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夢
1997年7月1日,英國占據(jù)香港百余年的歷史結(jié)束了,駐港英軍隨著港英政府一同撤離香港。這一刻到今天已經(jīng)過去20年了,“駐港英軍”也早已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在香港回歸祖國2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20年,“駐香港部隊”又成為一個新的專屬名稱的時候,我們不妨再來大致看一看歷史上這支特殊的部隊在香港的“來去”。
1841年1月25日8時15分,英軍“硫磺”號艦長貝爾徹率領(lǐng)艦員從西環(huán)水坑口登陸香港島勘察地形。第二天,英軍艦隊抵達,海軍陸戰(zhàn)隊登陸港島,在太平山頂升起了英國國旗,宣告著英軍軍事占領(lǐng)香港島。1841年1月26日,成為了香港百年滄桑近代歷史的起點,也成了駐港英軍歷史的開端。
香港戰(zhàn)役時的駐港英軍
駐港英軍含陸??杖姡滠娰M由英國和香港政府各自承擔一半。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的1941年9月,莫德庇少將接替賈乃錫少將出任駐港英軍第33任司令。
當時駐港英軍共有四個步兵營,這些主力部隊的大部分士兵都來自英國本土和印度殖民地。此外,莫德庇還有一些民防力量,包括香港防衛(wèi)軍(直屬于香港政府的民兵武裝)的1個營、香港華人軍團的1個連、曉士軍團(超過服役年期人士組成)民兵、以及4個營的炮兵、3個連的工兵和若干后勤部隊。在賈乃錫少將的努力下,加拿大政府終于于9月29日決定派出皇家加拿大來福槍營和溫尼柏榴彈兵營增援香港,使莫德庇手上有了更多的力量調(diào)整部署。
在1941年開戰(zhàn)前,駐港英國陸軍共有正規(guī)步兵5287人、正規(guī)炮兵2811人、香港防衛(wèi)軍1378人、香港華人軍團51人、后勤部隊1190人,共計10717人。12月3日英國政府從泰國首相披汶頌堪口中獲悉了日軍有意假道泰國進攻英屬馬來亞的情報,得知戰(zhàn)爭不可避免的英國迅速通知駐港英軍即刻進入戒備。12月5日,駐港英軍陸續(xù)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各單位到7日清晨已經(jīng)全部就位。
與此同時,香港還部署有部分海軍、海防及空軍的單位。由于歷來香港就是海軍中國分艦隊的司令部所在地,雖然在二戰(zhàn)爆發(fā)后中國艦隊的大型水面艦艇已經(jīng)陸續(xù)返回歐洲,但仍然留駐有一支小型艦隊,其中包括3艘1916年S級驅(qū)逐艦(“哨兵”號、“珊奈特”號、“色雷斯人”號)、4艘淺水炮艦(“蟬”號、“蛾”號、“燕鷗”號、“知更鳥”號)、8艘魚雷艇(編號7~12、26~27)、1艘布雷艇(“紅尾鳥”號)、3艘防潛網(wǎng)控制船(“巴禮”號、“艾德門”號、“水門”號)。
