀的“廣陵潮”,所以,在這一段長江中,涉渡相當困難,一般人視為畏途,南北交通主要取今南京以上的河道。
東漢初年,人們在下游渡江時,還得先祭伍子胥祈求保護,連轄區(qū)包括長江南北的揚州刺史,也很少過江視事。隨著長江出??诘闹饾u下移和技術進步,東漢以后,不再見到這類記載。西晉永嘉年間開始的大規(guī)模人口南遷,一個主要的渡口,就是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在此上岸的南渡人口,至少有數十萬,說明在這里渡江已經相當安全了。
在南北對峙中,南方在軍事上一般處于守勢。為了彌補長江防線的不足,只能擴展自己的防區(qū),在長江以北,尋找一個緩沖地帶,將前沿推進到淮河一線,或者更北的據點和扼南北水陸要道的襄陽(今湖北襄陽市)一帶。一旦北方入侵,淮南、襄陽就能層層阻擋,消耗敵方的有生力量,敵軍進至長江邊時,往往已成強弩之末。
北方軍隊如果真的全面攻破江北的緩沖區(qū),就能穩(wěn)操勝券;反之,若是孤軍深入,并未有效控制這些緩沖區(qū),往往會以失敗而告終。所以說,這些戰(zhàn)爭,雖然是在長江沿岸進行的,但都已到了終場,鹿死誰手,確定無疑。
三國時,孫權曾將數十萬江北百姓,遷過長江,在江北形成一片廣闊的無人區(qū),以后成為與曹魏作戰(zhàn)的主要戰(zhàn)場。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也是在江淮間進行的,處于劣勢的晉軍,不是退至長江布防,而是北進迎擊,事實證明,這是正確的戰(zhàn)略。宋與蒙元間爭奪襄陽的戰(zhàn)爭,持續(xù)了數十年,當襄陽失守時,元軍在長江中游的進攻,就已無法阻擋。
元代以后,南北長期對峙的局面,再也沒有重演,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外,南方在經濟上的發(fā)展和北方的相對衰落,使北方在經濟上離不開對南方的依賴,因此,只能憑借政治和軍事力量加以控制,已經成為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