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陳墨
銀幕檔案:看20世紀50年代婚戀風情(一)
北京 陳墨
老電影總是會激起人們的懷舊情緒,如普希金詩言:“過去了的一切,都會變成親切的懷念?!北疚臄M從20世紀50年代愛情題材電影中,了解新中國頭十年間的婚戀風情。通過這些影片,同樣可以觀察20世紀50年代的婚戀觀念,及藝術想象中的心理真實。
老電影 20世紀50年代 愛情題材 婚戀觀念
有很多人喜歡老電影,對老電影有著不同的看法,或為獵奇,或為懷舊,或為穿越,諸種因由,皆得歡喜。如普希金詩言:“過去了的一切,都會變成親切的懷念?!蔽液芎闷?,想通過老電影,了解我的前輩在20世紀50年代,如何戀愛,如何結婚。
銀幕檔案云云,是借用一種新觀念。檔案是人類公務活動的原始記錄,向來有嚴格規(guī)定,過去,從沒人把電影故事片當作檔案。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員張錦,有專著《電影作為檔案》,試圖在學理上闡明,不僅電影紀錄片可作為影像史學的檔案,電影故事片同樣可作如是觀:故事片雖是基于想象和虛構,并非人類公共生活的直接記錄,只是作為人類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價值觀及其傳播形式的真實記錄,但對于影像史學,同樣有檔案價值。這一觀念值得論證。
本文想從20世紀50年代愛情題材電影中,了解新中國頭十年間的婚戀風情。為方便可行,需規(guī)定觀摩范圍。我的設想是,入選影片,要同時滿足下列三個條件:其一,須為1950—1959年間拍攝的影片,此前和此后的電影都不涉及。其二,須為婚戀題材影片,即主要故事情節(jié)和敘事重點與婚戀有關。這要解釋幾句:許多電影中都涉及婚姻家庭,但并不以婚戀作為故事的重心。例如《英雄司機》《偉大的起點》等影片中的主人公都有戀人,片中也有戀人約會,男主人公的母親都希望兒子早結婚,但影片情節(jié)重點是工業(yè)建設,婚戀情感只是其中一塊小小拼圖,故不列入觀摩范圍。有一個極端的例子是電影《結婚》,說的是男女主人公為工作培訓,為做好人好事,一再推遲結婚登記時間,這不是說婚戀,而是借題發(fā)揮,以結婚登記為線索,歌頌時代新風,所以就不列入觀摩目錄。其三,即使是以婚戀為主題,也必須是講述20世紀50年代的人和事。《新兒女英雄》《柳堡的故事》《青春之歌》等著名影片將不予討論,因為它們是講述20世紀30到40年代的故事,而非20世紀50年代的婚戀。同理,《梁山伯與祝英臺》《天仙配》《畫中人》等愛情經典也不能入選,因為它們是有關古代的愛情神話,而非20世紀50年代的生活現實。這條限制是否合理,當然有討論的余地。學歷史的人都聽說過,重要的不是歷史講述的年代,而是講述歷史的年代。也就是說,無論是20世紀30到40年代的故事,還是神話中的古代愛情,在20世紀50年代被講述,必然有20世紀50年代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的歷史刻痕。通過這些影片,同樣可以觀察20世紀50年代的婚戀觀念,及藝術想象中的心理真實。將歷史講述的年代和講述歷史的年代統一限定在20世紀50年代,不過是為了方便行事,讓話題更簡單。