此外,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經(jīng)營,駐港英軍在維多利亞港和香港島上建設有多座海防炮臺,可以用于阻止日本海軍控制香港水域。在戰(zhàn)爭爆發(fā)前,處于備戰(zhàn)狀態(tài)的有守備維多利亞港西面入口的昂船洲炮臺(3門6英寸/150毫米炮)、港島西摩星嶺炮臺(3門9.2英寸/234毫米炮)、銀禧炮臺(3門6英寸/150毫米炮)及上卑路乍炮臺(1門6英寸/150毫米炮、2門4.7英寸/120毫米炮);東面入口防護由白沙灣炮臺(2門6英寸/150毫米炮)和哥連臣角炮臺(2門6英寸/150毫米炮)負責;港島東南設有鶴咀半島博加拉炮臺(2門9.2英寸/234毫米炮)、德忌笠角炮臺(2門4英寸/102毫米炮)、赤柱炮臺(3門9.2英寸/234毫米炮)、黃麻角炮臺(2門6英寸/150毫米炮)及舂坎角炮臺(2門6英寸/150毫米炮);港島西南則有香港仔炮臺(2門4英寸/102毫米炮)防守。
空軍方面就相對比較弱小了,雖然此時不列顛空戰(zhàn)已經(jīng)結(jié)束,但英國本土防空仍然需要空軍戰(zhàn)機,所以沒有能夠為香港再派空中力量。而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空軍甚至拒絕駐守香港,導致戰(zhàn)爭爆發(fā)前整個香港只有海軍航空兵的3架沒有魚雷掛架的維克斯“角羚”/“維爾德比斯特”三座魚雷轟炸機和2架“海象”水上偵察機,空戰(zhàn)能力基本為零。而防空主要依靠港島各地的防空炮臺,包括港島西的摩星嶺炮臺(2門3.7英寸/94毫米高射炮)、龍虎山松林炮臺(2門3英寸/76毫米高射炮)、雞籠灣炮臺(2門4.5英寸/114毫米高射炮);港島中的黃泥涌(兩門3.7英寸/94毫米高射炮);港島東的西灣炮臺(2門3英寸/76毫米高射炮);港島東南的鶴咀德忌笠角炮臺(2門3英寸/76毫米高射炮)、赤柱炮臺(2門3英寸/76毫米高射炮)、赤柱沙石灘(2門3英寸/76毫米高射炮);港島南的南朗山(2門3英寸/76毫米高射炮)。
1941年12月8日,日本進攻香港的戰(zhàn)役打響。這次行動的代號是“C作戰(zhàn)”,與偷襲珍珠港幾乎同時進行,從而拉開了太平洋戰(zhàn)爭的序幕,駐港英軍抵抗至12月25日投降,香港淪陷,開始了日軍在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管治。在香港保衛(wèi)戰(zhàn)中,加拿大援軍的司令羅遜準將及僚屬在突圍時戰(zhàn)死,而英軍總司令莫德庇少將最終選擇和港英政府一同投降。此戰(zhàn)英加軍隊共犧牲1679人,失蹤1042人,被俘10818人,其中失蹤人員大多數(shù)是華裔和混血士兵,
海軍的3艘驅(qū)逐艦中,“珊奈特”號、“哨兵”號于12月8日開戰(zhàn)當天被調(diào)往新加坡,而“色雷斯人”號則在后續(xù)香港戰(zhàn)事中觸角入水擱淺,水兵上陸協(xié)助作戰(zhàn),軍艦則被日軍俘虜。其余戰(zhàn)艦基本自行鑿沉,只有“知更鳥”號炮艇和一些魚雷艇幸存下來,而海軍航空兵的魚雷機和水上飛機也在日軍對啟德機場的首輪攻擊中被毀。
二戰(zhàn)后的駐港英國陸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英國夏愨海軍少將于30日率領(lǐng)海軍接收香港,接受了日治政府的正式投降。夏愨少將則于1945年9月~1946年4月出任香港軍政府首長。
由于戰(zhàn)后香港形勢比較混亂,駐港英軍最多時候達到1個師的兵力駐守香港。而隨著防務壓力的轉(zhuǎn)弱,到 1948年駐港英軍慢慢將常駐兵力恢復到由4個步兵營組成的1個旅級作戰(zhàn)單位。1948年駐守香港的是第26廓爾喀步兵旅(香港稱 喀步兵),這支部隊直到1950年離開香港。而后到1957年由第48廓爾喀步兵旅駐守香港,直到1976年后改稱廓爾喀地面部隊,到1987年~1992年間又改回了舊名。期間還曾有第51步兵旅駐守,這支部隊于1976年解散。
