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依敏
亦如往常的每個周二一般,盧浮宮踐行著自己雷打不動的周二閉館,工作人員遞給我一張工作證,作為中國的媒體,本刊記者就這么在一個周二堂而皇之地遛進了閉館日的盧浮宮。
從臺階而下,穿過隧道,是被朱紅色墻面包圍的展覽,來自萊頓收藏(The Leiden Collection)的三十多幅作品靜靜地掛在墻上,享受著它們在盧浮宮的最后一刻,之后它們將被拆下打包,下一站的行程便是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如果讓我用一句話描述這場有些奇幻的旅程,大概就是一個美國人邀請我去法國看他收藏的荷蘭人的畫。
萊頓收藏的創(chuàng)立
不過這一切的故事都要從法國之行前一周的北京說起,在飛抵法國前,本刊記者便與萊頓收藏的創(chuàng)始人托馬斯·S·卡普蘭先生有了一次親切的圓桌會議。
第一次見到托馬斯先生,55歲的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很多,一身得體的藍西裝,見到我他便開始熱情地握手。說起萊頓收藏的創(chuàng)立,其實要起源于托馬斯六歲時一次參觀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的經(jīng)歷,那時他就被倫勃朗及倫勃朗流派的畫作深深吸引,就連他本人也很難回答為什么年幼時候的自己會癡迷于倫勃朗的畫作,他說倫勃朗的畫作是他對于美的啟蒙教育。在卡普蘭九歲的時候,當家人問他最想去歐洲的哪個城市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因為倫勃朗曾經(jīng)住在那里”。
雖然足夠熱愛倫勃朗的畫作,但是在41歲之前的生涯里,他從未想過可以真的擁有倫勃朗的作品,直到2003年托馬斯在杜布羅夫尼克的海邊與朋友諾曼·羅森塔爾爵士(Sir Norman Rosenthal)的一次閑談,讓他驚訝地得知,他從小喜歡的藝術(shù)畫作,尤其是大名鼎鼎的倫勃朗流派的作品在市面上仍有購買渠道?!爸Z曼問我想要收藏哪種作品作為開端,我的回答是倫勃朗流派的作品,但是我喜歡的作品肯定都被博物館收藏了”,但是令托馬斯驚訝的是,諾曼告訴他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并建議他購入自己最欣賞的畫家格里特·德奧的作品。
于是在2003年,托馬斯在41歲時與妻子達芙妮踏上荷蘭藝術(shù)品的收藏之旅。為了向倫勃朗的出生地致敬,他們將整個系列收藏命名為“萊頓收藏”。
最大的荷蘭藝術(shù)私人收藏合集
從2003年到2017年,短短十四年的時間里萊頓收藏已經(jīng)成長為了目前全球最大的荷蘭藝術(shù)私人收藏集合。
在2003年到2008年的五年間里,托馬斯一直以每周一幅的速度收進著作品,最瘋狂的時候他們的購進速度是“上午買一幅,下午買一幅”的節(jié)奏,這種瘋狂的速度,也時常讓藝術(shù)商們被這種購入的速度所震驚,害怕收藏家哪天后悔自己買太多而前來抱怨,但是這樣的情況從未在托馬斯身上出現(xiàn)。
但是2008年出現(xiàn)金融危機之后,這種大量購入畫作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雖然是這樣,但是他們在金融危機的時候也收錄了一些作品,2008年,他從拉斯維加斯賭場大亨史蒂芬·韋恩那里購入的兩幅作品也成為了萊頓收藏中非常重要的作品,一幅是維米爾的作品,另一幅是倫勃朗的自畫像,在萊頓收藏的畫冊后面的附錄里,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見這兩幅作品均是收錄于2008年。
經(jīng)過了金融危機,萊頓收藏的收錄速度也從之前平均一周一幅變成了每年三到四幅左右。
但是即使是這樣他們依然是倫勃朗作品的最大私人藏家,現(xiàn)存在市面上的倫勃朗畫作大約有350幅左右,只有十分之一的作品在私人藏家的手里,而萊頓收藏里的11幅作品讓他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倫勃朗作品數(shù)量最多的私人收藏家。同時他也是維米爾和卡爾·法布里蒂烏斯作品的唯一私人藏家。
匿名的借閱
每個收藏家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收藏哲學,有人喜歡小心地守護著自己的收藏,有些人喜歡將這些作品當做財富向別人炫耀,有些人善于用收藏品進行投資,但是托馬斯卻與妻子開創(chuàng)了迄今為止獨一無二的匿名“借閱圖庫”收藏方式,與四十多家博物館的策展人和負責人展開合作,為短期特展或是長期館藏提供大師畫作的借用支持。相比創(chuàng)造這一無與倫比的收藏,“借閱圖庫”的創(chuàng)立讓卡普蘭夫婦更為激動欣喜。此外,卡普蘭夫婦還通過教育項目支持展覽和青年學者,并投入極大精力創(chuàng)建擁有大量學者研究的線上藏品目錄,以多種形式兌現(xiàn)“回饋”的持久承諾。
