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琴
拍攝《西游記》無怨無悔
楊潔導演的名字總是和《西游記》綁在一塊兒。她是中國第一位女制片人,而這制片人的身份正是她在拍攝《西游記》期間得來的。
當時,劇組每用一筆經(jīng)費都要向上級申請,過程又慢又難,還總是受到制片人的阻撓。楊潔的出發(fā)點永遠是藝術(shù)質(zhì)量至上,但對方卻是想著如何竭力降低預算,脾性倔強的她總是和別人吵得不可開交,一步也不肯讓。最后,領(lǐng)導干脆直接讓她自己當了制片人。
不光是這一件事,包括在之后拍攝《西游記》困難重重的6年里,每次遇到阻撓,都是楊潔靠著這樣的性格與毅力,生生挺了過來?!段饔斡洝啡绻麤]有她,或許還會有李潔、王潔來拍,但決不會達到今天這樣的藝術(shù)高度。而楊潔導演的一生,也如同《西游記》那般坎坷,歷經(jīng)了“九九八十一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楊潔生前曾在節(jié)目中說道:“說實在的,我沒有想到《西游記》能夠紅火30年?!段饔斡洝返木駪?yīng)該健康地活下去。《西游記》為什么能30年受大家喜愛呢?因為我們是在搞藝術(shù),我們沒有為錢、沒有為名、沒有為利、沒有為獎狀。我們的這些主演,一個月80元錢、90元錢,一個月15元補助,大家沒有一個人叫過苦。我們6年拍了25集,不是一個月給錢,是一集給錢的,可是這一集得拍多久呢?最底層的工作人員才30元,他們也跟我們一樣,用性命在拼搏,用心血在創(chuàng)造。所以當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楊潔2013年出版的個人首部回憶錄《敢問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我常常熱淚盈眶。為什么我們能夠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拼搏出這樣一個30年不衰的電視劇,就是因為我們有那種精神?!?/p>
為了找到符合劇組要求的場景,楊潔帶領(lǐng)團隊前期采景,他們在兩個多月里跑了六七十個景點。當時九華山、張家界等名勝景地尚未開發(fā),山路奇險無比,上山后又常無處餐宿,劇組吃盡了苦頭。實地拍攝時,整個劇組成百上千號人的生活起居更是艱苦,饅頭咸菜成了家常便飯。大家卻樂在其中。偶爾每人多幾毛錢補助或加餐兩瓶啤酒,全劇組都會歡天喜地。
回憶起拍攝《西游記》的那段艱苦歲月,以及她與《西游記》攝像師王崇秋相戀的往事,被譽為“中國第一女導演”的楊潔無怨無悔。
嫁給小14歲的攝像師
楊潔1929年出生于湖北麻城。1958年,楊潔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調(diào)到中央電視臺。3年后,她專門負責電視戲曲節(jié)目,她執(zhí)導的京劇《香羅帕》曾被評選為“全國優(yōu)秀電視文藝節(jié)目”。
鮮為人知的是,楊潔比丈夫王崇秋大14歲。在那個年代,姐弟戀堪稱驚世駭俗。當年,年近40歲的楊潔與剛從部隊轉(zhuǎn)業(yè)的同鄉(xiāng)王崇秋相識后,時常對這個不到30歲的年輕人感到意外:她的觀點,他能理解;她的牢騷,他有同感;她感到恐懼時,他來相伴;加上工作上的默契,他們越走越近。
1969年,楊潔與王崇秋結(jié)婚。一臺攝像機打造“神劇”
拍《西游記》時,王崇秋任攝像師。當時的拍攝條件特別簡陋和艱苦,一臺笨重的攝像機、一臺很沉的錄像機、幾把梯子、一捆繩子,可以說是v攝像組的全部家當。
王崇秋是一個愛鉆研、會想辦法、為了藝術(shù)可以舍棄生命的人。
劇組只有一個攝像師,就是楊潔的丈夫王崇秋,所有的鏡頭都是他一個人一個一個拍下來的。當時也沒有長焦鏡頭,要變焦就讓人追著跑。在云南石林拍攝“智激美猴王”里公主騎馬追兔子的戲時,劇務(wù)買了兩只兔子,在野地里一放開,兔子就一溜煙地逃走了!攝像師扛著機子追著兔子跑,兩個技術(shù)員抬著錄像機跟著攝像機跑,攝像助理抱著監(jiān)視器跟著攝像機跑,楊潔則跟著監(jiān)視器跑,十來個人拉成了一長串,就為了一個追兔子的鏡頭,最后兔子不見了,大家都累得癱倒在地上,兩個技術(shù)員還死死地抱著錄像機。
而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在《西游記》劇組比比皆是,幾乎沒有人懂特技該怎么做,所有的困難只能用“土辦法”解決。
因為經(jīng)費少、安全措施不到位,有一次,王崇秋抱著攝像機躺在地上,拍攝沙僧舉著禪杖飛過來的仰視鏡頭。結(jié)果,鋼絲斷裂,170多斤重飾演沙僧的演員閆懷禮,連同禪杖一起落了下來,一下子把他砸暈了。
更嚴重的是,王崇秋還因拍片患上了白癜風。當時,劇組來到錫林郭勒大草原拍攝萬馬奔騰的場面。為了拍好這個畫面,王崇秋一動不動地握著鏡頭,怕有閃失。這時,一只有毒的馬蠅叮在他手上,雖然很疼,但他始終沒有動。拍好后,他手上腫起了一個大包,后來感染化膿,慢慢地變白了,并從手臂開始擴散……即便這樣艱苦,王崇秋仍然為《西游記》拍攝了1萬多個精彩鏡頭。
退隱后的幸福生活
退休后的楊潔和王崇秋,居住在北京南郊一個很普通的居民區(qū)里,兩位老人過著安靜閑適的退休生活。拍戲那些年曾經(jīng)門庭若市的家,現(xiàn)在除了兒女,偶爾只有些許密友往來。
楊潔家的客廳里有一幅裝裱好的書法作品,內(nèi)容是柳宗元的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彼屯醭缜镄稳菟麄儸F(xiàn)在就過著詩句中一樣的生活。平日里,楊潔和王崇秋會把很多錄像材料和照片編輯制作成一個個電視專題片,有回憶當年拍攝歷程的,也有記錄出門旅行的。攝像機是王崇秋熟悉的工具,編剪節(jié)目是兩人的強項,他們一起把視頻編好、配上音樂、加上字幕和解說,其樂無窮。
2004年,楊潔突患嚴重的心臟病,一度因急性病毒感染幾天昏迷不醒,醫(yī)院連發(fā)幾次病危通知書。當時,兒女都不在身邊,王崇秋一人忙前跑后。因為楊潔一直處于昏迷狀態(tài),當時61歲的王崇秋幾天幾夜沒有合眼。醫(yī)院規(guī)定夜晚不準病人家屬陪床,在楊潔病情最嚴重的那天晚上,王崇秋無法進入醫(yī)院的重病區(qū),獨自在病房外的長椅上一坐就是一整夜。最終,幾度病危的楊潔出院了。出院后,王崇秋是楊潔的醫(yī)生、護士、司機、保姆、秘書、廚師……
2004年后,在丈夫的鼓勵下,楊潔開始寫書。2012年,她寫的《敢問路在何方》一書出版。接著,她又寫了《楊潔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難》,引來幾家出版社爭搶。最終,該書于2014年4月1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如今,“中國第一女導演”楊潔去世,九九八十一難終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