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權
最近,我讀到文山籍知名女作家曉荔的又一部長篇小說《遙遠的湄公河》(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4年版)。拿起這部小說一讀就放不下了,幾天時間我便把這部35萬字的大著一口氣讀完了。一名古稀之年的老文學工作者不僅被這部小說精彩的故事吸引著,更是被一個個鮮活的典型人物形象和他們不同的人生命運所感動,不時流下熱淚,又在感動中沉思。僅此而言,就證明了曉荔的這部長篇小說的成功。據(jù)說根據(jù)這部長篇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即將開拍,更是見證了作品的影響力。
長篇小說《遙遠的湄公河》是以20世紀六七十年代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時代潮流中,一群來自上海黃浦江畔的知識青年,在西雙版納瀾滄江畔的勐侖公社插隊的艱苦生活和在建設邊疆中所作出的貢獻以及在改革開放的時代中大顯身手的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為背景,在長達40余年的時代進程中,把大上海黃浦江與遙遠的西雙版納的瀾滄江、境外的湄公河再到春城昆明滇池畔的廣闊地域相連接,描寫了一代知青的苦難而輝煌的人生命運,塑造了一批各種典型的知青人物與他們命運相連的人民群眾中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傳播文學正能量的優(yōu)秀作品?!哆b遠的湄公河》是知青文學的新收獲,但其作品豐富的思想容量、漫長的時代跨度、深厚的文化內涵,又遠遠超越了傳統(tǒng)的知青文學。正如曾經(jīng)在西雙版納插隊的上海知識青年,后成為學者型黨政干部的花澤飛先生在作品的序言中所說的:“這部作品不僅是一部單純的知青小說,還是一部杜鵑啼血的愛情安魂曲,更是一部滾燙的、氣勢磅礡的、緊貼母土的時代史詩?!?/p>
我認為用時代史詩來評價《遙遠的湄公河》是非常準確的。所謂史詩,在權威的《辭?!分惺沁@樣解釋的:“比較全面反映一個歷史時期社會面貌和人民群眾多方面生活的優(yōu)秀長篇作品,或反映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結構宏大,成功地塑造了英雄形象的文藝作品?!睍岳蟮倪@部長篇小說,無論從思想內容、藝術結構、人物塑造等方面看,無疑具有《辭海》所界定的史詩性文藝作品的品格。
我認為所謂史詩,史指的是重大歷史事件或廣闊、時代地域的社會生活風貌,詩就是作品的文學性、藝術審美品位。一部稱得上史詩性的文藝作品,必定是重大歷史事件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與作品較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的完美結合。我們評價一部文藝作品,還必須堅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關于文藝批評要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審美的標準。無論是《辭海》的界定,還是習總書記關于文藝批評的標準來看,說曉荔的這部長篇小說是一部時代的史詩,都名副其實。
其史詩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遙遠的湄公河》和過去的知青文學相以較,反映的社會生活風貌更豐富、更廣泛,歷史時空更漫長、更宏大,地域跨度更寬廣、更奇特,是知青這一重大歷史題材文學作品的一個突破。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到農村去、到邊疆去,插隊落戶當農民或到軍墾農場當農工,是新中國成立后,伴隨共和國歷史前行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毛主席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號召,達到高潮。但過去的知青文學無論是小說、紀實文學,還是影視作品,大多局限在知識青年在農村或農場的生活,反映的生活面較窄。