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近期資本市場的頭等大事,無疑就是去年年底發(fā)布的《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在7月1日正式實施。按照《辦法》規(guī)定,投資者將按風險投資偏好以及承受能力等指標被分級,風險承受能力低的投資者將無緣再投資股票。
欲炒股先“分級”
新規(guī)將投資者區(qū)分為“專業(yè)投資者”和“普通投資者”兩類,其中,專業(yè)投資者不受限,可以投資任何標的;但普通投資者則要嚴格遵守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要求,否則,就要追究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的法律責任。這也是貫徹“賣者有責”精神的最重要體現(xiàn)。
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必須同時滿足下列兩項條件,才能算作專業(yè)投資者:一是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或者最近3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萬元;二是具有2年以上證券、基金、期貨、黃金、外匯等投資經歷,或者具有2年以上金融產品設計、投資、風險管理及相關工作經歷,或者屬于專業(yè)投資者的高級管理人員、獲得職業(yè)資格認證的從事金融相關業(yè)務的注冊會計師和律師。
除上述專業(yè)投資者外,其余投資者均屬于普通投資者,均需接受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要求。因此,絕大多數(shù)人都屬于“普通投資者”。普通投資者將根據風險測評結果,按照承受能力等級,由低至高劃分為五類。
得分20分以下,為保守型投資者,可進行低風險投資(例如國債、貨幣型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等)。得分20~36分,為謹慎型投資者,可進行中低風險投資(例如地方政府債券、高等級信用債券)。得分37~53分,為穩(wěn)健型投資者,可進行中等風險投資(例如A股股票、B股、“股票期權保護性業(yè)務”)。如果得分低于37分,按規(guī)定就不能炒股了。得分54~82分,為積極型投資者,可進行中高風險投資(例如港股通股票、融資融券、股票期權)。得分83分以上,為激進型投資者,可進行高風險投資(例如復雜的結構性產品、垃圾債、場外衍生產品)。
當然,這個評級并非固定不變。《辦法》指出:“投資者所提供的信息發(fā)生重要變化、可能影響分類的,應及時告知經營機構;經營機構應當建立投資者評估數(shù)據庫并及時更新?!?/p>
此外,“符合條件的普通投資者可以申請轉化成為專業(yè)投資者,但經營機構有權自主決定是否同意其轉化”。
其條件為:最近1年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最近1年年末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且具有相關工作經歷;金融資產不低于300萬元或者最近3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于30萬元,且具有相關工作經歷。
“去散戶化”是大勢所趨
中國股市呈現(xiàn)散戶化特質是公認的事實:一方面,表現(xiàn)為開戶群體巨大,超過1億人,而平均持股量卻很低;另一方面,散戶喜歡短炒“博差價”,還沒有普遍樹立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理念,這和賭博無異。
因此,很多業(yè)內人士都認為,投資者進行分級管理預示著中國資本市場“去散戶化”時代的到來。財經評知名博主劉曉博指出:“《辦法》的出臺,其實就是在為迎接這個殘酷局面做準備,你要么通過學習,把自己變成一個專業(yè)投資者;要么只買低風險產品,把錢交給更專業(yè)的人去打理,否則最好退出股市,因為你的錢會變得非常危險?!?/p>
“去散戶化”是大勢所趨,為散戶“分級”是一種政策性措施。此外,還需要市場化的手段加以輔助。
據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研究,A股“去散戶化”主要有3條市場化的道路。
第一條道路:加大國民的養(yǎng)老儲蓄意識,大力發(fā)展私人養(yǎng)老金計劃,讓更多的家庭或散戶將錢投入到養(yǎng)老金儲備。在發(fā)達國家,國民投資、家庭理財?shù)淖罡呔辰缇褪恰盀轲B(yǎng)老而投資”“為養(yǎng)老而理財”,這是國民理財?shù)淖罡呒彝ツ繕恕R虼?,在歐美國家,理財專家都將養(yǎng)老金計劃的“繳費”稱為“投資”(invest)。因為他們認為,養(yǎng)老儲蓄是人生最重要的保障形式,也是家庭安全最重要的保障。
