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莉
1980年,許國璋先生發(fā)表了《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一文,開了我國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研究的先河。從彼時起,人們開始意識到在英語交際活動中,即使掌握了語言知識,但如果對目的語起源的社會文化缺乏了解,仍然可能面臨無效溝通的困窘,這種覺醒的結(jié)果是跨文化交際學研究在我國的興盛以及相關(guān)學科的開設、在英語教學中的普及。遺憾的是,我國的英語教學著重于西方文化的介紹及宣傳,中國本土文化表達卻一直缺失。這導致英語學習者可能面臨這樣的情形:雖然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但卻無法用英語來恰當表達本民族的文化和相關(guān)的文化現(xiàn)象。英語作為一種溝通工具,只側(cè)重于實現(xiàn)單向交際功能,無法真正起到中西雙向平等交流的作用。
那么該如何認識中國文化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如何才能比較適度地平衡中西兩種文化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不至于出現(xiàn)從“重西方文化教育”的一端轉(zhuǎn)而跳躍至“重中國本土文化教育”的另一端,再次讓兩種文化的教育產(chǎn)生新的失衡。
一、關(guān)于文化、跨文化交際和母語文化的定義界定
1.文化
文化(culture)是一個內(nèi)涵豐富而又復雜的概念,綜合各家所述可理解為: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shù)、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而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社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換而言之,英語交際活動實際上也是漢英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轉(zhuǎn)換,缺乏一定的文化認知基礎,將導致無效溝通(communication failure)。
2.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之間的交際。在交際過程中,雙方要想達到預期的交際目的,就必須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識(shared background knowledge)或語用前提(pragmatic presupposition),即文化。因此人們在使用英語交際時,其本質(zhì)上也是兩種不同文化的交流,交流雙方對彼此文化的了解顯然有助于提升溝通的效果。
1959年,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霍爾(Hall)發(fā)表了跨文化交際的奠基之作《無聲的語言》,他在文中指出:“文化是人類的媒介,人類生活沒有哪一方面不涉及到文化并受到文化的改變?!彼c出了語言交際中文化對于溝通效果的影響和重要性。隨后人們開始意識到原有的語言教學中文化缺省的問題。在20世紀70年代末,全美國已有450所教育機構(gòu)開設跨文化交際學課程;到了20世紀80年代,許國璋先生將跨文化交際概念引入中國,自此之后跨文化交際研究在我國迅速發(fā)展。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世界各國對于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呈現(xiàn)蓬勃興盛的趨勢。
但實際上,我國近幾十年興起的跨文化交際學研究往往偏向于西方文化(目的語文化)的教育,在全球化趨勢下,把焦點落在“世界語”——英語的文化導入上,而忽略了母語文化。因此,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漸提高,中西方實力的接近和文化交流的增加,中國文化在英語交際中“失語”了。
3.母語文化(中國本土文化)
母語文化(mother tongue culture)是與目的語文化(target language culture)相對而言的。母語(mother tongue)即語言學習者的本族語,如中國人的母語為漢語,那么中國人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所缺失的母語文化即中國文化。從教育界的角度看,中國文化教育一般是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jié)晶,中國文化體系磅礴、分支繁雜。
近幾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正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人們開始意識到,越是在全球化的發(fā)展背景下,越需弘揚中國文化,在國際社會中立標簽、展示中國特色。那么用國際通行語言英語恰當?shù)亟榻B中國文化顯得更加重要。
二、目前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教育的情況
1.在長期的英美文化輸入教育下,部分學生的文化立場發(fā)生變化,對英美文化的認同甚至超過了對母語文化的認同
若仔細觀察,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的青少年、兒童對于西方節(jié)日、服飾(實際上我們現(xiàn)在所穿的服裝大部分都是“西裝”,即西方的服裝)、影視音樂等娛樂文化、食物等的喜愛和接受程度逐漸超過了中國文化,這種趨勢和現(xiàn)象是值得重視的。長此以往,在中國加速現(xiàn)代化建設與世界化進程的同時,人們對于母語文化的認識和歸屬感將逐漸湮沒在全球化趨勢下。2000年10月19日,《光明日報》發(fā)表了《“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一文,對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幾近空白的現(xiàn)象和可能產(chǎn)生的嚴重后果表示擔憂。
2.現(xiàn)有的教學大綱雖然已經(jīng)開始意識到中國文化教學的實際需要和重要性,但仍然缺乏相應的課程和教材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對英語教育目標這樣描述:“學習英語不僅有利于他們(學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播中國文化,增進與各國青少年的相互溝通和理解……”而在《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中級課程群里的自選模塊則設置有“中華傳統(tǒng)文化類英語課程”,并給出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賞析、中西禮儀、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閩南文化、中華飲食文化等課程的開設建議。
雖然從義務教育的英語課程標準和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都可以看出國家和教育部門開始重視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輸入,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第一,相應的教材是否已同步配套,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階段要通過什么課程和教材在英語教學中輸入中國文化?這是一個需要深思及長期規(guī)劃的問題。第二,中華傳統(tǒng)文化類英語課程是選修課,與英美文化概況、英美報刊選讀等必修課的西方文化類英語課程地位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第三,《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建議開設的可供學生選修的課程是否已經(jīng)開發(fā)了配套課程猶未可知,市面上可作為教材的書很少。因此,要將中國文化融入英語中,并通過這門語言作為媒介向外傳播中華文明,還需要探索。
