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強+竇超
影片內容概要
從影片的故事性來說,《潘菲洛夫28勇士》一片并不具備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其整個內容架構呈現(xiàn)極其明顯的直線性特點,可以說就是展現(xiàn)了一支蘇軍步兵連隊在上級編成內進行防御作戰(zhàn),最后以極其慘重的代價阻滯了強大德軍的攻勢,為最后在莫斯科城下?lián)踝〉萝姷倪M攻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影片開始,以克拉奇科夫為政治指導員的一個蘇軍步兵連——4連,正在緊張地準備戰(zhàn)前工作。他們以就便器材制作了木制坦克模型,進行反坦克訓練。接著,他們就受領了在師的編成內于沃洛克拉姆斯克地域進行防御作戰(zhàn)的任務,以阻止德軍向莫斯科西北方向進行迂回。4連受命在一個兩側都是樹林的狹窄通道內阻擊德軍。他們利用暗夜掩護構筑了很好的塹壕體系,并且制作了偽裝的假火炮,用于吸引德軍火力。配屬給該連的2門45mm反坦克炮被部署在陣地左前方樹林內,1挺重機槍則位于陣地右前方樹林邊緣處。蘇軍嚴陣以待,準備抵抗武裝到牙齒的德軍。
影片中的蘇軍反坦克步槍組
天亮之后,德軍開始用重炮進行炮火準備,將蘇軍設置的假目標擊毀,但并未對蘇軍的塹壕造成大的損傷。隨后,德軍的步坦混合部隊開始發(fā)動進攻。他們很快遭到蘇軍步機槍火力和反坦克炮的猛烈打擊,在遭到部分損失之后被迫退卻。通過第一次攻擊,德軍發(fā)現(xiàn)了蘇軍反坦克炮陣地和塹壕的真實位置。經(jīng)過再一次的炮火準備,德軍又一次發(fā)動了進攻。此時,蘇軍陣地因受到猛烈炮火轟擊,反坦克炮只剩下1門可以使用,人員也傷亡慘重,只剩下28名官兵可以作戰(zhàn)。在指導員克拉奇科夫的鼓舞下,這些官兵使用僅有的2支反坦克步槍、反坦克手雷和燃燒瓶與德軍進行殊死搏斗。隨著最后一門反坦克炮被擊毀,部署在右側的重機槍也被德軍坦克擊中,蘇軍的戰(zhàn)場形勢陷入了極為險惡的境地。但戰(zhàn)士們并沒有放棄抵抗,他們相信:“俄羅斯雖大但已無處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他們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繼續(xù)抗擊德軍的裝甲部隊。
蘇軍反坦克步槍副射手在給射手指示目標
隨著戰(zhàn)斗的進行,蘇軍彈藥已經(jīng)消耗殆盡,人員也只剩下很少的幾個人,他們做好了與德軍進行最后肉搏的準備。就在德軍步兵接近塹壕的時候,蘇軍那挺被德軍坦克擊中的重機槍突然復活。機槍射手從德軍戰(zhàn)斗隊形一側猛烈射擊,將德軍剩下的步兵全部擊斃,最終打退了德軍的第二次進攻。德軍坦克部隊指揮官在遠處用望遠鏡看到這一切后,命令部下停止進攻。而此時4連也只剩下6名幸存者,包括指導員克拉奇科夫在內的大部分官兵都壯烈犧牲。
蘇軍反坦克步槍主要瞄準德軍坦克觀察孔等薄弱部位射擊
影片中出現(xiàn)的RGD-33手榴彈(左)和RPG-40反坦克手榴彈
影片最后,展現(xiàn)潘菲洛夫28勇士形象的巨型雕塑矗立在昔日戰(zhàn)場空曠的原野上,向今天的人們講述著勇士們的英勇事跡。而紀念公園內的長明火,則象征著英雄主義精神在這個民族的心目中永存。
影片中軍事方面的細節(jié)
德軍坦克開炮將蘇軍重機槍火力壓制
