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
變老從75歲開始
◎張昕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
以往進入60歲,就被稱為老年人。如今在日本,老年得從75歲開始算起。日本老年學社團和老年病學社團發(fā)布一份報告,重新定義“老年”:65~74歲的人應該處于初老期,75~89歲才是老年期,90歲以上為超老期。為何要提高老年人的起步年齡?答案是日本的勞動力太少了。
關于多大歲數(shù)算老這個問題,世界衛(wèi)生組織早已給出答案,日本對老年的定義并不是獨創(chuàng)的。
心理學家們在進行老年學相關的研究時,會以多種方法來對一個人的“年齡”進行測量,包括生理年齡(身體機能,比如心血管功能、骨齡等)、心理年齡(例如認知能力、智力水平、動機、自尊水平等)、社會文化年齡(以你的社會角色來代表你的年齡)。一般在做研究時,被試者的年齡也會綜合考慮以上這些因素。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醫(yī)療水平的進步,老年人的各項身體和心理機能也在不斷提高。說65歲不能工作的,是典型的年齡歧視。
71歲的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天天上了發(fā)條似的拼命工作,已宣布退休7次的75歲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再次重操畫筆,你就知道——65歲絕不是人們工作生涯的終點。
隨著工作性質(zhì)的變化,老年人腦力勞動方面完全不輸年輕人。他們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經(jīng)驗去彌補體力弱點。很多研究也發(fā)現(xiàn)老年白領的工作表現(xiàn)與年輕人相比,并沒有出現(xiàn)顯著的退步。
退休對個人來說意味著一個很重大的角色變化——從工作到不工作,朋友圈大幅縮水,工作中常聯(lián)系的人消失了,你將不再見到你的同事們了。這可能意味著你自己的社會關系喪失大半,而老年人其實和年輕人一樣都是需要一定的社會參與度的。因此退休后繼續(xù)工作的好處不言而喻。
如果老年人退休后無法繼續(xù)工作怎么辦?美國華盛頓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豪威爾認為,做義工可以提升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和健康水平。
摘自《健康時報》圖/閻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