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媛莉
歷史的鏡頭徐徐展開:1840—1842年鴉片戰(zhàn)爭;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灰黃陰霾的記憶散去,藍天之下紫荊花絢爛綻放。隨之響起熟悉的旋律:“一百年前我眼睜睜地看你離去,一百年后我期盼著你回到我這里。滄海變桑田抹不去我對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喚你,我的一九九七年?!?這是電視劇《我的1997》的片頭。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今年正逢香港回歸20周年。電視劇《我的1997》通過書寫小人物的命運展現內地、香港20多年發(fā)展變遷。該劇由華影文軒影視、幸福藍海影視、南方領航影視、浙江影視聯(lián)合出品,王偉民執(zhí)導,張強編劇,印小天、瑛子、巫剛、陳瑾等主演?!段业?997》于2017年6月22日在CCTV-1央視綜合頻道首播,CSM媒介研究52城數據顯示,首播收視率1.2%。
主旋律融入生活氣息
提及這部劇的創(chuàng)作機緣,北京華影文軒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我的1997》總制片人張小紅談到了公司第一部主投主創(chuàng)的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當時,張強是《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編劇之一,在他創(chuàng)作劇本查閱史料時,對香港回歸這一重大事件深有感觸,但因電視劇篇幅限制,這段故事在《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并未展開描寫。
與張強溝通后,張小紅感覺這是非常珍貴有價值的題材,隨后開始策劃項目,尋找平臺方。在2014年年底的央視項目征集會上《我的1997》被CCTV-1央視綜合頻道選中。2017年3月,該劇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列入“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參考劇目名單”。
《我的1997》劇本打磨耗時2年多,劇方沒有將這部劇框定為“主旋律”,張小紅希望該劇可以更貼近生活,將老百姓的生活與大時代相關聯(lián)?!拔覀円笱輪T的氣質比較正,同時也要有生活氣息。希望這部劇能向市場靠一靠,讓觀眾看到一個好故事。”
導演王偉民是以正劇見長又很會講故事的人。他過往的作品不乏《紅色利劍》《我的鐵血金戈夢》《彝海結盟》等革命抗戰(zhàn)題材?!跋愀刍貧w那晚,我就在天安門廣場,親眼見證國家博物館前面的倒計時牌一點一點清零,零點時刻,廣場上的人們齊聲歡呼跳躍,為國家百年盛事而自豪感動。我是那段歷史的見證者和參與者。”王偉民認為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將這段歷史用自己擅長的鏡頭敘事方式記錄下來,留給后人。
小人物命運緊扣時代發(fā)展
《我的1997》講述了1976年至1997年香港回歸前后陸港兩地20多年的歲月變遷,用高建國和安慧年輕時一段扣人心弦的愛情,連接起特殊時代背景下,香港與內地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年輕人的奮斗歷程。
在張小紅看來,《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和《我的1997》雖然都是描寫重大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但創(chuàng)作拍攝的難點不盡相同。《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展現的是一代偉人,鄧小平同志的很多事跡有歷史照片和資料為藍本,但是搭建場景、轉場工作量較大;《我的1997》聚焦小人物,故事沒有藍本,創(chuàng)作性強。
家國情懷是貫穿《我的1997》的核心主題。從1976年到1997年,主人公高建國作為“逃港”內地人,努力拼搏奮斗,為香港的建設發(fā)展付出努力,而這20年也是內地經濟復蘇,快速發(fā)展的時代?!?0年風風雨雨,時代變遷影響著劇中的每一個人。這部劇不僅是對香港回歸百年盛事的回顧,更想從小人物的故事切入,通過波折的人物命運,引發(fā)更多普通人的共鳴。”王偉民說。
“觀眾喜歡看劇中人物的命運起伏。人物成長和奮斗的故事寫得細一點,觀眾的接受度會更高,也會更牽掛劇中人物。”張小紅說,“我們將重點放在主人公創(chuàng)業(yè)和跌宕起伏的命運上,透過人物成長折射時代和社會變遷?!?/p>
劇中,高建國從底層小人物一步步成長為商界精英。臨近1997年,一些香港商人缺乏信心產生“移民潮”,高建國選擇堅守并逆勢而上,令許多香港企業(yè)家打消了移民念頭。
《我的1997》借鑒美國電影《阿甘正傳》的影像風格,將重大歷史轉折節(jié)點與人物命運際遇相關聯(lián)。如“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恢復高考,女主人公考入大學,用知識改變命運;十三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轉移,促使劇中人物下海經商;國家大力建設深圳經濟特區(qū),為高建國與留在內地的昔日戀人、家人的重逢創(chuàng)造了條件。該劇整體故事線呈現出“時勢造人”的感覺。
敘事方面,電視劇以紀錄片的形式再現恢復高考、粉碎“四人幫”、十一屆三中全會、中英談判、《中英聯(lián)合聲明》發(fā)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的起草與制定等重大歷史史實。《我的1997》用珍貴的紀錄影像資料為觀眾解讀歷史,解讀黨和國家一系列重大決策,令觀眾產生強烈的代入感,進入當時的歷史情境中。
力求真實還原歷史
該劇劇情橫跨70年代至90年代,北京、香港雙線并行敘事,時間、地域跨度非常大,劇組在緊張的78天拍攝周期里,輾轉北京、佛山、深圳、香港4地取景,在場景、造型、美術等制作層面下足功夫。
狹窄的街道充斥著各色霓虹燈招牌是人們對香港最深的印象。一定程度上,霓虹招牌見證了香港的繁華與變遷,能從中感知這座城市的市井氣息、文藝情調及城市活力。為了“復原”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霓虹招牌,劇方找到擁有霓虹燈傳統(tǒng)工藝技術的工廠,參考大量影像資料和老照片,在佛山西樵山國藝影視城重新打造了一條“香港街”。王偉民介紹,劇組為此花費上百萬。除“香港街”外,劇中的漁村和搭救岳芳英、高建國母子的海叔家都是重新復原建造的。
還原當時的人物造型也是難點之一?!爱敃r香港流行蛤蟆鏡、喇叭褲、西裝、尖領襯衣……但是當你真正把這些服飾風格細化到人物造型上時,可能就會找不到北了。80年代初香港油麻地警局探長穿什么警服、皮鞋?要不要講英語?這些都要查證?!?為此,王偉民和美術、服裝、道具、攝影工作人員翻閱了大量資料,并邀請內地和香港造型師共同塑造人物造型。
此外,該劇還通過諸多細節(jié)展現時代發(fā)展下的社會變遷?!拔幕蟾锩鼻?,高建國北京的家是多人雜居的四合院,粉碎“四人幫”后,父親高志遠作為高級知識分子被平反,一家人才被安排到獨居的院子?!皠≈卸啻握故疽患胰顺阅暌癸埖那榫?,每個時代吃的東西都不一樣,相信很多觀眾能從記憶深處找到共鳴。”王偉民說。
張小紅希望《我的1997》能夠吸引年輕人的關注。“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們不斷提醒自己哪些細節(jié)90后也會知道,通過點點滴滴的細節(jié)喚起年輕人對這段歷史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