除了這三支常駐的旅級作戰(zhàn)單位外,英軍部隊還以三年輪替形式派駐了不少部隊駐扎香港,而在朝鮮戰(zhàn)爭期間更是有數(shù)不勝數(shù)地英軍部隊過境香港,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短暫停留的英軍部隊不能算做駐港英軍序列。因此能夠算作駐港英軍的還是那些輪替形式來到香港的單位。這些步兵部隊中唯有亞皆及修打蘭高地兵團第一營曾經(jīng)三次駐防香港,分別是1949年~1950年、1951年、1979年。而隨后按照時間順序駐防香港的步兵部隊有威爾特郡兵團第一營(1950年~1952年),皇家綠霍華德輕步兵團第一營(1956年~1959年)、皇家諾森伯蘭燧槍兵團第一營(1958年~1961年)、皇家根德郡兵團第一營(1965年~1967年)、威爾士兵團第一營(1966年~1968年)、蘭開夏郡燧槍兵團第一營(1967~1969年)、威靈頓公爵兵團第一營(1968~1970年)、皇家威爾士燧槍兵團第一營(1969~1972年)、近衛(wèi)愛爾蘭兵團第一營(又稱愛爾蘭衛(wèi)隊,1970年~1972年)、皇家漢普郡兵團第一營(1972年~1975年)、輕步兵團第一營(1975年~1977年)、皇家綠夾克輕步兵團第一營(1977年~1980年)、女皇直屬高地兵團第一營(1980~1982年)、蘇格蘭衛(wèi)隊第一營(1982年~1984年)、柴郡兵團第一營(1984年~1986年)、高士廉衛(wèi)隊第一營(1986年~1988年)、愛丁堡公爵皇家兵團第一營(1988年~1990年)、皇家威爾士兵團第一營(1990年~1993年)、黑衛(wèi)士兵團第一營(1993年~1994年、1997年)、史塔??け鴪F第一營(1996年)、皇家廓爾喀來福槍兵團第一營(1994年~1996年)。此外,還有4個團級單位下屬營曾經(jīng)到香港交替駐防,輪換次數(shù)較多,他們是英皇愛德華七世直屬第2廓爾喀來福槍兵團,1953年首次駐防香港,其第一、二營互相交替駐防,到1992年縮編至一營,相互交替達到5輪共12次,最后一次為1992年;伊利沙伯女皇直屬第6 喀來福槍兵團,1948年首次駐防香港,第一、二營互相交替駐防,1969年縮編至一營,交替共2輪8次,最后一次為1993年;愛丁堡公爵直屬第7廓爾喀來福槍兵團,1948年首次駐防,第一、二營互相交替駐防,1987年縮編至一營,交替2輪共8次,最后一次為1994年;瑪麗郡主直屬第10廓爾喀來福槍兵團,1948年首次駐防,第一、二營互相交替駐防,1968年縮編至一營,交替2輪共7次,最后一次為1993年。
除了步兵部隊外,英國陸軍還在戰(zhàn)后向香港派駐過坦克部隊和騎兵部隊,當然這里的騎兵部隊主要是裝備裝甲車的裝甲偵察兵部隊。按照駐扎時間順序這些部隊包括第4驃騎兵團(1950年)、第16/5槍騎兵團A中隊(1953年~1964年)、第7驃騎兵團(1956年)、第1皇家坦克團(1957年~1960年)、第17/21槍騎兵團(1960年~1963年)、皇家蘇格蘭灰騎龍騎兵團第二營C中隊(1962年)、近衛(wèi)騎兵團B中隊(1967年)、第14/20國王驃騎兵團(1970年~1973年)、第16/5槍騎兵團C中隊(1973年~1975年)、第1皇家戰(zhàn)車兵團C中隊(1974年~1976年)。