3.“應試教育”使得英語教學的核心落在語言知識的積累和交際運用能力培養(yǎng)上,對英語文化的重視使教育者和學習者雙方都淡化了母語文化
2002年,清華大學張為民教授等人對該校126名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進行了“使用英語轉(zhuǎn)述中國特色文化話題的能力測試”。結(jié)果顯示,大多數(shù)被測試者無法很好地用英語表達中國的民族文化。另外2002年在對廈門集美大學157名英語系英語專業(yè)學生“是否熟悉中國文化內(nèi)容的英語表達”的抽樣檢查中,發(fā)現(xiàn)“所有被試者的該項能力都相對較弱”。這些現(xiàn)狀都應該引起的重視和深思,語言是一種交流交際的手段和工具,學習英語的目的既要吸收外來文化,也要著力于傳播自己的民族文化。
三、對于目前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回歸的幾點想法
1.學習先輩翻譯家,心中有中華文明,筆耕口述傳播中國文化
要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教學,除了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外,還需要有一定的教學內(nèi)容載體,即教材或讀物。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不能只通過老師們從各種渠道收集相關(guān)的資料或自編的校本講義作為教學材料。因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本質(zhì)上存在差別,中國文化要用西方語言表達存在一定的難度。一些無法在目的語中找到對應翻譯的詞匯、短語,著實需要資深的專業(yè)翻譯家和團隊研究、推敲,才能在照顧西方讀者理解需要的同時,不失中國特色與味道。同時,也只有借助于地道的教材和讀物,才能將中國文化教育在英語教學中有效實施,使學生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英語實現(xiàn)中西雙方文化的無障礙溝通。
我們來看林語堂先生在《京華煙云》中的一個例子:“... for vigilant guard should be kept lest Mannia in her despair should seek a ‘short-sighted way out, by which she meant suicide.”林先生為了保持中國語言文化特點,在這個句子中將漢語“尋短見”直接譯為“short-sighted way”,同時又在其后補充了英文解釋,既保持了漢語的原汁原味,又不影響原文的意義。這是一種值得學習的翻譯策略,尤其對于在英語表達中輸入中國文化來說更值得借鑒。
2.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本土化身份構(gòu)建
統(tǒng)計顯示,目前全球約有1/4的人在使用英語工作、生活、學習,另外當今世界上的先進科學研究及成果報告基本都使用英語表達,英語已經(jīng)成為一門“世界語言”。與此同時,英語作為世界范圍內(nèi)的通用語言,在與其他文化碰撞時,也逐漸失去了“標準英語”(Kings English)的本真性。英語一旦在一個地區(qū)被采用,其在科技、文學活動等方面,都會發(fā)生再生現(xiàn)象。其部分是語言再生,部分是文化再生。這些情況說明英語在流通使用過程中已獨立于美國英語或英國英語,根植于使用英語的國家文化基礎上,出現(xiàn)了澳大利亞英語、新加坡英語、非洲英語等,其中當然也應該包括中國英語。
中國文化認同教育是我國各層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培養(yǎng)學生民族情感的需要。在今天的英語教學中,如果還繼續(xù)將跨文化教學等同于英美文化的導入是有失偏頗的,忽視母語文化的導入必將導致中國英語學習者出現(xiàn)“母語文化失語癥”現(xiàn)象,因此在跨文化教學中進行本土化身份構(gòu)建是十分必要的。英語學習者既要了解西方文化,又要承擔起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責任,并要在英語學習中加強母語文化的積淀,用英語進行母語文化的有效輸出。
3.提高英語教師的母語文化知識和教育意識,強師才能出高徒
對于目前大多數(shù)英語教師來說,跨文化教學無疑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即有關(guān)母語文化的導入及母語文化的英語表達。課堂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場所、渠道,因此英語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高低也是在英語教學中推行母語文化教育的關(guān)鍵。要在英語教學中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英語教師需要同時具備深厚的英語語言功底和較高的中國文化修養(yǎng),能夠用英語談論本土文化的根源、演變和成果等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認知度,培養(yǎng)他們的民族情感,幫助他們將母語文化內(nèi)化于英語思維之中。但有關(guān)調(diào)查表明,目前我國約80%的英語教師在28~48歲之間,他們是在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所接受的英語教學中有關(guān)中國文化素養(yǎng)的教育十分缺乏,因此首先必須從師資源頭抓起,加強英語教師的中國文化學習。
英語教師首先應確立一個堅定的文化立場,具備深厚的雙語基礎,正確認識中西雙文化教學,有強烈的跨文化意識,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學習中國文化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樹立異國之間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識。
4.要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母語文化內(nèi)容,而不是改變英語課程的性質(zhì)
強調(diào)跨文化教學中母語文化導入及用英語表達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并不意味著不重視語言的基礎知識教學。要以理性的態(tài)度看待母語文化內(nèi)容和基礎知識教學之間的主次關(guān)系。母語文化知識在英語教學中的導入,應該在語言教學的大前提下進行,尤其在基礎階段的教學中更應加強語言基本功的訓練,而不能讓文化教學喧賓奪主、本末倒置。
四、小結(jié)
辜銘鴻、林語堂、楊憲益等一批翻譯家,具有深厚的語言功底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情感,他們運用語言得心應手,不僅譯出了漢語原文的意義,而且再現(xiàn)了原文中的修辭、幽默和審美意義,為探索母語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回歸提供了參考和依據(jù)。這些前輩的治學經(jīng)歷啟發(fā)了我們——厚實的母語根底、廣博的母語文化知識,有利于培養(yǎng)高超的英語水平和英語交際能力。母語文化和西方文化是英語學習中能夠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兩個方面。強化母語文化表達,是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單位:廣東省粵東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