按照上述三個條件,選出十九部影片,以看片筆記形式,逐一介紹和評述,最后有一個簡短小結。這不是學術論文,可以輕松隨意,怎么看,怎么想,就怎么寫。談電影和電影史,也談社會、風俗、觀念和心靈。是初次嘗試,不敢有過多奢望,只是分享些老電影,提供些談資,供同行和同好做批判性討論。
北京電影制片廠出品,黑白,八本。編劇/導演:杜生華。攝影:韓岡智。主演:師偉、黃非、李景波、邸力、方化等。
影片講述李秀蘭和王貴春相戀,與此同時,西棗莊老農趙老蠻,前往東棗莊李老川家說親,希望對方將女兒李秀蘭許配給他侄子趙大奎。包辦婚姻和自由戀愛直接沖突,先是李秀蘭和父親李老川爭執(zhí),然后是代理人和當事人都到區(qū)政府去做結婚登記。中間還有一段戲中戲,是村婦女會主任給李秀蘭媽媽講述的:張寡婦包辦女兒虹采的婚姻,收了彩禮,女兒受盡虐待,卻得不到母親同情,最終跳井自殺。戲中戲的旁白,如同科教片的解說,包辦婚姻的惡果,被說得明白透徹。舊式婚姻由父母包辦,新式戀愛有政府支持,區(qū)長依據《婚姻法》,讓李秀蘭和王貴春登記結婚,有情人成了眷屬。
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婚戀題材影片。導演杜生華是我國著名的科教片編導,曾擔任上??平屉娪爸破瑥S副廠長,該片是他創(chuàng)作的唯一一部故事片。《兒女親事》是故事片,也可以當作科教片來看,證據是,與影片片名同時出現的,還有一行小字,是“普及教育片”。新中國的第一部法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從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兒女親事》就是為宣傳普及《婚姻法》而專門創(chuàng)作?!痘橐龇ā饭?章27條,根本要旨是,反對父母包辦、買賣婚姻,提倡婚姻自主、戀愛自由。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觀念,早在新文化運動中就有人大力提倡,但這種新式觀念只影響到城市知識青年,市民社會及農村地區(qū)的戀愛和婚姻,仍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宰?!痘橐龇ā奉C布后,才真正開始大規(guī)?;樗鬃兏铩?/p>
作為《婚姻法》的宣傳教育片,《兒女親事》開宗明義,片頭是大聲歌唱:“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今天的世道不一般。婦女抬頭把身翻,兒女的親事自己管。”片尾還有歌:“鮮紅的花朵開滿山,自由戀愛多美滿。建立和睦的新家庭,發(fā)財致富大生產?!眱墒赘枨M成影片觀念框架,故事主題一目了然。
作為《婚姻法》的普及教育片,《兒女親事》不僅提供了青年人對待戀愛和婚姻的正確選擇的樣板——李秀蘭和王貴春就是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典范,也提供了新社會、新風俗的廣義的“社會生活指南”,為新社會的每一個社會成員提供了新生活的角色規(guī)范和標準臺詞。影片中東棗村村長曾支持包辦婚姻,幸而婦女會主任和區(qū)長堅定不移地支持了婚姻自主,讓《婚姻法》得以貫徹落實,確保了新社會、新生活、新風尚的正確方向。影片甚至設計并展示了新式婚禮的儀式規(guī)程:1.村長宣布婚禮開始,新人入場,村民奏樂;2.向人民領袖行禮;3.向證婚人行禮;4.向主婚人行禮;5.證婚人講話;6.主婚人講話;7.新郎新娘報告戀愛過程;8.禮成。