而《遙遠的湄公河》則在廣闊的時代、地域背景下,把插隊西雙版納瀾滄江畔的上海知識青年柏天澄、溫衛(wèi)東、羅坤、廖靜霞、廖彩霞、劉錦等人的生命歷程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到改革開放深入發(fā)展的今天,用40多年的歷史時空跨度,以大上海黃浦江畔到西雙版納瀾滄江畔、境外湄公河流域再到昆明等現(xiàn)代都市的廣闊地域,作為柏天澄等人物的人生大舞臺,成為一個時代潮流大顯身手的弄潮兒。他們從稚嫩的青春歲月到成熟的生命人生再到歷經(jīng)滄桑后的事業(yè)輝煌,他們生命中的苦難、他們的愛情、他們的作為貢獻,他們的悲歡離合等,都和我們國家在這40多年的風雨歷程緊密相連,插隊時邊疆的落后荒涼、他們在落后環(huán)境中受到的磨難、知青返城潮中他們的抉擇,恢復高考的人生機遇、改革開放中他們的奮斗拼搏、當今“一帶一路”建設中他們的作為等等,每個人的生命史,合起來便成為一部豐富多彩的家國史。這個時代的社會風貌,邊疆農村和內地城市的巨變,便通過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表現(xiàn)得真實而生動。從他們的知青人生到各人在時代大潮中的作為,通過知青人生的編年史寫就的共和國時代變遷史,都顯出這部長篇內容的豐富,史的厚重。
其二,長篇小說《遙遠的湄公河》作為知青小說,寫出了知青人生苦難中的輝煌。作為一個跨越“文革”到當今時代的長篇,又是這一代人的英雄壯歌。史的厚重與當代英雄的成功塑造,交響成一部催人奮進的時代史詩。
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xiāng)是對是錯,我不想在這里評論。作為一個運動牽涉到中國億萬個家庭的生活,給不少家庭造成的不幸和知識青年本身所遭受到的苦難,也是嚴重的,自然值得我們去反思。但就知識青年到農村去,不僅“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知識青年的出現(xiàn)對改變農村、邊疆的落后面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知識青年自己在艱苦歲月中所受到的鍛煉,成為他們人生中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不爭的事實。新中國成立后從上山下鄉(xiāng)的知識青年中還走出了不少的英雄模范人物,貢獻突出的專家學者和企業(yè)家。其中,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這一屆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中,不少人都曾是上山下鄉(xiāng)的知識青年。
過去反映知青生活的文藝作品,大多側重于反映知識青年的苦難生活與悲劇人生,成為一個時期傷痕文學的組成部分。作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和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僅局限于苦難和不幸的反映,我認為是不夠的。正是在這點上,長篇小說《遙遠的湄公河》的作者,站在歷史的高度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視野上,用上下部的藝術結構,上部重點描寫知青的苦難人身和在邊疆農村的作為,下部主要反映知青后半人生和他們下一代的宏圖大業(yè),上下部既各有側重又相互交叉照映,形成史詩性的構架。而來自大上海黃浦江畔的知識青年柏天澄們成為上下部的貫穿人物,作家通過他們上山下鄉(xiāng)的知青人生的悲歡離合,以恢宏的氣勢,縱橫捭闔,把整整一代知識青年、甚至下一代人的夢想追求,躍然紙上,成功地塑造了像柏天澄、溫衛(wèi)東這樣的商界企業(yè)家;還有像扎根邊疆一輩子, 在發(fā)展邊疆教育事業(yè)的廖靜霞這樣平凡中見偉大的知青教師,而她的妹妹廖彩霞,曾給邊疆人民帶來歡樂的“白天鵝”,卻不幸死于惡性虐疾,結束了短暫又苦難的青春;也有辜負了傣族姑娘依萍的一片癡心后為重圓愛情夢想重回邊疆的工程師羅坤。他們以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人生道路,成為英雄時代星空中的一顆亮星,他們也成為作家熱情謳歌的時代英雄。而一代知青的下一代,如舒碧云、巖林、柏翎等新時代的年輕人,他們傳承著父輩開拓、奮進的價值取向,又更顯當代青年敢于挑戰(zhàn),大膽創(chuàng)新的時代特點,是長輩們事業(yè)后繼有人的象征,也增強了小說青春勵志的感人力量。作品中就是像舒玉生這樣成為酒鬼的人生經(jīng)歷,在我們對他的婉惜同情時,也不會忘記他曾對邊疆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進步,作出過貢獻。