英國陸軍炮兵部隊也曾派駐不少單位到香港輪替。包括第25野戰(zhàn)炮兵團(1947年~1955年)、第14野戰(zhàn)炮兵團(1949年~1951年、1952年~1956年、1960年~1962年)、第23野戰(zhàn)炮兵團(1949年~1952年)、第34輕防空炮兵團(1949年~1952年、1961年~1963年)、第27反戰(zhàn)車炮兵連(1949年~1958年)、第58中型炮兵團(1949年~1952年)、第27重防空炮兵團(1949年~1957年)、第173定位連(1950年~1957年)、第15觀測連(1950年~1951年)、第32炮兵團(1951年~1952年、1958年~1961年)、第45野戰(zhàn)炮兵團(1951年~1953年、1958年~1961年)、第72輕防空炮兵團(1952年~1955年)、第20野戰(zhàn)炮兵團(1952年~1955年)、第42野戰(zhàn)炮兵團(1952年~1956年)、第15中型炮兵團(1955年~1957年)、第74輕防空炮兵團(1955年~1958年)、第19野戰(zhàn)炮兵團(1956年~1957年)、第49野戰(zhàn)炮兵團(1957年~1961年)、第5野戰(zhàn)炮兵團(1958年~1961年)、第4野戰(zhàn)炮兵團(1961年~1964年)、第49輕炮兵團(1964年~1966年)、第18輕炮兵團(1966年~1969年)、第25輕炮兵團(1969年~1971年)、第47輕炮兵團(1971年~1973年)、皇家馬炮兵47輕炮兵團(1973年~1975年)、第20輕炮兵團(1975年~1976年)。
從1978年開始,英國陸軍航空兵團660中隊開始長期駐扎香港,直到1994年撤回國。此外其他在香港的陸軍輔助單位還包括第17廓爾喀通信團、皇家陸軍醫(yī)務軍團第18野戰(zhàn)救護團、第87廓爾喀通信團、第28、31廓爾喀運輸團、皇家機電工程兵第50香港工場、皇家工兵第50野戰(zhàn)工兵團、女皇廓爾喀工兵第67、68、69及70中隊、皇家陸軍教育軍團第75陸軍教育中心、女皇廓爾喀通信兵第246、247及248中隊、皇家通信兵第252中隊、皇家通信兵第27通信團、皇家獸醫(yī)軍團動物支援組、香港情報隊、皇家憲兵香港憲兵連。
這些駐港的陸軍在香港擁有大量軍事設施,包括駐港英軍總司令住的三軍司令官邸,這被作為駐港英軍總部。此外,還擁有域多利兵房、美利兵房、威靈頓兵房、赤柱炮臺、鯉魚門炮臺、醉酒灣防線、掃管軍營、歌頓軍營、九龍東軍營、高希馬軍營、深水 軍營、皇后軍營、亞皆老軍營、加利波利兵營等。這里特別要提一下上面說的香港情報隊,這是英國國防情報偵察體系中的重要一環(huán)。美國和英國有通信情報協(xié)議,雙方在電子情報方面互補合作,后來又加上了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香港方面最出名的是小西灣監(jiān)聽站,這里有占地面積非常廣的天線陣列,主要監(jiān)聽大陸無線電通信,后來還包括北越活動和西沙解放軍海軍調(diào)動。這些軍營、兵房和炮臺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失去了過去的作用,而到上世紀80年代后駐港英軍逐漸縮減規(guī)模,這些軍事設施也分批交付給地方使用,而部分軍營在1997年后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的設施。
英國陸軍于1996年就開始陸陸續(xù)續(xù)撤出香港。1996年11月1日,最后一批駐港廓爾喀步兵部隊舉行降旗儀式,結(jié)束了廓爾喀士兵駐港40年的歷史。而為做好交接事宜,英國陸軍于 1997年又派遣本土的黑衛(wèi)士兵團第一營來港駐守,所以在駐防交接儀式上我們看到的英國本土士兵而非尼泊爾廓爾喀士兵。