影片中人物表演,大多中規(guī)中矩,最出彩的,并非男女主角,而是李景波飾演的李老川。李景波是杰出的電影表演藝術家,可與石揮、藍馬等頂級藝術家比肩。在篇幅不長、戲份不多的影片中,他將一個配角表現得既遭人恨又惹人憐。和女兒吵架的兩場戲,值得專題研究。尤其是秀蘭結婚前,他說:“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我就算我這輩子我沒生養(yǎng)過你,我……”臺詞是怒,口氣是怨,表情是悲,更有父權失落、顏面無存的自哀自憐。眼底淚光,面頰憂愁,眉梢眼角都是戲,無不動人心弦。最后父女和好時,笑容展開得樸實憨厚,從勉強、尷尬、愧悔,到解嘲、舒心,過程層次分明,有無窮意味。
《兒女親事》首先是社會生活教育片,其次才是故事片。其主要功能是普及《婚姻法》,其中人物只是角色符號,故事情節(jié)只是普及教育的觀念演繹。作為故事片,影片編導頗費心思,將教育說明和藝術敘事融為了一體。影片中不乏生動細節(jié),既增生活情趣,又有隱喻功能。例如,李秀蘭將白手巾遞給王貴春擦汗,被旁觀青年打趣,王貴春沒有接住,白手巾掉入泥坑,既表現了男女主角相愛相戀,也暗示這一戀情要被泥水污染——男女主角井臺相會商量婚事時,被鄰居窺視,進而被傳播成“傷風敗俗”,李老川堅決不同意女兒和王貴春的婚事,大半原因就是“丟不起這個人”。再如,影片中趙老蠻被鞋砸頭,李老川自己跌跤,逗人發(fā)笑之余,又暗示了這兩個“老頑固”,要接受新社會的規(guī)訓。
主人公李秀蘭和王貴春,是時代新人,不僅是勞動模范,還是自主婚姻的英雄?!痘橐龇ā饭?,改變千年舊俗,促進社會變遷,這部電影功不可沒。
長江電影制片廠出品,黑白,十本。根據谷峪小說《強扭的瓜不甜》改編。編?。豪詈樾?。導演:瞿白音。攝影:石鳳歧。主演:秦怡、王龍基、戴耘、高博、王人美。
這個長江電影制片廠,是1950年初由私營長江影業(yè)公司改組而成,是上海電影界最早實行公私合營的電影企業(yè),1953年2月并入上海電影制片廠。
這部影片,像《兒女親事》,是另一種版本。二十歲的農村女青年墜兒,與同村勞動模范大康兩情相悅,但墜兒的父親看不慣自由戀愛,決意將女兒另配婚姻,對象是已過世的恩人之子,當時年方九歲。墜兒也曾與父親爭吵,想要婚姻自主,但最終還是服從了父親的安排,嫁給了比自己小十一歲的未成年新郎。
《婚姻法》頒布了,《兒女親事》上演了,要改變沿襲千年的婚姻習俗,不可能一蹴而就。墜兒違心答應父親的不合理安排,有其真實心理基礎,一是她不忍心違拗父親心愿,不愿讓父親傷心;二是她不習慣主宰自己的命運,不習慣堅持己見;三是遵從父母之命的婚俗沿襲了千百年,固然基于傳統文化觀念,更深處是實際的生存需求。墜兒父親的理由:“趙家有吃有喝,又沒凍著她餓著她,有什么不樂意的?”進而,大媳婦、小丈夫的婚俗,之所以能被人接受和理解,原因不在婚姻,而在生產和生活。如村民所說:“年景好,辦個喜事,添個人做活,干嘛要不贊成???”連村長也說:“這可也是生產的事,上級號召增產,小勇家人手不夠,添口人,添把力,這是好事。所以我認為這頭親事是合理的?!?/p>
