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棟
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摘要:當前我國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貧富懸殊日益明顯,嚴重威脅到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因此,重新解讀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尋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的契合點,對于促進我國分配正義的實現(xiàn)具有重大意義。本文通過闡述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的基本內容,進而分析我國目前面臨的分配正義問題,尋求通過堅持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等實踐路徑來促進我國分配正義的實現(xiàn)。
關鍵詞:馬克思;分配正義;實踐
利益分配一直都是經濟領域關注的重點。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fā)展,分配問題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關注。分配正義關系到經濟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關系到社會的和平穩(wěn)定,關系到構建和諧社會。在全面深化改革時期,更要注意分配的正義問題。當前,我國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貧富懸殊日益明顯。如何做到分配正義,是一個重大的現(xiàn)實問題。因此,重新解讀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尋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的契合點,這對于促進我國分配正義的實現(xiàn)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一、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的基本內容
分配正義,廣義上是指各種社會價值在不同個體之間的各種形式的分配,也就是說,社會組織或個人依據(jù)一定的價值體系對參與分配的對象所實施的一種合理化對待,是對人們利益關系的一種調節(jié),其核心是分配的公正性和合理性。狹義的分配正義就是指對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分配關系是否體現(xiàn)公平性和合理性的價值訴求和理論主張。馬克思的分配正義理論主要是一種關于狹義的分配正義的理論。
馬克思從分配正義的基本理念出發(fā),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勞動和私有制的批判以及對未來社會分配模式的制度設計,描繪出人的全面而自由發(fā)展的美好愿景。具體而言,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一)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的邏輯起點是對資本主義異化勞動和私有制的批判
馬克思認為,生產是分配的基礎。分配是從事于生產的,看似分配形成了資本主義的非正義,實質在于生產本身,在于生產過程中的異化勞動是資本主義非正義的基礎。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用異化勞動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分配不公現(xiàn)象進行了批判。馬克思是從工人及其產品的異化出發(fā)的,即“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shù)量越大,他就越貧窮”。由于資本主義社會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這就決定了資本家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其結果必然會導致資本對勞動的剝削和奴役。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資本增值,在生產過程中資本家必然不惜一切代價榨取工人創(chuàng)造的全部剩余價值,造成勞動的異化。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注定要終身從事勞動,其結果是工人創(chuàng)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梢姡Y本主義私有制是實現(xiàn)分配正義的桎梏,只有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才能實現(xiàn)分配正義。
(二)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的基本原則是按勞分配與按需分配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預設了共產主義社會分配正義的兩項原則:按勞分配與按需分配。馬克思指出,在共產義社會低級階段實行按勞分配。因為這一階段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是生產資料公有制,但由于“權利絕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fā)展”,此階段剛剛從舊社會中脫胎出來,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還殘存著許多舊社會的痕跡,勞動還是人們謀生的手段,因而只能實行按勞分配。
(三)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的終極歸宿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
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的根本旨趣在于滿足人的全面而自由發(fā)展的需要,實現(xiàn)人的內在本質和價值。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社會“通過有計劃地利用和進一步發(fā)展一切社會成員的現(xiàn)有的巨大生產力,在人人都必須勞動的條件下,人人也都將同等地、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fā)展和表現(xiàn)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可見,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是基于人類在不斷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充分發(fā)揮個人的能力自由地勞動。這時,人與人之間才實現(xiàn)了真正的平等,人才能獲得徹底的解放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由的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這就是馬克思的分配正義思想的真正目的所在。
二、當前我國分配正義面臨的困境
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基尼系數(shù)顯示,2012年我國的基尼系數(shù)為0.474,2013年的基尼系數(shù)為0.473。而國際普遍公認基尼系數(shù)0.4是警戒線,如果超過0.4,表明社會財富已經高度集中,社會處于一個容易發(fā)生動亂的危險狀態(tài)。數(shù)據(jù)說明解決收入分配領域的問題已刻不容緩。當前,我國在分配正義上面臨的困境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始終偏低。根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2007年,居民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比重為57.5%,與1992年相比下降了10.8個百分點,相比較而言政府收入和企業(yè)收入卻呈快速上升趨勢。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按勞分配在分配中占主體地位,近年來我國經濟發(fā)展迅速,人們的勞動所得得到增加,但勞動報酬收入在GDP中所占比例遠低于部分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動報酬在GDP中的比例。這樣,按國家經濟的整體發(fā)展和分配來說,我國的勞動報酬占GDP的比例偏低,而其它生產要素占GDP的比例逐步增加,甚至總體比例超過了勞動報酬所占的比例,這樣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地位就沒有體現(xiàn)出來。
