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8月6日文章,原題:從北京的環(huán)路看中國的對外政策 去北京的人將注意到,中國首都擁有一系列以紫禁城和天安門廣場為核心的環(huán)路。一環(huán)消失已久,二環(huán)與老北京城的輪廓大體相當,三環(huán)、四環(huán)和五環(huán)依次逐漸向郊區(qū)深入。然而,這些環(huán)路卻出人預料地類似于中國對外部世界的看法。環(huán)路有重要與偏遠之分,而中國的對外關系亦有緊要與次要之別。但這些環(huán)路都服務于一個整體,缺少任何一環(huán),都有可能導致京城(對外關系)陷入混亂。
如今的中國是全球大國。這意味著中國擁有更深遠的影響力,即便是管理其最基本的國內事務亦將在更廣泛的世界產生回響??梢哉f,中國歷代王朝都信奉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觀。在大部分現代史中,這種秩序觀幾乎無關緊要,畢竟,十年前中國還只是“邊緣大國”。但如今全世界正面臨不再羸弱且越來越強大的中國——這是工業(yè)革命以來頭一遭。理解中國的世界觀突然間變得至關重要。
在圍繞北京的“外交環(huán)路”中,在其核心地帶是對中國最重要的中美關系。中國向來深知與美國直接對抗是不智之舉,但也希望獲得更多戰(zhàn)略空間。中國正通過經濟發(fā)展以期如愿,包括最近推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投行等。對中國來說,如今的艱巨挑戰(zhàn)是如何與美國平起平坐但不陷入敵對狀態(tài)。這正是中國將其“外交一環(huán)”描述為“新型大國關系”的原因。
中國的“外交二環(huán)”是距離其最近的14個陸上鄰國和眾多海上鄰國。該地區(qū)受困于領土爭端等歷史遺留問題,但如今中國正在用“一帶一路”倡議的故事“俘獲”它。該故事再次聚焦良性的經濟共性,邀請60多個現有伙伴考慮與中國增加往來的方式并吸引中國投資。
在中國“外交三環(huán)”上矗立的是歐盟和整個歐洲。中歐去年高達4500億歐元的貿易額表明雙方是密切來往的兩大主要市場。歐盟對中國重要還因為其對華轉讓大量技術和知識產權。
最后,中國的“外交四環(huán)”是更廣泛的世界——非洲、中東、拉美甚至北極和南極圈。就此而言,中國的核心利益是資源、投資機遇、探索新市場并打造在聯合國就人權等敏感事務幫助北京的聯盟。上述就是如今正環(huán)繞中國的偉大“外交環(huán)路”。就目前而言,它們正在相當順暢地運行。至于它們是否將像環(huán)繞北京的實體環(huán)路那樣變得混亂、擁擠、污染甚至難以滿足與日俱增的需求,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作者克里·布朗,丁雨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