《兩家春》前一半是舊俗風情畫,后一半是新風說明書。在影片的前半部,墜兒從了舊俗,奉命出嫁,婆母待之如親,村民更不見外,貌似能過幸福生活,將默默地度過此生。然而,大媳婦、小丈夫的婚姻不幸,本村早有前車之鑒:小栓子比媳婦小七歲,長大后不喜歡媳婦,夫妻成了冤家,成天非打即罵。村民的一句議論:“等仔細把丈夫帶大了,自己可等老啦!”更是如雷貫耳,讓墜兒情感失落,內心悲苦,愁緒日增。漸覺自己“耐不住,喝不完這碗苦水,這個日子是無底洞,又黑又長,哪一天才能出頭呢?”病倒之后,終于鼓起勇氣,請求村婦女會主任幫助離婚。婦女會主任遂兩頭做工作。好在墜兒娘首先覺醒:“世道變了,該讓孩子自由自主啦!”墜兒爹得知墜兒痛苦,小勇也不開心,亦終于松口。另一面,小勇媽早已愁腸百結,既擔心兒子變呆,又擔心媳婦心病,更擔心“娶了媳婦受了氣,添了人口荒了地”。好在村民互助,解決了缺乏人手的后顧之憂,終于同意兒媳婦離婚,讓她與大康結合,結局皆大歡喜。
影片最突出的特點,是以輕喜劇形式講述悲情故事。影片開頭,是婚禮進行時,新郎小勇穿著禮服,卻還在家門前與小朋友玩老鷹抓小雞游戲。媽媽叫他去拜堂,對他說,成了親,他就成了“大漢子”,小勇仍不樂意,媽媽不得不強行背他去拜堂,落地摔疼,小勇大哭,旁觀者大笑。儀式進行時,小勇不愿下跪拜堂,母親強壓他跪拜,小勇再哭,旁觀者再度大笑。鬧洞房時,鄉(xiāng)親們起哄,要新媳婦將新郎抱起來喂口奶,瞌睡的小勇再度落地,三哭,旁觀者第三次大笑。新郎哭,觀者笑,也成了這部影片的基本氛圍。
舊風俗遇上新社會,難免鑿枘不投,笑話百出,小新郎婚后童年,從此困難重重。在學校里,同學們畫《大媳婦、小丈夫》漫畫,批評他“娶了媳婦缺德”,不斷譏諷“十八歲的媳婦,九歲的郎”;更嚴重的是,同伴都冷落他,不和他玩。如此,這個九歲男童,既不能成為“大漢子”,又找不到同齡玩伴,被懸置于兒童與成人之間。陪媳婦回娘家,大劉莊的同齡兒童,也批評他“壓迫婦女”,群起而攻之。墜兒的心上人大康伸出援手,小勇如見親人,纏著大康陪他玩,小勇、墜兒、大康形成了古怪的情感三角,三人關系越親近,喜感愈足,心酸愈甚。
本片音樂值得稱道,小勇、墜兒各有音樂主題,前者戲謔而單純,后者婉約且繁復。影片導演和攝影,成績一般。王龍基、秦怡和高博,分別扮演小勇、墜兒和大康,上海影人要扮演北方村民,實在勉為其難,只能盡心盡力。片中墜兒挑水,就不是訓練有素的村姑模樣,好在秦怡美麗賢淑,觀眾知道是演戲,不會過于挑剔。唯影片中墜兒離婚,當事人缺乏主宰自己命運的勇氣和能力,由婦女主任替代家長包辦,不免讓人擔憂,婚姻自主之路,會曲折而漫長。
該片獲得中國文化部“1949—1955年優(yōu)秀影片”三等獎。
(上海)昆侖影業(yè)公司攝制,黑白,十本。根據蕭也牧同名小說改編。編劇、導演:鄭君里。攝影:胡振華。演員:趙丹、蔣天流、劉小滬、吳茵等。
上海青年李克和山東村姑張英,在山東解放區(qū)戀愛結婚,生活條件艱苦,夫妻兩情相悅。解放不久,夫婦一起調到了上海,丈夫到紡織公司,妻子到紗廠,生活好了,夫妻關系卻開始出現裂痕。說起來,不過是些雞毛蒜皮的小摩擦。在家鄉(xiāng)自信樂觀的張英,看不慣城里人的裝扮做派;李克回城如魚得水,覺得張英土里土氣。張英不分場合指責丈夫,李克非常惱火;李克不再如當年艱苦樸素、謙虛謹慎,讓張英痛心。張英對舞場向來沒有好感,有一天見舞場老板欺負一個討飯女孩小娟,她挺身而出,批評舞場老板,并收留了小娟。李克很生氣,不滿妻子自作主張。李克收到一筆稿費,做私房錢,沒有告訴妻子;張英將這筆錢寄回家鄉(xiāng)救災,也沒有告訴丈夫。相互的不滿積蓄到總爆發(fā),妻子指責丈夫貪圖享受,忘了農民,丈夫奚落妻子土氣、狹隘又自私。爭吵的結果,是夫妻分居。老領導秦豐的批評幫助,工人群眾的開導和影響,讓張英對自己的言行有了新認識;李克也自我反省,向妻子寫了檢討信。此時,紗廠丟了東西,失主說是小娟偷了,小娟蒙受不白之冤,留下字條,從張英家出走。失物找到,張英和李克先后趕到小娟家,勸慰了小娟和她父親,夫婦倆也重歸于好。