影片《潘菲洛夫28勇士》制作極其精良,與那些耗資巨大的西方戰(zhàn)爭大片相比毫不遜色。影片中蘇軍士兵從打開的莫辛-納甘步槍彈倉底部往里面裝填彈藥的鏡頭表現(xiàn),讓人感覺制片方對武器的細節(jié)把握十分到位。影片中最吸引眼球的是德軍3號和4號坦克,其外形非常逼真,用心程度可見一斑。還有sFH18式150mm榴彈炮進行炮火準備的鏡頭,也給軍迷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影片中其他武器裝備也都非常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實際情況,如M193745mm反坦克炮、M30122mm榴彈炮、PTRD-41反坦克步槍、PPD-40沖鋒槍、M1905重機槍等等,以前在很多二戰(zhàn)片中頻繁出現(xiàn)的莫辛-納甘M1891/30步槍、SVT-40半自動步槍、DP-27輕機槍、MG-34輕機槍、PPSh-41沖鋒槍、MP-40沖鋒槍、M98k步槍、TT-33手槍等也都悉數(shù)登場,多種手榴彈和燃燒瓶也在反坦克作戰(zhàn)中表現(xiàn)突出。在此,本文對其中較為少見的武器型號作一介紹。
二戰(zhàn)時期,蘇聯(lián)發(fā)展了兩種非常重要的反坦克步槍,即PTRD-41反坦克步槍和PTRS-41反坦克步槍。出現(xiàn)在《潘菲洛夫28勇士》影片中的就是PTRD-41反坦克步槍。該槍采用非常簡單的單發(fā)裝填非自動發(fā)射方式,結構非常簡單,看起來就像是槍管、槍托、槍機和扳機,外加兩腳架簡單組合起來一樣。該槍由捷格佳廖夫設計,從1941年10月開始生產(chǎn),兩個月內已經(jīng)裝備了17688支之多,1942年的總產(chǎn)量更是達到了184800支。該槍發(fā)射14.5×114mm高射機槍彈,發(fā)射標準的覆銅鋼被甲硬鋼芯穿甲彈時,在100m距離上垂直穿甲深度約35mm;如果發(fā)射BS-41鎢芯穿甲彈,在100m垂直穿甲深度為40mm。但面對裝甲防護力不斷增強的德軍坦克,該槍只能在對其側面進行射擊時才能起到一定作用,從正面射擊只能選擇打觀察窗等薄弱位置。影片中一輛德軍坦克的駕駛員就因為觀察窗被蘇軍反坦克步槍擊穿,而被擊斃。一般來說,一個PTRD-41反坦克步槍組有兩名成員,一人是射手及裝填手,負責射擊,另一名是副射手負責跟蹤及指示目標,通常副手還負責攜帶沖鋒槍或步槍用來進行自衛(wèi)。不過,影片中的PTRD-41反坦克步槍組雖然也是兩名成員,但射手似乎并不負責裝填彈藥,是由副射手來裝填槍彈并且負責指示目標的。到了戰(zhàn)爭中后期,反坦克步槍更多地用于射擊堅固工事和防護力差的輕裝甲目標,而不是用來打坦克,開始轉變?yōu)榻裉炜磥硎欠雌鞑牟綐尩慕巧?。?zhàn)后,反坦克步槍基本被淘汰,不再用這種武器打坦克了。
蘇軍士兵用M1905重機槍猛烈開火。該槍采用獨創(chuàng)的索科洛夫輪式槍架
《潘菲洛夫28勇士》影片中蘇軍使用的沖鋒槍大多是PPSh-41沖鋒槍,但是也有一種很少見的沖鋒槍出現(xiàn),這就是PPD-40沖鋒槍。該槍由蘇聯(lián)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捷格佳廖夫設計,1934年被紅軍正式采用,并命名為PPD-34 7.62mm沖鋒槍。這種最初型號的PPD沖鋒槍產(chǎn)量較少,主要供內務人民委員會的邊境警衛(wèi)部隊使用。PPD-34沖鋒槍在1938年經(jīng)過少許改進,改進后的型號被命名為PPD34/38沖鋒槍。1940年,PPD沖鋒槍的最新改進型號——PPD-40設計完成。