戰(zhàn)后駐港的英國海軍
英國海軍在香港的駐軍歷史甚至早于陸軍,正如前文所述,正是英國海軍的艦船和水兵最早入侵香港的。從1840年到1948年,香港一直是英國太平洋艦隊的主要基地。而英國海軍中國分艦隊則從1844年到1941年將香港作為其司令部所在地,直到香港陷落。1945年被英國重新接管后的香港又迎來了英國海軍的艦隊,此時艦隊改名為海軍駐華中隊,從1945年到1992年常駐香港,1969年到1971年英國還建立了海軍遠東艦隊香港中隊的編制,在香港往往將其稱為“香港艦隊”。1953年9月9日,“香港艦隊”一艘編號為SDML 1323的港防艇在香港以西的珠江口發(fā)現(xiàn)一艘中國人民海軍的登陸艇緩緩駛來,英軍海防艇遂駛近中國海軍登陸艇,蠻橫要求登艇檢查。結(jié)果遭到中國海軍的警告。但該艇仍然我行我素,向中國海軍示威,后雙方發(fā)生炮戰(zhàn),火力明顯較弱的英軍海防艇被多枚炮彈擊穿甲板,包括艇長在內(nèi)的7名艇員喪生。此后,駐港英軍再也不敢在香港外海胡亂耀武揚威了。
后來,先后有兩支反水雷艦艇中隊作為“香港艦隊”的主力常駐香港。一支是第120掃雷中隊,這支艦隊于1958年到1966年以香港為母港,后轉(zhuǎn)移到新加坡。另一支是第6反水雷/巡邏艦中隊,1969年開始在香港執(zhí)行防務,直到1997年香港回歸后才撤回。最后一代“香港艦隊”由5艘孔雀級巡邏艦組成,包括“千鳥”號、“孔雀”號、“燕”號、“褐雨燕”號和“歐椋鳥”號。
駐港海軍的主要基地起初設在香港島以北的添馬艦海軍基地。上世紀九十年代,為配合中環(huán)商業(yè)區(qū)的發(fā)展,港英政府把海軍基地職能全部遷往昂船洲。上世紀70年代,英軍在基地上加蓋了威爾士親王大廈,1979年3月4日由到港訪問的威爾士親王(即皇儲查爾斯王子)為大廈舉行了揭幕儀式。
雖然添馬艦基地的功能逐漸搬遷,威爾士親王大廈作為駐港英軍的總部卻得以保留。原來的海軍船塢所在地經(jīng)過填海后成為了一片空地,部分土地被用作興建直升機場和中信大廈。
除此之外,英國海軍還曾經(jīng)在香港擁有過不少軍事設施,包括香港仔船塢、太古船塢、海軍干船塢、海軍昂船洲儲煤場、海軍九龍儲煤場及船塢、西環(huán)軍營、域多利軍營、鯉魚門軍營、鯉魚門軍營布倫南魚雷發(fā)射站、灣仔海軍醫(yī)院、蘭桂坊海軍俱樂部等。另外,英國海軍在香港還擁有“瑪麗王后”號海上醫(yī)院船、“莎樂蒂公主”號和“域陀伊曼紐”號接待船等艦只。
駐港英國海軍位于昂船洲的海軍基地是在1997年4月11日關(guān)閉的,包括最后的3艘孔雀級巡邏艦運作至6月30日,其后悉數(shù)轉(zhuǎn)售給菲律賓海軍,代表著英國海軍在香港駐軍歷史的結(jié)束。
戰(zhàn)后駐港的英國空軍
英國空軍是駐港英軍中人數(shù)最少的一支??哲娀卦O在九龍半島的啟德機場,另外在新界還擁有自己的石崗機場。后來,隨著啟德機場的國際航線越來越繁忙,英國空軍不得不為民用航班讓路,撤離了啟德機場,而石崗機場就成為了香港唯一的空軍基地。
戰(zhàn)后英國空軍在香港常駐的是空軍第28直升機中隊,主要裝備“威塞克斯”HC2直升機,該中隊于1968年開始就一直部署在香港,直到1997年香港回歸。而該中隊1968年至1978年駐扎在啟德機場,1978年到1996年轉(zhuǎn)移到石崗機場,1996年到1997年為香港交接做最后準備時,該中隊再次回到啟德機場。