第二,我國不同地區(qū)之間的收入差距加大。特別是東部、中部、西部地區(qū)之間的差距顯著。沿海城市與內陸城市,城鎮(zhèn)與鄉(xiāng)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收入差距。
第三,行業(yè)收入差距越來越明顯。部分從事復雜勞動的行業(yè)工作人員因為擁有較高的知識和技術水平因而獲得較高的收入,而部分從事簡單勞動的行業(yè)工作人員因為知識和技術含量低,獲得的報酬就較低。中國行業(yè)收入中較高報酬的行業(yè)和較低報酬的行業(yè)之間的收入差距日益明顯。特別是壟斷性行業(yè)收入過高。一些壟斷行業(yè)憑借國家賦予的壟斷地位輕而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并將其轉化為員工的收入和福利。
第四,有些人依靠非法行為獲得驚人的高收入。有些單位中存在著不同名目的灰色收入和隱性收入,權利常常轉化成個人利益,出現(xiàn)了一些法律尚沒有依據(jù)的灰色收入。還有一些不合法也不合理的黑色收入,它們的主要來源是:貪污受賄、假冒偽劣、偷稅漏稅、走私販毒、詐騙等,這些非法收入使得勞動、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在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變形,進而危害了國家經濟體制的正常運行。
三、分配正義在當代中國的實踐路徑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共同富裕。我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因此,在分配領域,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分配正義理論為基礎,指導我們的實踐,更好地促進我國分配正義的實現(xiàn)。
(一)堅持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
公平分配,既要堅持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又要按生產要素分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決定了在分配制度上,必須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正確處理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關系,對于維護社會公平,實現(xiàn)收入合理分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堅持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這既是我國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防止兩極分化,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需要,更是實現(xiàn)收入合理分配的根本保障。
第二,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按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的貢獻進行分配。生產要素在生產經營中作用越大、貢獻越多,獲得的回報就越多。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將長期存在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必然要求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還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方式,一切生產要素都要通過市場進行配置。生產要素流向哪里,所有者首先考慮的是憑借生產要素所獲得的回報。只有按生產要素分配,生產要素所有權才能得以實現(xiàn),市場機制才能發(fā)揮配置資源作用。
(二)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保證初次分配的比重
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環(huán)節(jié),初次分配是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之間的收入分配,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礎上政府、企業(yè)、居民各經濟主體之間的再次分配。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基礎上,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斷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實現(xiàn)國強民富、勞資雙贏的局面。
初次分配是基礎。初次分配不公是差距不斷擴大和貧富分化加劇的最直接根源。在初次分配不公的基礎上,再分配的不公的疊加,直接導致了兩極分化的進一步加劇。解決分配不公,扭轉差距擴大趨勢和貧富分化加劇,必須下決心從基礎做起,從分配制度上解決初次分配對勞動者的不公,從提高初次分配的勞動報酬做起。不僅要使居民收入倍增,更要縮小差距。擴大中低等收入群體,努力構建社會財富的分配結構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欖型布局。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努力實現(xiàn)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同時,應當采取各種手段,鼓勵勞動者通過勞動,尤其是創(chuàng)新性勞動、創(chuàng)造資源的勞動來創(chuàng)造財富,增加勞動收入在整個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以勞動收入為主的社會制度,將資本性收入、投機性收入引導到服務于社會勞動的軌道上來。這不僅能夠減少兩極分化而實現(xiàn)社會正義,而且能夠創(chuàng)造內需以擴大經濟發(fā)展空間。
(三)加強政府宏觀調控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xiàn)一定的收入差距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的政策允許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法經營先富起來,在這個意義上要合理地擴大收入差距。但是如果差距過大,特別是任由種種不合理因素,如市場發(fā)育不健全、競爭環(huán)境不平等,分配秩序紊亂,非法經營和權力經濟滋生等,就會產生消極效應,甚至引起嚴重的社會后果,所以要在再分配領域中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約束機制,強化國家政策對收入分配的宏觀調控功能,加大調控力度。
國家要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通過稅收杠桿、價格杠桿以及相關法律,引導企業(yè)根據(jù)市場信息的變化和政策法律規(guī)定,從經濟利益的驅動和約束上調整自身的收入分配行為。國家還要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一套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社會優(yōu)撫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救濟體系,加強對社會弱勢群體,如下崗失業(yè)人員、農村中貧困家庭的保護和救濟。對于制度內的不合理收入要通過體制改革、制度創(chuàng)新來解決,要通過戶籍制度、稅收制度等的完善和創(chuàng)新,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jié)過高收入和提高過低收入。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