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論述了盡管保護弱者有正當合理的法學、倫理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原因,但由于對“弱者”這一概念存在理解上的誤區(qū),導致“保護弱者”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袒護弱者”。其實,立法意義與司法意義上的“弱者”是有所差異的。在具體事件或案件中,要防止以強者、弱者概念替代個人法律責任的分配。此外,現(xiàn)有法律制度在弱者保護方面存在不足,亟待探索新的保護機制。只有在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法律保護體系的基礎上,制定限權性條款以防止強勢群體濫用權利,保證社會全體成員享有平等權,方能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正義。
關鍵詞:弱者 弱勢群體 受害者 保護 袒護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070-02
2017年3月,發(fā)生在山東的于歡案引起了全國人民尤其是法學界的廣泛關注。與一般刑事案件不同的是,媒體所關注的焦點一開始是案件的事實經(jīng)過,后來則轉(zhuǎn)為于歡的家庭背景。仔細考察便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報道使于歡及其母親一開始得到了社會大眾的輿論支持,后來又有部分輿論轉(zhuǎn)向,認為于歡及其母親并不值得同情。這強大的輿論力量使得法院在判決時更為謹慎和拘謹。
近些年來,許多案件一旦涉及公務員或官二代、富二代時,輿論對案件的關注焦點總是會從案件事實轉(zhuǎn)移到當事人顯赫的家庭背景。部分當事人則借機極力將另一方塑造成一個強者的形象,從而使自己占據(jù)道德的制高點。應該說,這些當事人十分聰明地利用了當代社會中這種“仇富”“仇官”和“保護弱者”的社會心態(tài),以此來博得社會大眾的同情,爭取社會輿論的支持,從而影響司法判決。
一、“保護弱者”的原因分析
(1)從法學的角度看,保護弱者是踐行法律正義本質(zhì)的具體表現(xiàn),也反映了公平和平等理念。正義包括形式正義和實質(zhì)正義,由于我們每個人的稟賦、個性、才能等是不同的,如果法律制度光有形式平等,就會導致結果上的極不平等。因此,法律制度不僅僅需要形式平等,更需要對弱者實行傾斜保護,以此來矯正形式平等的不足,最終實現(xiàn)法律的實質(zhì)正義。
(2)從倫理學的角度看,法律對弱者的保護,是出于一種人道主義的關懷。相對于其他社會成員,弱者所享有的權利和所掌握的能力更少,因此他們的權益更容易被不法分子所侵害。因此,政府和社會應當給予弱者更多的保護,就如大須賀明在《生存權論》中所說,“國家要對國民最低限度的像人那樣的生活實施保障”。
(3)從政治學的角度看,弱者在社會競爭中已經(jīng)處于不利地位,如果不對其進行特殊保護,那么他們在社會轉(zhuǎn)型所帶來的重壓面前將更不堪一擊,而這將會使他們不得不走上暴力推翻現(xiàn)有體制的道路,通過全社會的重新洗牌來改變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不利地位。因此,在制定法律時必須給予這部分人特殊的保護,除了讓他們能和其他人一樣平等地享有權利外,還應該讓他們能夠獲得社會的救濟和福利。
(4)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看,“一個社會如果忽視了絕大多數(shù)主體的發(fā)展和經(jīng)濟狀況的改善,固然不會獲得長足的發(fā)展。即使是在短期內(nèi)獲得了較快的發(fā)展,最終也會停滯不前”[1]。但與此同時,如果貧富差距擴大到使弱者無法正常生活的程度,社會就會畸形發(fā)展,政府的可信任度就會降低,社會犯罪率便會急劇攀升,從而導致不穩(wěn)定因素的產(chǎn)生。因此,應對弱者進行特殊保護。
(5)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弱勢感”在全社會的蔓延激發(fā)了大眾對弱者的同情心。由于我國正處在轉(zhuǎn)型時期,全社會都對制度、對未來缺乏穩(wěn)定的可預期性,每個人都有揮之不去的“弱勢感”。正因為如此,現(xiàn)在我們會看到越是精英群體反倒越自封為“弱者”。而這種“弱勢感”的蔓延,導致每個人都覺得應該保護弱者。因為對每個人來說,未來的自己也有可能成為弱者,所以保護弱者就是保護自己。