該槍與PPD34/38沖鋒槍外觀上最大的區(qū)別是將后者的整體式護手改為兩段式,中間是新設計的供彈具座,可以直接將彈鼓插入,不再像后者那樣在彈鼓上增加與彈匣口一樣的裝置,這樣就簡化了彈鼓的結構,便于生產(chǎn)。雖然PPD沖鋒槍一直致力于簡化結構,但其結構仍然過于復雜,零部件也沒有采取生產(chǎn)簡便的沖壓件,這對于一貫重視戰(zhàn)時簡化生產(chǎn)工藝的蘇聯(lián)來說并不滿意。隨著大量采用沖壓件的PPSh41沖鋒槍設計出來,PPD沖鋒槍很快就被淘汰。但在戰(zhàn)爭初期裝備短缺的情況下,大量PPD沖鋒槍仍在部隊服役,影片中出現(xiàn)的這種沖鋒槍就是暫時留用的武器,其在片中的表現(xiàn)也是比較搶眼的。
M1905重機槍是俄羅斯采用德國馬克沁重機槍原理生產(chǎn)的水冷式重機槍,長期在軍隊中服役。該槍與其他馬克沁機槍最大的差別,是采用了俄羅斯獨創(chuàng)的索科洛夫輪式槍架。從1914年俄軍參加一戰(zhàn),一直到二戰(zhàn)的蘇德戰(zhàn)場,M1905重機槍在俄/蘇軍中服役。M1905重機槍發(fā)射7.62×54mm M1908R凸緣槍彈,初速為860m/s,表尺射程2200m,由250發(fā)彈鏈供彈,理論射速為500~600發(fā)/分,含輪式槍架全槍質量為45.2kg。1943年,SG43郭留諾夫重機槍研制成功后,M1905重機槍逐步被取代。本片中,M1905重機槍發(fā)揮了很大作用,無論是切斷德軍步坦聯(lián)系還是最后將進攻的德軍步兵全部擊斃,都表明其是當時蘇軍步兵火力的骨干武器。影片中蘇軍重機槍連續(xù)猛射的鏡頭,看得令人熱血賁張。
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初期,蘇軍嚴重缺乏反坦克炮等反坦克兵器,這也是當時蘇軍防御一再被德軍突破的客觀因素之一。既然沒有充足的反坦克炮,那么就要找到一些代用品,因此各種反坦克手榴彈(俗稱“手雷”)和燃燒瓶就成了蘇軍步兵手中賴以對抗德軍坦克的兵器。影片中蘇軍步兵正是依靠這些看起來非常簡陋的武器,硬是擊毀了好幾輛德軍坦克。其中打擊效果最好的當屬RPG-40反坦克手榴彈??吹健癛PG”一詞時,讀者可能立即就聯(lián)想起火箭筒,實際上這一詞如果直譯的話應該是“手持式反坦克榴彈”的意思,并非火箭筒之意。不過,后來反坦克手榴彈被淘汰了,這一代號才成為反坦克火箭筒的代稱。RPG-40反坦克手榴彈屬于比較早期的反坦克武器,其并沒有采用后來廣泛使用的聚能破甲原理,而是單純靠大量炸藥爆炸的威力摧毀坦克,因此其體型相對較大。這種手榴彈外形就像一個鐵皮罐頭盒裝上了一個手柄,其彈體直徑為95mm,長210mm,內部裝有200g TNT炸藥,其引信需要在使用前裝填,延時為4秒鐘。因這種手榴彈裝藥較多,使用者投擲之后要立即隱蔽,否則就可能被自己投出的手榴彈炸傷。由于其未采用聚能破甲原理,破甲威力只有20~30mm,對付德軍早期的3號坦克尚可勝任,而對付德軍新型坦克毫無效力。因此,RPG-40反坦克手榴彈很快就被采用聚能破甲原理的RPG-43手榴彈取代,留用的也大多被用來對付堅固工事,不再作為反坦克兵器使用。
蘇軍士兵從壕壁彈藥室內取出燃燒瓶
蘇軍士兵準備投擲燃燒瓶,正在引發(fā)上面的導火索
蘇軍士兵準備投擲燃燒瓶
