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洋
出版社和圖書公司的的微信熱度指數(shù)差距依然存在,在內容互動以及活動策劃等多個方面,圖書公司明顯更勝一籌.
本文統(tǒng)計了5月15日至6月14日期間,出版社及圖書公司微信公眾號表現(xiàn)情況。本期出版社前十榜單和圖書公司前十榜單的平均熱度指數(shù)與上期相比,均有小幅下降。本期出版社新媒體影響力榜單中,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的“悅讀中醫(yī)”仍然位居榜首。“北京大學出版社”公眾號首次跌出前十,熱度指數(shù)和上期相比,下降38,降幅較大。取代其進入前十的是“三聯(lián)書店三聯(lián)書情”。圖書公司榜單和上期相比沒有顯著變化?!靶陆浀洹睆牡?名上升至第3名,首次進入三甲?!靶陆浀洹痹谶\營內容上,注重條塊劃分,已形成比較固定的推送形式。內容板塊包括“互推”、“薦讀”、“活動”、“小伙伴”、“要有光”。在此基礎上,“新經典”每天都能保證三條以上的內容推送。
出版機構:
關注粉絲黏度,互動活動增加
出版社和圖書公司的的微信熱度指數(shù)差距依然存在,在兩個榜單前五名的公眾號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上海讀客公司的“書單來了”作為所有出版機構公眾號中熱度指數(shù)唯一超過1000的大號,仍然穩(wěn)居第一。該公眾號的平均閱讀量超過七萬,就連每日只有一句話的二條,也因為其風格幽默和神轉折,收獲平均五萬以上的閱讀?!皶鴨蝸砹恕迸c該公司旗下的另一個公眾號“賣書狂魔熊貓君”之間的互動也非常頻繁。這能夠為彼此引流用戶,實現(xiàn)雙贏。與此相比,出版社榜單的第一名“悅讀中醫(yī)”在運營方式上略顯單一。“悅讀中醫(yī)”和同是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旗下的“中醫(yī)出版”“養(yǎng)生正道”缺乏互動,內容雷同,導致出現(xiàn)分流爭搶用戶的情況。
在公眾號運營過程中,提高粉絲黏度,維持關注度是每個出版機構都必須重視的問題。為此,在保質保量的內容產出基礎上,公眾號還需要和用戶進行互動活動。圖書公司在此方面表現(xiàn)比較突出,線上和線下的活動開展時間早、頻率高。最近出版社也在努力學習,迎頭趕上。以“三聯(lián)書店三聯(lián)書情”和“中信出版集團”這兩個公眾號為例,前者以線下活動為主,有沙龍和講座這兩種形式,平均每半個月一次。“中信出版集團”以線上活動為主,包括評選和贈書,贈書的操作難度低,公眾號平均每周一次的活動有“福利來襲”、“阿信贈書”。贈書方式有隨機贈書、留言贈書、轉發(fā)贈書等,所贈的書籍也大多是本社最近強推的新書。通過贈書活動下面的留言來看,效果較好,粉絲發(fā)言踴躍。
大學社:
廣西師大制霸榜單,浙大獨辟蹊徑
在大學出版機構榜單中, “浙大學報英文版”和 “新民說iHuman”首次進入榜單前十。至此,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在大學出版機構公眾號前十名中獨占三個,分別是 “理想國imaginist”“廣西師大出版社”和“新民說iHuman”。
其中“理想國imaginist”以文化評論和人物故事、發(fā)言為主。憑借線下沙龍、講座等活動,公眾號可以發(fā)表眾多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人士的發(fā)言和獨家故事,這也是該公眾號擁有并能夠維持較大影響力的主要原因。粗略統(tǒng)計,每月“理想國imaginist”中以人物為主的文章超過20篇,此類文章標題結構以“人名+話語截取”為主,如上月文章《陳丹青:這是一件我做不到的事,但他勇敢地做到了》、《謝泳:逝去年代里的那些知識分子》、《竇文濤:尷尬的聊天是我一生主要的命運》等。新民說是廣西師大出版社繼理想國之后打造的另一個文化品牌,“新民說iHuman”就是該品牌的公眾號。 “新民說iHuman”與“理想國imaginist”相比,內容上缺乏特色,以文化觀察、評論為主,但缺乏有影響力的聲音。能夠進入前十榜單,主要憑借其持續(xù)而穩(wěn)定的內容產出,以及對于文化熱點的及時追蹤。
“浙大學報英文版”的賬號主體為浙江大學出版社,與其他出版社公眾號不同,該公號內容以學術期刊為主,具有較高的辨識度。熱門文章包括:《重磅!!完整版最新SCI影響因子終于公布啦(可微信快速查詢)!》、《5500萬人評職稱減負:將不再掛鉤論文和外語》以及《國外學術期刊OA出版的論文處理費(APC)調查》等。明確的內容定位使得其能夠在眾多出版社的文化熱點廝殺中隔岸觀火、獨善其身。
少兒類:
兩極分化明顯,內容產出趨同
本期出版機構少兒類榜單和上期相比差別不大,新面孔只有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的“笑臉童年”。與大學出版機構榜單相比,少兒類榜單的內部差別更明顯。排名第一的電子工業(yè)出版社的“寶貝書單”平均閱讀數(shù)遠超同儕,是第二名的五倍以上;后五名的閱讀數(shù)則維持在100~300的區(qū)間內,不及前五名平均閱讀數(shù)量的1/3。兩極化表現(xiàn)的背后是各出版機構少兒類公眾號內容的趨同,這導致后來者或缺乏知名度的出版機構難以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缺乏吸引新粉絲的創(chuàng)意。
在出版機構少兒類公眾號的熱門文章中,推書、薦書類文章只是陪襯,主角永遠是婚姻情感、生活常識、父母心得以及教師寄語……不同類型文章的基本盤早有定數(shù),專業(yè)程度越高,受眾越小。這導致許多優(yōu)秀的深度文章在閱讀數(shù)量上還不及一篇情感雞湯的零頭。在這種既定條件下,是選擇用接地氣的文章來擴大用戶基礎還是用專業(yè)性更強的文章來培養(yǎng)穩(wěn)定粉絲?當少兒類公眾號的文章中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婚姻”、“情感”、“財產”等與教育和圖書無關的文章,則說明了這些機構在閱讀量至上的公眾號競爭中漸漸迷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