(6)從傳統(tǒng)文化的視角看,強調(diào)對弱者的保護一直是我國文化重要主題之一。如,儒家就主張“選賢良,舉篤敬,興孝悌,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也就是說,君主在治理國家時應加強對孤寡、貧窮等弱者的保護,并強調(diào)君主唯有愛護弱者才能帶來社會穩(wěn)定。道家莫不如此,其“無為而治”思想中亦蘊含著同情弱者、保護弱者之意。
二、對“弱者”理解上的誤區(qū)
毋庸置疑,保護弱者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但是,不分場合地保護弱者也會導致惡果。例如,在許多案件中,當公安部門還未完成偵查取證工作時,社會輿論已經(jīng)將弱者認定為受害方。而這樣的社會輿論便可能會綁架司法,干擾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司法權,最終導致冤假錯案的發(fā)生。
那么,導致這種惡果出現(xiàn)的原因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問題就在于對“弱者”這個概念的理解上存在誤區(qū)。很多人將立法意義上的“弱者”與司法意義上的“弱者”混為一談。但是,筆者認為,立法意義上的“弱者”與司法意義上的“弱者”是存在差異的。
立法意義上的“弱者”指的是社會“弱勢群體”,即“由于自然因素或社會因素影響,其生存狀態(tài)、生存質(zhì)量低于所在社會普通民眾,或基本權利得不到所在社會體制保障,被邊緣化、容易受到傷害的社會成員的概稱”[2],例如大部分的未成年人、老年人、婦女、殘疾人、失業(yè)者、農(nóng)民工等都屬于社會的弱勢群體。
那么,什么才是司法意義上的“弱者”呢?在筆者看來,這種意義上的“弱者”就等同于“受害者”,指的是在訴訟雙方中被欺詐、脅迫,以致合法的權利受到更多侵害的一方。
的確,在絕大多數(shù)的案件中,受害者往往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但這兩者并不是完全重合的,而是一種邏輯上的交叉關系。例如,發(fā)生醫(yī)療損害糾紛后,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法律,患者應當在“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1年內(nèi)向醫(yī)院主張賠償責任,超過了訴訟時效就會喪失勝訴權。但是,由于醫(yī)院在醫(yī)學知識和技術上擁有優(yōu)勢地位,所以患者通常被認為是“弱者”,一些司法人員也因此認為在適用時效制度時,應當盡量少用“應當知道”以保護患者。然而,訴訟時效制度從來就不是“保護弱者”觀念的產(chǎn)物,其作用主要在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防止因長時間不起訴而導致證據(jù)滅失,此外還在一定程度上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其權力。因此,只要原告——即便他被認為是“弱者”——怠于行使其請求權,超過了法律規(guī)定的期間,即喪失相關的請求權。法院在確定訴訟時效的起算點時,應當具備一種恪守法律的態(tài)度,而不應自以為是地以“人文關懷”去加以判斷,從而讓一些非法律的因素取代基于法律原意的理性分析。endprint
三、如何對弱者進行法律保護
可能有人會問:“法律不應該是保護守法者的嗎?”的確,法律應該保護守法者,但是,法律不僅要保護守法者,而且也要保護一切公民的合法權益。畢竟,在很多情況下,訴訟雙方都存在過錯,譬如,在很多交通事故案件中,受害者也違反了交通法規(guī)。所以,受害者與守法者不完全重合。
由上述可見,弱勢群體與受害者不完全重合,而受害者與守法者也不完全重合。因此,筆者認為,對弱者的保護應該是在立法階段對弱勢群體的傾斜保護,而在司法階段,則應該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嚴格適用法律,對訴訟雙方進行平等保護。
雖然在司法階段保護弱勢群體或受害者可能是符合道德標準的,但司法與立法不同,立法的目的是為了進行法益保護,而司法的目的就在于嚴格適用法律。當我們強調(diào)受害者是弱者而不是強調(diào)案件本身的是非時,我們實際上是主張調(diào)整法律規(guī)則來遷就個案中當事人的具體因素。然而,法官在斷案時,依的是法,循的是理,追求的是公正,不是單純對弱者的同情,不能因為訴訟雙方中的一方是弱者,就讓另一方承擔某種法律的責任。此外,在輿論對“弱者”給予高度關注的情況下,弱者與強者間的力量對比極有可能發(fā)生反轉(zhuǎn)?!疤热舨魂P心訴訟雙方在糾紛中的法定責任、道德責任以及對責任的履行狀況,只看各自所屬的群體、身份,就會把保護弱者的公共政策變成簡單的不問是非的保護弱者實踐;就會違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和基本的公平正義;更會重新回到曾經(jīng)有過的用身份替代個體,用政治替代法律,用概念替代事實的時代?!盵3]