第二條道路:提升公募基金素質,加速公募基金擴容。在歐美發(fā)達國家,大多數(shù)家庭或個人不直接參與炒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他們熱衷投資養(yǎng)老金,做足養(yǎng)老保障;二是他們大多信任公募基金的“集合投資”功能,愿意拱手將家庭財富交由公募基金打理。
第三條道路:擴容私募規(guī)模,大力發(fā)展各類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業(yè)務,為散戶提供多元化、多樣化、更豐富的理財產品及“集合產品”選擇。
完善基礎制度任重道遠
A股市場目前正在構建、完善一系列基礎性的制度,這是中國資本市場進入深層次改革的核心所在。由中國證監(jiān)會發(fā)布的《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其思路顯然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但具體如何給投資者“分級”,法規(guī)中沒有指出,需要金融機構在操作中自我掌握。如果從目前流傳的“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問卷”來看,僅僅做個“問卷”意義不大、效果也不會好。
如果利用券商積累的歷史數(shù)據、操作記錄,是很容易判斷一個投資者的投資風格、風險承受能力的,再結合投資者的資產狀況等背景性調查,就可以比較科學地將投資者“分級”。
除了保護投資者的“分級”制度外,目前A股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尚有三大基礎性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備。
第一,新股發(fā)行制度。目前新股IPO(首次公開發(fā)行股票),投資者憑借資金量申購新股。其政策特點是“資金量越大可以獲得更多新股”,這樣一來新股集中在少數(shù)大戶以及機構手中,非常容易操控股價。
在成熟的資本市場,IPO定價完全交給市場:如果定價過高,就會無法獲得足額的申購,導致上市失敗;如果定價低,就會獲得超額認購,屆時還可以再調整發(fā)行價格。所以,這種制度下,新股上市后的價格基本是市場充分認可的,不會大幅漲跌。此外,海外市場新股的分配機制則是以“人頭”為標準,“一人一手”平均分配,新股分配面廣,也就降低了炒作的可能。
第二,退市制度。在A股市場,新股發(fā)行制度經過多次重大改變,但是“退市難”這個頑癥一直改變不大,所以A股市場上市公司的數(shù)量就迅速地膨脹。
有數(shù)據顯示,美國市場上市最早的個股是1899年12月31日上市的通用電氣。截至2016年年底,在117年的時間里,美國股市仍存在的股票數(shù)量目前是5449只。而A股,從1990年12月19日第一批個股上市,到2016年年底,過去了26年的時間,A股上市公司的數(shù)量已經達到了3187只。也就是說,我們只花了人家1/4的時間,就發(fā)行了美國接近60%的股票數(shù)量。
為啥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成熟的資本市場有嚴格的退市制度,實行優(yōu)勝劣汰。據統(tǒng)計,納斯達克每年有大約8%的公司退市,其中大約一半是強制退市;紐交所的退市率大約為6%,其中約1/3是強制退市。此外,還有數(shù)量眾多的自發(fā)性的私有化退市。所以,這些海外的資本市場,其上市公司質量只會越來越好。 要優(yōu)化A股生態(tài),必須在“強制退市”方面有所作為。
第三,處罰機制。在中國目前司法體系中,關于證券類違法犯罪的處罰普遍較輕。正是這個原因,即使是構成內幕交易罪、操縱股票交易價格罪,并且“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也才“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比歐美國家對證券領域犯罪的處罰要輕很多。
最典型的案件就是“徐翔”案。徐翔操縱市場數(shù)年,非法獲利70億元——這是中國資本市場建立以來最為惡劣的股市操縱案件。然而,徐翔只獲刑5年半。
今年4月,證監(jiān)會法律部相關人士表示:“目前除了推進證券法修改,證監(jiān)會還在推進公司法、刑法中涉及證券市場相關內容的修改?!?/p>
希望“證券領域犯罪成本太低”這一現(xiàn)象未來會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