除了空軍第28直升機中隊外,曾經(jīng)在香港駐守的輪換單位還包括第22中隊、第114中隊、第660中隊、第846中隊、第847中隊、第367通信分隊、第368通信分隊、第444信號分隊(赤柱軍營)、醫(yī)療供應中隊、綜合信號分隊、GEF地面廣播站、ASF食物供應分隊等。
其中第444信號分隊非常有名,其駐守香港赤柱半島南端的赤柱炮臺內(nèi)。這個炮臺正是為了防止日軍侵略于1937年建立的,建立后英國海軍的東海岸射擊指揮部就由魔鬼山遷移至此,在香港戰(zhàn)役中,赤柱炮臺的3門9.2英寸/234毫米炮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駐扎于此的皇家炮兵團第8重炮兵營和守軍一起戰(zhàn)斗,與日軍發(fā)生了戰(zhàn)斗。1941年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下令投降后,當時指揮赤柱的指揮官瓦理士準將未肯定投降的情報之真?zhèn)危匀粓猿謶?zhàn)斗,至到12月26日確認投降令后才投降,使赤柱炮臺成為了香港戰(zhàn)役戰(zhàn)中英軍堅持到最后的陣地。在戰(zhàn)后,英軍對炮臺進行了改造,炮臺的1號炮位陣地予以保留,但是2號和3號炮位則進行改建,成為赤柱衛(wèi)星通信站,有兩只巨大的碟型衛(wèi)星天線聳立其中,而該通信站的維護就是由空軍第444信號分隊來負責的。此地現(xiàn)已改為香港地面衛(wèi)星接收站。
駐港英國空軍部隊是最先撤出香港的單位。石崗軍營修理場于1996年8月30日關(guān)閉,展開了英軍撤港的序幕,隨后的9月15日駐港英國空軍石崗機場關(guān)閉,6架原屬英國空軍第28中隊的“威塞克斯”HC2直升機出售給了烏拉圭政府,機隊在當年6月3日在啟德機場進行了最后一次飛行,此后英國空軍從香港天空中消失。
駐港英軍的結(jié)局
1997年6月30日,英國撤出香港前,英方在添馬艦基地的露天場地舉行了盛大的告別儀式,主禮嘉賓包括王儲查爾斯王子、英國首相布萊爾、外相羅伯特·庫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及卸任港督彭定康。大家都還記得,在儀式舉行時下起了滂沱大雨,令嘉賓和表演者非常狼狽,這為駐港英軍的撤離添上了些戲劇色彩。而此時即將進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的軍車也準備出發(fā)。
晚上23時50分,由18人組成的駐港英軍衛(wèi)隊,由指揮官艾利斯中校帶領(lǐng)下,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指揮官譚善愛中校率領(lǐng)的同以18人組成的三軍警衛(wèi)分隊,在威爾士軍營進行了正式交接儀式。23時58分雙方指揮官互向?qū)Ψ骄炊Y,艾利斯以英文報告:“譚善愛中校,威爾士軍營現(xiàn)在準備完畢,請你接收。祝你和你的同事們好運,順利上崗。長官,請允許我讓威爾士親王軍營衛(wèi)隊下崗”。譚善愛中校以中文回答:“艾利斯中校,我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接管軍營。你們可以下崗,我們上崗。祝你們一路平安”。語畢兩方握手并互相敬禮,艾利斯命令衛(wèi)兵步操離開軍營大門,走向停靠軍用碼頭的“查塔姆”號軍艦,當時為23時59分55秒,象征著英軍駐港的歷史正式終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