影片中除了RPG-40反坦克手榴彈外,還有一種集束手榴彈也被用來對付德軍坦克。實際上,這是一種士兵在戰(zhàn)場上自己的發(fā)明,在一個手榴彈彈體上再捆上幾個沒有手柄的彈體,用來增強手榴彈的威力。影片的宣傳海報所表現(xiàn)的,就是一名蘇軍士兵手持這樣的集束手榴彈沖向德軍坦克。德軍在二戰(zhàn)中也有類似的集束手榴彈。這種看起來不太正規(guī)的應急武器,往往也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在戰(zhàn)場上也能起到不錯的效果。影片中就有蘇軍將集束手榴彈投到德軍坦克發(fā)動機艙上面,將其炸毀的鏡頭。
至于燃燒瓶(也被稱為“莫洛托夫雞尾酒炸彈”)則更是一種自制武器,其結構千差萬別,但總的看都由燃料、瓶體和引火裝置組成,用來燒毀坦克非常有效。影片中的蘇軍使用上述武器打坦克時,往往是先用反坦克手榴彈使德軍坦克喪失機動能力,然后再用燃燒瓶將其燒毀,甚至有一名蘇軍士兵把試圖逃脫的德軍坦克乘員踹回車內,然后把2個燃燒瓶投到車里將其連人帶車一起燒毀。這是因為當時的反坦克手榴彈威力有限,雖然裝藥很多但沒有采用聚能破甲原理而難以徹底擊毀坦克,必須用燃燒瓶予以“補槍”才行。
之所以說影片制作精良,除了武器裝備方面把握非常準確外,防御工事也是其中的亮點。與很多影視作品甚至是某些西方大制作影片對于防御工事往往不太重視不同,《潘菲洛夫28勇士》一片中的防御工事非??季?。從片中畫面來看,蘇軍的防御工事是典型的野戰(zhàn)防御工事,即是由戰(zhàn)時構筑的土木工事組成的。由于時間緊迫,蘇軍只能構筑簡單的塹壕體系,并沒有時間構筑更為復雜的掘開式射擊工事等。蘇軍構筑的塹壕寬度很窄,深度可以保證人員貓腰在里面進行機動,這就使得德軍炮火很難擊中其內部的蘇軍士兵。畢竟榴彈炮屬于間接瞄準射擊武器,其彈道彎曲的特點使其不能進行非常精確的轟擊,難以直接將炮彈打到塹壕內部,依靠面殺傷打擊目標。狹窄的塹壕還對反坦克作戰(zhàn)有很大的好處。狹窄的塹壕不容易被越過的坦克壓垮,其抗碾壓能力要明顯強過較寬的塹壕。影片中德軍坦克遭到嚴重損失,一輛4號坦克惱羞成怒將被炸昏過去的蘇軍反坦克手活埋在塹壕里,但它只能采取在塹壕上方原地反復轉向的方法才能壓垮塹壕,證明了塹壕的抗力還是比較強的。
此外,蘇軍的塹壕并非一條直線,而是隔一段就有一個彎曲的角度。這是符合實戰(zhàn)要求的,可以避免德軍占領塹壕的一頭后以火力威脅整條塹壕內的人員。蘇軍塹壕每隔一段距離就有突出的單兵射擊位置,一方面提高了射手的防護力,同時也改善了狹窄的塹壕內的通行狀況。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jié)是,蘇軍在塹壕壁上構筑了防炮洞、彈藥室等掩體,不使用時將彈藥、燃燒瓶甚至重機槍都放入掩體或彈藥室內,大大提高了人員和武器彈藥在敵人火力下的生存率。
此外,影片中蘇軍構筑工事的順序也非常專業(yè)。一般說來,構筑野戰(zhàn)塹壕體系時,首先要構筑單兵射擊掩體。先挖臥射掩體,然后挖更深的跪射和立射掩體,最后將這些掩體相互挖通構成整條塹壕。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再向塹壕后方挖掘通往后方和友鄰方向的交通壕,最終成為完整的塹壕體系。影片中的蘇軍正是按照這一順序進行工事構筑的,他們首先按一定間隔散開,各自構筑自己的掩體,盡管畫面并沒有進一步展示其工事構筑情況,但可以合理地推測他們就是按照上述順序進行工事構筑的。如此一來,就保證了蘇軍在短時間內構筑成一套比較完整的防御工事體系,雖然它并不能和永備防御工事相比,但卻滿足了蘇軍依托其進行有效抵抗的要求。從這一點上來說,戰(zhàn)斗民族對于影片的專業(yè)性要求還是蠻高的。(待續(xù))
編輯/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