《我們夫婦之間》是一個好題目,夫婦矛盾,不僅有性別沖突,更有城鄉(xiāng)環(huán)境差異,以及知識分子和工農干部結合的必然性緊張關系。解放區(qū)的婚姻,半是男歡女愛,半是戰(zhàn)斗友情;夫婦進入城市,生活安定,情感由奢侈品變成日用品,習慣、情趣、個性的默契,愛與被愛能力的提升,成了夫婦生活的日常功課。作品由丈夫李克以第一人稱書寫,有真情實感,還能理性反思。照理,能寫出不同凡響的思想深度,只可惜,小說和電影并未把這一題目做好。作者恐怕并不了解,張英進城后的種種表現,除了土包子習慣、解放區(qū)作風,她更有對城市生活的不適應和不自信,潛意識讓她的言行變得加倍強蠻,以維護其脆弱的自我心理平衡。
作為新中國婚姻生活的現場報告,《我們夫婦之間》仍值得稱道。它誠實地面對婚姻生活的矛盾,勇敢地描繪農村女干部的粗放形象,自覺地完成了對新生活的速寫。作品寫成這般模樣,有其客觀原因,新中國文藝政策和理論規(guī)定,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工農兵是新中國的圖騰,神圣不可輕侮;而知識分子則身負原罪,必須經歷思想改造。將夫婦各打五十大板,最后相互認錯和妥協,已是難能可貴。由于涉及敏感話題,電影改編者加倍小心。小說中故事發(fā)生地是北京,電影中改為上海,固然是為拍攝方便,也因為上海比北京更洋氣,環(huán)境變化更鮮明。如此強調環(huán)境,還有更深的用意:張英的不當言行,可歸結為對城市生活的不適,而不涉及她的個性品質。為此,小說中張英的諸多粗話和蠻行,電影中都做了刪除或凈化處理。為了突出張英形象,電影用大量篇幅,專門展現解放區(qū)的生活,鋪墊夫妻魚水情深。
1951年6月,文學界開始批判蕭也牧,根據其小說改編的電影《我們夫婦之間》,也沒逃過池魚之殃。有人認為電影“問題很大,很惡劣,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對工農干部、共產黨員的污蔑”(趙明);甚至有人認為它是以“玩弄人民的態(tài)度”,宣揚“新的低級趣味”(李定中)。導演努力把電影拍好,也成了罪過:“充分說明了導演所受的美國電影手法影響之深,和小資產階級感情的‘充沛’?!保陌滓簦┰撈艿絿绤柵校€產生了一系列后果。首先,影片立即停映。其次,導致專為私營電影廠提供劇本的上海電影文學研究所解散。再次,私營昆侖影業(yè)公司并入國營上海聯合電影制片廠,加速了私營片廠的消亡。最后,作家和電影人,從此不敢自作主張。
北京電影制片廠出品,黑白,六本。根據金劍原著話劇《趙小蘭》改編。編劇、導演:林楊。攝影:聶晶。主演:林汝為、閻增和、管宗祥、熊塞聲等。
影片《趙小蘭》的故事框架,與《兒女親事》非常相似:趙小蘭有自由戀愛的對象周永剛,而父親有些老頑固,硬要將她另行許配,由此展開自主婚姻和包辦婚姻的矛盾沖突,核心是女兒婚姻自主權和傳統父權間的矛盾,結果是在婦女主任的支持下,自主婚姻取得了勝利。這部影片也有若干新穎處,如下:
