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要】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語言與文化的交流也是司空見慣,本文主要從中西餐桌禮儀的差異為切入點,從比較中西餐桌禮儀的餐具使用差異、座次安排差異、就餐氛圍差異、及餐桌話語差異四個方面以中西文化為背景來看就餐方式的文化差異。中西餐桌禮儀的差異,深受中西哲學(xué)思想及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使兩種文化的距離相差甚遠,了解和掌握這兩者差異可以使我們在中西餐桌禮儀上更自如,避免因不懂而不知如何做所引起的尷尬。旨在說明堅持自己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同時,要采用一個客觀、寬容、尊重的心態(tài)對待異國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際中能恰當?shù)?、得體地進行交際。
【關(guān)鍵詞】中西 餐桌禮儀 文化 差異
俗話說:“百里不通風(fēng),千里不同俗,萬里不同食。”世界各國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資源特產(chǎn)、風(fēng)土人情、宗教信仰、思維方式以及獨特的歷史發(fā)展經(jīng)歷造就了迥異的世界各國飲食文化、而就餐方式也不盡相同。本文旨在說明懂得自己本國的文化與習(xí)俗的同時也了解了西方的文化習(xí)俗,從而使我們在與西方的跨文化交流中,在中餐餐桌上更好地傳遞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西餐餐桌上“入鄉(xiāng)隨俗”,展現(xiàn)我們東方人的良好形象。
一、餐具的差異
在不同文化影響下的人們在餐具上的使用上也不盡相同,筷子和刀叉是中西餐桌禮儀的基本差異。中國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東西方出現(xiàn)進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主要源于環(huán)境不同。我國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因此竹木成為了我國最原始的做筷子原料,而西方國家由于受狩獵文化的影響,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xí)慣,他們以前是馬上生活隨身帶刀,通常是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直到18世紀才有了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但帶來了進食習(xí)慣的差異,還使東西方人生活觀念產(chǎn)生差異。游修齡教授認為,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后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xí)慣。注重自我個人主義和樂于冒險,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還有強烈的集體主義觀念,中國人在用餐時喜歡用圓桌,用筷子吃飯體現(xiàn)了——團結(jié)與和氣;不過,隨著全球化經(jīng)濟交往的發(fā)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中國人去西餐廳就餐或西方人去中國餐館吃飯都已經(jīng)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了,餐具的使用已沒有很明顯的分別,很多西方人學(xué)著用筷子喜歡吃中餐,而中國人也開始使用刀叉了。
二、座次安排差異
中餐宴會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為上,面向北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傳統(tǒng)觀念,還有正對門的座位為主位。還有在中國長期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與文化。儒家提倡以禮治國、治家。《荀子·修身篇》言:“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因此,中國人在社會交往中,在貴賤相等的前提下逐漸形成尊重老者,以老者為先的傳統(tǒng),在就餐中將年長者安排在坐北朝南或是正對門廳的位置上。所以在座位次的排列可以遵循四個原則:右高左低;中坐為尊;面門為上;靈活安排座。與儒家以君、父、夫、長為尊,為先,以臣、子、妻、幼為卑為后,進而形成了貴賤有等,夫妻有別,長幼有序的思想不同,而西餐餐桌禮儀中則是,西方請客通常用長桌,男女主人坐在桌子兩端,然后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為準,主賓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賓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講究“女士優(yōu)先”的西方紳士,都會表現(xiàn)出對女士的殷勤。在中國,左為尊,右為次;上為尊,下為次;中為尊,偏為次。而在西方,右為尊,左為次。正式宴會上桌次的高低尊卑以距離主桌的位置遠近而定,越靠右的桌次越尊貴,在同一桌上,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貴。
