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錦玉
【摘 要】 本文針對品德教育的抽象性、實踐性、反復性、社會性、不平衡性的特點,論述了做好品德教育工作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品德;教育;素質
【中圖分類號】 G6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7)16-00-01
品德,是指一個人的品質道德,一般認為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它對人起著導向激勵作用,保證一個人正確的發(fā)展方向。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質形成的發(fā)展規(guī)律,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響,促使品德的個體化,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使之成為行動的指南。“玉不琢,不成器”,只有加強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培養(yǎng)其良好的品德素質,才能成為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人才。加強品德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素質,這不僅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更是當前社會形勢對我們的要求。由于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部分學生品德素質差,以致出現(xiàn)了不少違法犯罪行為,因此,魯迅講育人,格外重視使青年具有“純潔高尚的品德”,吳玉章提出的育人標準是“品端學粹”,也是把品德放在第一位。品德教育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素質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設。那么,怎樣才能做好品德教育工作,培養(yǎng)起學生良好的品德素質呢?
一、品德教育具有抽象性,要注重教育內容的生動性
品德教育是一種培養(yǎng)、塑造人們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實踐活動,是一種潛移默化地塑造人的靈魂的工作,它不僅要解決人們的政治觀點、立場、態(tài)度問題,而且還要解決人們的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比較抽象,比較理性、缺乏生動性的,而只有生動活潑的內容才盎然有味,起到“春風化雨,點滴入土”的作用。所以根據(jù)品德教育的抽象性、理論性強的特點,我們在進行品德教育時,應多講一些生動活潑的內容,寓理于風趣幽默之中,富于哲理教育,效果就會比較好,切不可泛泛空談,不切實際,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甚至反感??梢酝ㄟ^典型教育,一個好的典型可以把抽象的理論變成形象的示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不斷推出有時代特色的典型人物,發(fā)揮榜樣的作用,宣傳孔繁森、李素麗等先進典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對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品德有促進作用。典型教育是增強教育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典型教育不僅要學習名人、偉人,更要特別注意讓學生學習身邊的典型。典型教育以正面教育為主,但是也并不排斥反面的教育典型??梢酝ㄟ^講述一些歷史故事的形式,把前人高尚的品德、做人的道理寓含于其中,教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
二、品德教育具有實踐性,要在實踐活動中進行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的歸宿是通過運用關于品德修養(yǎng)的理論指導實踐,逐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實踐活動中來培養(yǎng)起來的,即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通過學習模仿,直接感受和掌握教育者所傳遞的社會所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的發(fā)展要求,因而品德教育具有實踐性。因此把品德教育寓于各項活動中,在實踐中進行品德教育,是一條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途徑。如本學期我校開展的“回顧一百年,展望新世紀”青少年讀書活動,幫助學生了解了黨的歷史,了解了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讓他們認清自己將要肩負的歷史重任,從而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品德教育具有反復性,要注重反復教育
要真正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決非一朝一夕之功,陳毅有詩云:“應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尤其難上難,鍛煉品德純。”可見,形成良好的品德是非常不易的。品德教育本身就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逐步提高的過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多次反復教育,才能實現(xiàn)。從品德的發(fā)展來看,品德的形成是曲折前進的,需要長期的反復教育,再加上市場經(jīng)濟的負面沖擊,不良社會文化的熏染,不完善的教育和用人機制的刺激,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偏差等等,更使得品德教育具有難度大、彈性大、易反復的特點。因此,作為品德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耐心,把工作落到細處、實處,尤其需要注重反復教育。當然這種反復并不是教育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內容不斷深化的反復,通過進行內容不斷深化的反復教育,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心理定勢,以期形成學生穩(wěn)定的思想品德素質。
四、品德教育具有社會性,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社會教育環(huán)境
品德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具有鮮明的社會性。這種社會性表現(xiàn)在不同的社會對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發(fā)展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更具體地反應在品德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品德素質的發(fā)展,是受一定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所制約,又是為一定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服務的,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素質,只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它需要學校、社會、家庭教育的三結合,需要社會上許多部門,許多人的參與,齊抓共管,緊密趴配合,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過程中發(fā)揮積極作用。但是學生接受的社會影響是廣泛的,不僅有積極的影響,也有各方面消極的影響,因此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良好品德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了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學校要切實搞好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創(chuàng)造一個優(yōu)美的環(huán)境。社會各部門和家庭也要協(xié)同教育,共同形成教育合力,努力凈化社會空氣,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五、品德形成因素的發(fā)展具有不平衡性,應注重個別教育
在品德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都包括著知、情、意、信、行五個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由于這些心理因素具有相對獨立性和相互滲透性,加之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和受教育的條件的不同,因而經(jīng)常出現(xiàn)知、情、意、信、行不平衡的現(xiàn)象,影響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針對品德教育過程中的不平衡性,需要教育者及時掌握學生心理不平衡的情況,使品德教育做到因人而異。對此,應注重進行個別教育、個別指導、個別談心。個別教育能摸準個人的思想脈搏,因人施教,具有針對性,是一種較好的教育方式。需注意的是,品德教育就本質來說是個體問題,品德發(fā)展是個體理智思考和選擇的結果,真正的品德成長發(fā)生在個體內部,而不是外部強制形成的。也就是說品德教育的實現(xiàn),說到底是需要通過學生這一個體來實現(xiàn)的。教育者的教育是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過內因來起作用的。只有學生在活動和交往的教育實踐中主動、積極地開展思想斗爭,將個人的思想意識轉化為個人的行為,完成由知到行的轉變,才能形成符合社會要求和教育者期望的品德。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要鼓勵學生自省、自剖、自勵,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堅定決心和持之以恒的頑強意志,排除各種錯誤思想的干擾誘惑,沿著正確的方向走下去,才能不斷提高,逐漸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