2009年,當卡普蘭夫婦在凡爾賽的一場拍賣會上買下了《水井旁的麗貝卡和埃利澤》之后,得知盧浮宮也碰巧對這幅作品深感興趣,于是自2010年開始,他們便將這幅作品長期出借給盧浮宮,隨后更是在藝術(shù)家四百周年誕辰之際將這幅作品慷慨地贈送給了盧浮宮。這也是盧浮宮收到的首個由美國公民贈送的荷蘭派畫作。
托馬斯·S·卡普蘭曾說:“透過歷史的鏡頭,我們能獻給倫勃朗和那些我們珍愛的藝術(shù)家們最好的禮物,便是在全球范圍內(nèi)激發(fā)公眾對他們燦爛遺產(chǎn)更大的興趣。這不僅局限于收藏領(lǐng)域,而是讓更多人得以了解,這些古典大師藝術(shù)杰作作為西方文明和普世價值觀的基石所具備的重要意義?!币舱怯捎谶@種無私的想法,在盧浮宮的萊頓收藏展覽之前如同每一個觀眾一樣,他從未一次性地看到自己如此之多的藏品,因為將畫作全部借閱出去,如果他自己想看這些畫作也只能看一些電子版。
最傳奇的收藏
萊頓收藏的第一幅倫勃朗的作品是一幅素描的幼獅,第一張油畫是一張戴著白帽子的老婦人的畫像,但是這些卻不是萊頓收藏里最傳奇的作品。在閉館日的盧浮宮里托馬斯指著三張長度不過二、三十厘米的畫作為我講述了一個傳奇的故事。
這三幅畫是倫勃朗早期最為人熟知的作品,即創(chuàng)作于1624—1625年間的《感官的寓言》,原作一共分為五張畫,但是有其中的一幅在四百年前失蹤了,而剩下的四幅作品,一幅在博物館中,剩下的三幅則全在萊頓收藏中。其中一幅《嗅覺的寓言》一度被認為已經(jīng)遺失,直到2015年這幅畫被當做歐洲大陸學派的作品被賣到新澤西州的奈拍賣行,當時沒有人知道這幅作品是什么,所以它的估價只有500美元,只有兩個人關(guān)注到了它,并且一下就認定這幅畫是倫勃朗《感官的寓言》里的其中一幅,所以這幅畫的價格一下就飛漲了起來,從500美元漲到了100萬美元。
但是這幅畫最后收入的價格卻是500萬美元,托馬斯說:“一般我不太會去談我收這些畫的價格,但是這幅畫比較特別,我在買入了這幅畫之后接受了《紐約時報》的采訪,那個記者問我這幅畫是花了多少錢收入的,當時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值得講的事,我就讓他猜價格,如果他能一次猜中我就告訴他這幅畫多少錢,他猜了500萬美元,而且猜對了,所以我為了信守承諾我就告訴了他確實是這樣的。這幅畫起拍價只有500美金,法國的藝術(shù)經(jīng)銷商以100萬的價格把這幅畫收到了手里,然后他轉(zhuǎn)手賣給我就賣了500萬美金,這也是我第一次跟媒體分享購入這些畫作的價錢?!?/p>
這幅畫在當時也掀起了很大的波瀾,首先是它離奇的價格,500美元起拍,500萬美元收入。其次,這幅圖是大家之前以為消失了400年的作品,并且沒有任何記載的,之前沒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樣的。最后,當托馬斯買入了這幅畫之后,他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幅畫是有倫勃朗親筆簽名的,《感官的寓言》系列畫中,倫勃朗唯獨在這幅畫上簽了名,右上角的簽名“RHF”不僅證明該系列出自倫勃朗之手,這也讓這幅畫成為了有倫勃朗簽名的最早的畫作。
收藏的哲學
2004年的時候,托馬斯將揚·利文斯的一幅作品借給了美國蓋蒂博物館,在館內(nèi)一個參加學校見習的小女孩正目不轉(zhuǎn)睛地凝視著這幅肖像畫,以至于和自己的朋友走散了。這個場景也讓卡普蘭想起年幼時在大都會博物館參觀時的自己。于是他越發(fā)堅定地將自己的收藏借給各大博物館。迄今為止,萊頓收藏已向各大博物館出借達170多次。
于是在與托馬斯的幾次對話中他都會說到一個詞就是“紐帶”,他認為倫勃朗是文化交流的紐帶,“倫勃朗在建立人與人或者文化與文化的連接上有著自己獨特的作用和地位。”而他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傳達著這種分享的藝術(shù),“我們是美國人,第一次把這個作品展出選擇在一個法國的博物館,跟各位分享來自荷蘭的藝術(shù),這些信息也是在說明倫勃朗的藝術(shù)是對全人類開放的。”而現(xiàn)在這個美國人又將這些荷蘭的藝術(shù)帶到了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
有人問托馬斯:“如果有一天倫勃朗可以搭乘時光機來到你的時代,你會說什么?”
他說:“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他表達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