三、就餐氛圍差異
中西餐桌禮儀的另一大差異,就是餐桌氣氛上的差異。中國人餐桌上喜歡鬧與西方餐桌上傾向于靜是中西餐桌禮儀的最根本差異。這源于中西哲學(xué)思想及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使兩種文化的距離相差甚遠。西方人平日好動,揮手聳肩等形體語言特別豐富。但是一旦一坐到餐桌上便專心致志的安靜的吃自己的盤中餐。咀嚼食物不要說話,即使有人同你講話,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西方餐桌禮儀的細節(jié)就顯得更加有條不紊。他們采用的餐則是分食制,個人吃自己的盤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湯,互不相擾。還有西方人喝酒也全憑自愿,自己喜歡什么喝什么,自己想喝多少就喝多少,這一切尊重個人主義的體現(xiàn),說話時音量保持對方能聽見的聲調(diào)。在中國,人們以食為人生之樂,排場之大,氣氛之熱鬧常常令人嘆為觀止。中國人一坐上餐桌,便高談闊論,相互讓菜,勸酒,盡情的享受美味佳肴。這樣的宴客方式才能體現(xiàn)主人的熱情和誠懇,餐桌上的熱鬧反映了食客發(fā)自內(nèi)心的歡快。這種“鬧”能從某種程度上折射中國人家庭溫馨、鄰里和睦、國人團結(jié)的“一團和氣”。易中天先生曾經(jīng)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對中西文化進行了精妙闡釋中國文化的思想內(nèi)核是“群體意識”,西方文化的思想內(nèi)核則是“個體意識”。所以西方人即使請客吃飯,也是各點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中國文化則認為個人的意志,必須服從群體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緣,則其方式禮儀,自然也就以和為貴了,因此中國人愛聚餐、喜共食、講和諧。
四、從餐桌話語上看中西文化差異
中國人宴客時,擺在桌上的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會更多,有的地方農(nóng)村宴席不管一個桌子上不管有幾個客人甚至都是是八大涼菜八大熱菜四個不同的湯,菜的份量很大,越名貴的菜會越顯示主人的誠意和好客及客人的身份的尊貴。即使菜已經(jīng)很豐盛,主人盡全力去準備了主人通常也會說“今天沒做什么好菜招待大家,湊合著吃吧”、“菜不是很好吃,請多擔(dān)待”之類的話。通常中國傳統(tǒng)的宴會一般菜都不會是光盤行動,而西方的宴會通常只有四至五道菜,份量沒有中國的大,以吃完為主。假如是去別人家做客,吃完所有的菜,表示才好吃,女主人會很開心,她會認為大家喜歡吃她做的菜。面對比較豐盛的宴席,主人一般會說“已經(jīng)用最好的來招待大家” 的話。從這些餐桌話語我們可以得知:我們中國人遵循了“貶己尊人”的原則。而西方人則強調(diào)實用主義的價值觀,在人際交際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另外,中國人見面打招呼語有“你吃飯了嗎?”而在西方國家如果問他人“你吃飯了嗎?”會讓人產(chǎn)生誤會,被問者還以為你要請她吃飯呢。
五、結(jié)語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得知由于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文化導(dǎo)致了中西餐桌禮儀的不同,而世界上各種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無優(yōu)劣之分。應(yīng)該避免用自己的文化、價值觀作為標準去衡量、評判而應(yīng)采用一種客觀的、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異國文化;其實從某種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是中西方的餐桌禮儀中透射著各自的文化元素,它是文化的發(fā)展延伸。不過伴隨著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禮儀文化也在不斷融合,兩種文化間也不存在誰好誰壞的,只是不同的習(xí)俗而已,而在今天的全球化的社會里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頻繁,兩種文化也在不同的融合,同時,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隨、模仿異國文化,我們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比如在我們的國家,現(xiàn)在也很流行光盤行動,這是取其精華的體現(xiàn)。相信在將來的社會中,他們將會更加融會貫通。
參考文獻:
[1]卞浩宇,高永晨.論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1987.
[2]高曉萍.從飲食角度淺析中西文化.1983.
[3]李明英.社會習(xí)俗與飲食文化.1997.3.
[4]游修齡.筷子與刀[M].Agri-history.net/scholar/yxl/yxl175.html.
[5]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J].文匯報.筆會.
[6]李天民.現(xiàn)代國際禮儀知識[M].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2003. 1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