小說中的其他人物,如關愛知青、扎根邊疆一生的南下老干部的生產隊長,為愛堅守、為愛等待的傣族姑娘依萍,為追求美好夢想,考上大學的傣族金孔雀依蘭,在作家的塑造中都給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鮮活印象,這些人物在書中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知識青年和傣族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生死相依的關系。
這樣,長篇小說《遙遠的湄公河》不僅是藝術地反映重大歷史事件和廣闊社會生活的時代史詩,也是較成功地塑造了一群當代英雄人物的時代史詩。整部作品的內蘊非常深厚,人物既生活化,又有理想的追求,是真實生活的藝術再現(xiàn),又是典型中的“這一個”。整部作品充滿正能量,給人溫暖和力量,催人奮進。
其三,用長篇小說的藝術形式講故事,史詩中的故事精彩紛呈。講好云南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是《遙遠的湄公河》的一大亮點。
習近平曾多次強調作家、藝術家、新聞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講好故事對于小說家來說,是創(chuàng)作的基本功,一部小說有沒有一個好看的故事,決定著小說能否被讀者接受、讓讀者讀下去的關鍵。
曉荔的《遙遠的湄公河》之所以吸引我一口氣讀完,就在于這部長篇的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有一個又一個的好故事。作品中廖彩霞之死的故事,把一對戀人的愛情故事寫得催人淚下。溫衛(wèi)東、柏天澄與依蘭的愛情、婚姻故事牽連著三個家庭甚至兩代人的人生命運,在同母異父的巖林和柏翎的姐弟戀的悲歡中達到高潮,其故事之神奇,情節(jié)之曲折,懸念扣子一個接一個,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人入勝。加上大故事套小故事,故事隨人物命運和時代進程不斷發(fā)展,層層推進,形成了時代史詩中故事中有史,史中有故事,“詩”中也有故事,故事中有“詩”的藝術特點。
這部長篇小說不僅講的是一代知青人生的故事,也是講的一個時代的云南故事、中國故事,是一部故事中的時代史詩。
其四,這部長篇小說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自然匯合,不僅使之成為一部文化小說,也更增添了一部時代史詩的文化品位。
小說這種文體,一旦經(jīng)作家創(chuàng)作成為小說作品,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何謂文化小說?這里既針對某些所謂的小說境界低俗,缺乏文化品位而言,又是指有的小說注重各種文化的融入而更顯文化氣息說的。就像散文有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一樣。我認為《遙遠的湄公河》就屬于后者,從小說文體的細化來看,把它看成一部文化小說又有何不可。
我們只要一打開這部小說,一股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來自大上海黃浦江畔的一群知青,首先就給缺少文化知識的邊疆農村帶來了科學文化知識,哪怕是一條眼看被廢棄的水渠,知青提出三面光的修復這里就有文化。他們演出的腳尖跳舞的芭蕾舞《天鵝湖》更是第一次把俄國的歌舞文化帶到了邊疆。而在他們把江浙、中原以及整個漢文化甚至西方文化傳到邊疆的同時,作品又通過邊地不同類型的人物,給知識青年傳授著傣族的貝葉文化、婚戀文化、以孔雀舞為代表的歌舞文化以及普洱茶文化、地理生態(tài)文化等等。