那應該如何在立法階段對弱勢群體進行傾斜保護呢?筆者認為:
(一)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法律保護體系
(1)憲法中應明確規(guī)定對弱勢群體保護的根本性原則。
(2)制定《弱勢群體權益保障法》,對弱勢群體保護中的共性問題予以規(guī)定。
(3)針對不同的弱勢群體,制定各類單行的特別法來予以保護。
總而言之,只有通過確立一系列賦權性規(guī)定、優(yōu)惠性規(guī)定、例外性規(guī)定、豁免性規(guī)定和扶持性規(guī)定賦予弱勢群體更多的權益,構建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的弱勢群體權益保護法律體系,才能改變他們在經(jīng)濟或權利上的“貧困”狀態(tài),縮小貧富差距,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二)制定限權性條款以防止強勢群體濫用權利
為了實現(xiàn)個人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領域的特殊利益,強勢群體中的某些人便會憑借其優(yōu)勢地位或經(jīng)濟實力肆無忌憚、有恃無恐地對弱勢群體進行歧視、限制和盤剝。這樣一來,加劇了弱勢群體的失落感和被剝奪感,同時也加劇了弱勢群體和強勢群體的對立感。因此,必須通過制定相關法律,禁止社會強勢群體為一定的行為,防止其利用自身有利的政治或經(jīng)濟條件濫用權力,侵犯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只有在這種限權性條款之下,弱勢群體的生存權和財產(chǎn)權才可以得到相應的保障。
(三)保證社會全體成員享有平等權
在現(xiàn)實社會中,弱者不僅僅體現(xiàn)為政治權利和經(jīng)濟收入方面的弱勢,也表現(xiàn)在教育程度和家庭地位等方面。這種局面的形成雖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最關鍵的原因是全體社會成員間法律上和事實上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直接導致弱勢群體最基本的生存和發(fā)展缺乏保障,社會成員間產(chǎn)生差距并逐漸擴大,最終的結果就是強弱群體間的對立乃至對抗。因此,只有通過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促使社會競爭規(guī)則公平化、公開化,減少暗箱操作,充分發(fā)揮程序正義的作用,確保社會依照公平合理的制度運行,才能使弱勢群體不會一直處于弱勢狀態(tài),而是可以通過個人努力來增強自身實力,實現(xiàn)強弱群體之間的人員流動。
綜上所述,保護弱者,無論是弱勢群體還是受害者,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盡管保護有正當合理的法學、倫理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原因,卻必須受到憲政和法治約束,必須是在立法層面;在司法過程中則應當始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此外,保護要分清對象,保護要適可而止,否則,不僅使法律不能發(fā)揮主持公道、追求正義和“鋤強扶弱”的作用,而且還會導致更多的社會不公。
參考文獻:
[1]覃有土,韓桂君.略論對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J].法學評論,2004(1):60-64.
[2]余少祥.弱者的權利——社會弱勢群體保護的法理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3]蘇力.弱者保護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從孕婦李麗云死亡事件切入[J].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6).
責任編輯:于 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