其一,《趙小蘭》是“舞臺劇紀錄片”,即根據同名話劇改編,且保留了話劇的單一場景:除開頭一個鄉(xiāng)村全景外,整部戲都在趙小蘭家上演。只不過,影片并非話劇舞臺演出的記錄,而是按照電影的形式演出,沒有夸張的話劇腔,表演也很寫實。按一幕多場形式排演的好處是結構緊湊,矛盾集中;缺點是不能發(fā)揮電影影像的自由度及蒙太奇優(yōu)勢。為何沒有更加電影化?或許是因為1951年全國公開批判電影《武訓傳》,同時電影界內部批評電影《榮譽屬于誰》,電影人有些不知所措,很多人都是“但求政治無過,不求藝術有功”。為此,改編成功上演的話劇,算是一條保險之路。為了保險,電影人在改編話劇時,不敢自信,更不敢放肆,于是就有了這種在似與不似之間的“舞臺劇紀錄片”形式。
其二,《趙小蘭》中增加了媒婆(老劉婆)。趙小蘭的父親是通過媒婆為女兒說親事。職業(yè)媒婆通常能說會道,兩頭說好話,免不了有些隱瞞或哄騙。那時候,人們認知簡單,視職業(yè)媒婆為包辦婚姻的可恨幫兇,于是戲劇和電影中的媒婆,全是丑角。老劉婆也不例外,不過她并不自餒,自信能與時俱進,說在新社會,她的生意也“砸不了。往后講新派,咱就不叫保媒的了,換個新名詞,咱叫介紹人。到那時候,還得請你二嬸坐上席”。在這部影片中,老劉婆只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并未欺瞞哄騙,但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她仍不是良民。
其三,影片中包辦婚姻的男當事人,即小學教師魏敬文,相親時并未出場,這本身就是一種態(tài)度,也成了故事情節(jié)轉折的一大關鍵。魏老師也是新時代青年,如趙小蘭一樣,愿意自由戀愛、自主婚姻,堅決不同意母親包辦,托人緊急傳話,他已有了對象。這一招釜底抽薪,讓老趙頭張口結舌、無所適從。
其四,影片中另有一個人物,即趙小蘭的姐姐趙秀蘭,當年是由父親包辦許婚,得十二擔糧食彩禮,婚姻卻極其不幸。趙秀蘭如《兒女親事》中的虹彩、《兩家春》中的栓子嫂,是包辦婚姻的不幸當事人,反襯自主婚姻的合理性。趙秀蘭和趙小蘭是親姐妹,其婚姻悲劇的沖擊力更大,說服力也更強。老趙頭看到女兒手臂上的累累傷痕,不會無動于衷。趙秀蘭回娘家,成了改變父親心意的關鍵動力。
其五,影片與此前兩部婚戀題材電影的真正不同之處,是重點刻畫了趙小蘭的形象。以《趙小蘭》為片名,這說明,作品重點在人,而不是泛泛說事。在影片中,趙小蘭的性格,確實刻畫得相對精細。例如,心上人周永剛說她爹是“老頑固”,她不答應,理由是“別人能說,你也不能說”(因為是她爹)。而她爹說周永剛是花花腸子,她又為周辯護,說他是團員,又是勞模(因為是她的心上人)。從這兩個細節(jié),可看出趙小蘭心里有主見,做事有分寸。在自主婚姻和包辦婚姻的直接沖突中,她內心態(tài)度堅決,行為方式和婉,斗智不斗氣。先是輕聲細語,試圖擺事實講道理,面對父親威權,不急更不躁。父親惱羞成怒,動手打她,她雖避讓,卻不逃不哭。父親放出狠話,無可轉圜,她就假裝屈從上炕,進而金蟬脫殼,約周永剛去登記結婚,取得法律保護。
長春電影制片廠出品,黑白,八本。編?。杭o葉。導演:黃粲。攝影:陳民魂。主演:柏瑞桐、劉世龍等。
本片同樣是講述包辦婚姻和自主婚姻的矛盾沖突。在這類故事中,通常是父親頑固守舊,母親同情女兒,只是不敢公然抗拒丈夫的權威,左右為難?!秼寢屢页黾蕖放c此前的故事不同,母親成了女兒婚事的包辦人。原因很簡單,女主人公李玉春的父親早已去世,家里只有母女二人。
