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珍
(山西省大同市廣靈縣第一小學校)
亞里士多德曾說:“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彼?,為了培養(yǎng)學生從小敢于質疑、善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筆者在小學語文講讀課上嘗試問題導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筆者發(fā)現這種方法對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師生關系,開發(fā)學生潛能,發(fā)展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訓練學生膽識,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課堂效率等方面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問題導學,簡單地說,就是帶著問題去學習課文。由于小學生基礎知識薄弱,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差,問題導學的實施仍存在困難。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用愛心鼓起學生質疑的勇氣
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大膽質疑的首要條件。別林斯基說:“愛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奔偃缋蠋熅拖窆糯桔拥南壬?,整日板著面孔,不茍言笑。上課時,學生稍有不規(guī),輕輒罵,重輒挨板子。學生哪有興趣和勇氣向老師提問,共同探討問題。所以,要想讓學生改變學習觀念,大膽向老師質疑,老師首先要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既是人師,又為人母。學習上多關心,生活上多照顧。讓學生對老師不陌生,有親切感、信任感,力爭讓學生由于喜歡老師而喜歡這門功課。為了做到這一點,在第二課堂,講故事、做游戲時,筆者常常來到學生中間,與他們握手、親近、交朋友。
二、從不同途徑教會學生提問的技巧
學生勇于提問不難,貴在所提問題是否目的明確,是否具有針對性,是否緊扣教材。問題如果沒有價值,不但起不到積極作用,還會擾亂課堂。所以,在提倡學生大膽質疑的同時,還要注意個別淘氣學生趁機搗亂。這樣,就要求廣大教師善于引導學生的提問技巧。
1.揭題質疑
教師出示課題后,要引導學生根據題目提出想弄懂的問題。比如,講《稱象》一課時,筆者先說導語:同學們,生活在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什么?(答:大象)我們用什么辦法可以知道大象到底有多重呢?(答:稱一稱)對!假如是現在,有先進的測量工具和測量技術,稱一頭大象的重量很容易??墒枪适掳l(fā)生在古代,只有普通的秤,該怎么辦呢?你們想從《稱象》一文弄懂哪些問題呢?學生紛紛舉手提問:誰稱的象?在哪兒稱的?用的什么辦法?結果怎樣?……這樣就觸發(fā)了學生追本求源的好奇心,學生自然興趣盎然。然后,圍繞這些問題讀文、討論、探究,課文內容以及表達的情感很輕松地就弄懂了。
2.閱讀質疑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模仿老師的問題提問。比如,講《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因為本文二、三、四自然段的句型結構相似,所以,講第二段時,筆者示范性地提出問題:過了幾天,小蝌蚪的身體有什么變化?它遇到了誰?詢問了什么?人家怎么回答的?于是,小蝌蚪怎么做?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思考,讀懂了第二段。然后,布置自學任務,自學第三、四自然段。學生模仿老師的提問方式,很快就完成了學習任務。
3.小結質疑
每篇文章將近尾聲時,要引導學生提出并思考以下問題:這篇文章主要寫什么?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們懂得了什么?文章寫作特點是什么?等等。學生在梳理、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了課文,走進文本,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
三、對課堂問題善于歸納總結
講讀課文時,教師根據教材的內容及重點、難點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提出不懂的或者對分析課文有幫助的問題,教師歸納總結后,一起探究。這時要注意啟發(fā)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不要為了提問而提問,一節(jié)課下來,顧了數量不顧質量,課堂氣氛亂哄哄的,沒有實效。如,講《不懂就問》一課時,由于這篇課文篇幅長,內容多,所以學生先后提出的問題雜亂無緒。如:私塾是什么意思?孫中山為什么問老師問題還需壯著膽子?孫中山是怎樣背誦昨天功課的?同學們聽到孫中山發(fā)問,為什么驚呆了?什么是戒尺?先生聽了孫中山的話是怎么做的?……假如這時,學生一問,老師立即作答,上成“答記者問”的形式,則課堂效果不理想。這時,筆者根據學生的問題和教材重點,把上述問題歸納為三個大問題:(1)從什么地方看出孫中山從小勤奮好學?(2)他為什么要這樣做?(3)老師和同學對他的態(tài)度怎樣?然后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討論,一邊討論,一邊滲透解決學生剛才提出的小問題,結果這篇文章條分縷析地就講解完了。對教材的處理,老師要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放得開,收得攏。
四、對學生的問題及時肯定評價
對每節(jié)課勤于動腦、積極提問并回答問題的學生給予表揚。對一些提問不到位的學生,教師決不能冷嘲熱諷,要多鼓勵,多引導。
問題導學,可以使師生之間雙向信息反饋交流,好處自不必說,但切忌極端化。不要把原來的“滿堂灌”一下子變成“滿堂問”,更不能上成一問一答的“答記者問”。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不管用什么教學方法,教師都要根據教學工作的需要、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實際水平而靈活掌握。以積極的態(tài)度,在教學實踐中對教學方法的改革進行有效的探究。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