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
1960年4月,位于南京西善橋宮山北麓的西善橋鋼鐵廠,在取土施工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座古墓,隨即報告給了江蘇省南京考古隊。經考古隊勘查,發(fā)現(xiàn)這是一座南朝時期中等規(guī)模的單室墓,早年曾被嚴重盜掘過,因此并沒抱太大希望。但令人欣喜的是,在墓室的南北兩壁,分布著青磚拼嵌而成的磚畫,畫面上是“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的歡宴圖,這幅人物磚畫便被命名為《竹林七賢與榮啟期》。
這幅磚印模畫長244厘米,寬88厘米,由超過300塊墓磚組成。南墓壁描繪的是嵇康、阮籍、山濤、王戎的畫像,北墓壁描繪的則是向秀、劉伶、阮咸、榮啟期的畫像。這幅磚畫純熟地發(fā)揮了線條的表現(xiàn)力,人物造型簡練而傳神,八人席地而坐,或撫琴嘯歌,或頷首傾聽,性格特征鮮明,每人身旁均有榜題標示姓名。人物之間以松槐、垂柳等樹木相隔,極富山林野趣,與人物相諧相融,完美地體現(xiàn)了對稱美學。
然而,“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并非同一時代背景下的人?!捌哔t”談吐不俗,灑脫倜儻,反映出在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下,士大夫階層精神的頹廢和清高。他們所代表的“魏晉風度”受到南朝人的極力推崇。“榮啟期”則是早于“七賢”很多年的春秋時期的高士,以遺棄世俗名利,知足常樂而著稱,是歷代文人名士推崇的楷模。創(chuàng)作者把榮啟期穿越時空與七賢并列,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志趣相同,另一方面也是墓室兩壁對稱的需要,也有一說認為,這是南朝時期長生、升仙思想的反映。
雖說這幅磚畫的歷史故事被世人熟知,但磚畫的制作工藝卻一直是未解之謎。直到南京考古隊將畫像磚運回南京博物院后,才揭開了一直以來磚畫成型的神秘面紗。據科考人員推測,創(chuàng)作者先將白描粉本制成模子,再用模子將畫面壓印在有編號的磚坯上,燒制后按編號順序嵌砌在墓壁上,組成一幅宏大而完整的畫面。而畫中采用的散點透視法,繼承了我國古代繪畫的傳統(tǒng),對稱式的構圖方式,則勻稱和諧,情調統(tǒng)一。
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考古人員又相繼在江蘇丹陽的3座南齊帝陵內發(fā)現(xiàn)了同樣題材的墓室磚畫。2010年再次在南京雨花臺出土了《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但拼接散亂不成套。在迄今出土的5幅《竹林七賢與榮啟期》中,西善橋宮山南朝墓中的磚畫是目前保存得最完好、最精美的磚印模畫。
這幅磚印模畫填補了六朝繪畫稀有傳世真跡的空白,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02年,國家文物局將其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現(xiàn)藏于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