而且對這些云南特有的邊地文化的描寫都自然融入在人物的人生經(jīng)歷和故事情節(jié)中,與小說的人物和情節(jié)相融一體,沒有任何添加的痕跡,從而讓各種文化變得形象、生動、可感,是一部名副其實的文化小說。曉荔對茶文化中普洱茶的制作工藝、對貝葉文化中傣族史詩的經(jīng)典名句、對茶馬古道上六大茶山和千年茶王樹的描寫,都非常生動準確,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知識性中的趣味性,顯示了這部長篇小說人物的多方面的文化生活。書中作家還在塑造人物和敘述故事時,常常引用古今中外的文學藝術、哲學、政經(jīng)等經(jīng)典名句,信手拈來,融化在作品中,也使作品富于文化氣息。這部小說豐富多彩和深厚的文化內蘊,大大提升了作為一部時代史詩的文化品位,“文化”成為這部長篇的“史”之靈魂,也構建了“詩”的典雅境界。
閱讀中我曾驚訝這位年輕女作家豐厚廣博的學識和高深的文化修養(yǎng),讀了后記才知道她出身在大詩人柯仲平的故鄉(xiāng)文山州廣南縣,從小就受到柯仲平的影響,愛好文學又善于學習,讀了不少文化經(jīng)典,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加上寫作中不斷請教有關專家學者,才寫出了這樣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內蘊的作品。
其五,濃郁強烈的抒情風采和優(yōu)美動人的文學描寫,使這部長篇小說充滿了濃郁的詩意,從而提升了這部史詩性作品的審美價值。
詩被稱為文學中的文學,《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曾在少年時學詩,祖父曹寅就對他說,不學詩,無以言?!都t樓夢》中大量的詩詞歌賦和全書詩的境界,是他從小學詩的結果,也是使之成為名揚中外的文學經(jīng)典的初因。
曉荔深知詩對于一部文學作品的重要意義。所謂文學中的文學,實際上就指作品中有無詩的境界,《遙遠的湄公河》在構思和立意上,就頗有詩的意境。瀾滄江——湄公河,小說構思的聚焦點,這條一代知識青年的生命之河、事業(yè)之河、夢想之河,也是作家揮灑淚筆的情感之河,謳歌一代知識青年尋夢、追夢和實現(xiàn)夢想的象征之河。小說的立意,就有讓人品味的詩意。于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飽含激情,為可歌可泣的知青人生激揚文字,寫到情不自禁時便揮灑淚筆。不少地方達到了情與景諧,文因情生的詩情境界。作品中的人物、環(huán)境描寫,故事敘述,文字優(yōu)美,如詩如畫,形象生動,常有詩語噴涌而出,而《老歌》《遙遠的湄公河》等歌詞,就是譜曲能唱、離曲可讀、讀后可思的好詩。這部長篇有詩的境界,有詩意的描寫,也提升了作品的審美價值。
讀了這部長篇小說后,感到也有些問題值得商榷。以我個人而言,還有不夠滿意的地方。作家對一代知青商界精英如柏天澄、溫衛(wèi)東以及他們的后代,塑造得較成功,充滿了激情。而對堅守在平凡崗位無私奉獻一生的廖靜霞等卻寫得粗略,羅坤的科技人生寫得有些概念化,沒有故事。書名《遙遠的湄公河》,似乎暗示作品的故事發(fā)生在湄公河,雖然瀾滄江和湄公河同為一條河,但畢竟在境外才叫湄公河,作品中和湄公河有關的人物僅是依蘭的演藝公司到湄公河畔的老撾演出和巖林同時在那兒簽訂茶葉銷售合同以及巖林、柏翎、竇鵬在此地的感情沖突。我想要是柏天澄們插隊瀾滄江畔時,他們青春人生發(fā)生的一兩個悲喜劇的故事關聯(lián)到湄公河,或者設計傣族老隊長家的妻子、女兒的故事與湄公河有點關聯(lián)再到多年后依蘭重到湄公河,安排這樣一個故事,也許就更好了。由于寫作上的粗疏,還出現(xiàn)了一些不應有的常識性錯誤,如愛尼人只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是不能稱為族的,而作品多處出現(xiàn)愛尼族的族稱。還有其他一些本可避免出現(xiàn)的問題,也說明責任編輯的編輯工作不夠嚴謹。對一部具有史詩品格的長篇,這些問題雖無關大局,但如在寫作和編輯工作中多加注意和請教有關方面的人士,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錯誤,豈不是會更加完美?我的這些看法對否?僅供作者參考,如有可取之處,在作品再版和長篇小說改編成電視劇時,做些修改,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