本片的另一不同點是女兒的自由戀愛和母親的包辦婚姻,并不是從一開始就直接沖突,而是在母女互不知情的情況下同時進行,女兒與劉明華正在熱戀之中,但沒有將戀愛的消息告訴母親;母親找媒婆,為女兒說婆家,去對方家登門考察,進而許婚,邀請準女婿上門與女兒見面。由于影片交叉剪輯,不緊不慢間,制造出懸念,讓關心主人公婚事的觀眾,始終處于緊張和擔憂之中。而當趙九喜上門,李玉春面對包辦婚姻,開始直接沖突,懸念又更新。
本片的第三個不同點,是農村社會已經從互助組階段,進入了合作社(初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時代,李玉春的心上人劉明華,就是農業(yè)社的積極分子。母親一心為女兒好,一廂情愿地認為,能將媒婆介紹和自由戀愛相結合,讓舊習俗和新風尚對接。不料李玉春堅決不從,徑直和劉明華去做了結婚登記,母親將她趕出家門,卻被農業(yè)社所接納,就住在社長家。小家之外有大家,農業(yè)社幫劉明華蓋了新房,還為這對新人舉辦了婚禮,充分顯示了農業(yè)社大家庭的優(yōu)越性。到這個份上,母親不得不聽勸,參加了女兒的婚禮,于是皆大歡喜。
本片對農村青年自由戀愛的展現,也有細膩和新穎處。首先,是借物傳情。如在滂沱大雨中,劉明華將自己的草帽戴在了李玉春的頭上;日后李玉春歸還草帽時,劉明華說:“天熱,還是你戴。”與此相對應的,是李玉春為劉明華做鞋,一直做到深夜,母親幾次催促女兒睡覺,李玉春無奈,只得熄燈。月光透過窗欞,李玉春再度偷偷起身,乘著月光繼續(xù)做。為心上人做鞋,是千百年的習俗,是農村少女的規(guī)定動作,鞋子就是她們的情書,是情感的信物,也是少女成年的考卷。彼時天上一輪圓月,成了現成的美好隱喻。其次,是對男女主人公言行舉止的恰當呈現。例一,當母親堅決拒絕劉明華時,李玉春說:“明華就像刀子刻在我心上,挖也挖不掉。”這樣的臺詞,可謂最佳情話。例二,當李玉春向劉明華說,母親因為他窮,不同意他倆的婚事,劉明華的第一反應,是生氣離開,聽到李玉春哭,才回頭問:“玉春……那么你愿意不愿意呢?”一是自尊受傷,二是關切對方,三是尋根究底,呈現出人物心理的真實層次。例三,當李玉春說“明華,除了你,我誰也不嫁”后,兩個人擁抱了。情人擁抱,本不是什么新鮮事,但在新中國早期電影中,擁抱的鏡頭難得一見。任何文化,都無法禁止情人間的肌膚之親,中國傳統文化其實也不例外,只不過,在電影中公開表現,在當時則被視為不正之風。本片的擁抱鏡頭,是創(chuàng)紀錄的突破,值得觀眾銘記。
影片中,母親不同意女兒嫁給劉明華,根本原因是嫌他家窮:“人哪,要為長遠打算哪!明華的家里頭,一點底也沒有哇!娘不能看著你去受窮!”女兒更有自己的道理:“明華是農業(yè)社的社員,走的是社會主義的路,社會主義就是叫人家都來過好日子的!”這表明,母女間的沖突緣由,不僅關乎婚姻主權,還關乎生活現實和未來。女兒相信農業(yè)社有美好未來,母親卻不相信,理由是:“一個老的養(yǎng)幾個兒子,還搗蛋管不了呢!農業(yè)社里頭人多心雜,哪還能辦得好事?”在當年,這是典型的落后思想,但這個中年農婦所說,其實是樸素深刻的真理。數十年后,農村再度包產到戶,就是歷史提供的證明。當年的文藝作品,總是充滿社會主義理想激情,而罔顧經驗常識和理性。如今再看,不勝唏噓。
作 者:
陳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武俠文學學會副會長。編 輯:
杜碧媛 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