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昭旭 于開平 張忠 李海波?お?
摘要:
為實現(xiàn)大型復雜航天器結構的有限元動力學分析,運用Patran/MSC Nastran的二次開發(fā)語言PCL與DMAP開發(fā)基于混合模態(tài)綜合法的分析軟件模塊.該軟件模塊將自編算法無縫嵌入到通用有限元軟件中,計算精度和效率較高,可以為不同部門間的協(xié)同產品設計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
航天器; 動力學; 有限元; 二次開發(fā); 混合模態(tài)綜合法; MSC Nastran; Patran
中圖分類號: TB115.1
文獻標志碼: B
0 引 言
航天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對復雜航天器結構的動力學分析要求越來越高.國內外學者對航天器結構的耦合分析問題進行大量的研究,其中航天器運載火箭耦合分析問題成為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14]在實際產品設計過程中,航天器的不同功能部分是由不同的部門甚至不同的公司設計生產的,這就對有限元分析軟件的使用提出新的要求:既要提供可靠、高效的分析算法,又要擁有適合實際工業(yè)流程的分析界面設計.MSC Nastran作為航天工程領域廣泛應用的通用有限元軟件之一,具有很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對于耦合分析問題,MSC Nastran只提供一種超單元解決方案,顯然不能完全滿足實際工程分析,但是MSC Nastran的二次開發(fā)語言DMAP(Direct Matrix Abstraction Program)為用戶提供一個將自編算法嵌入MSC Nastran求解序列的途徑.同時,利用PCL可以開發(fā)出符合實際用戶需求的用戶界面,并直接整合入Patran,實現(xiàn)無縫操作.[57]本文利用DMAP和PCL,將混合界面子結構模態(tài)綜合法嵌入MSC Nastran求解序列,并設計相關用戶界面,最終形成一個用于解決航天器運載火箭耦合分析的工程應用模塊,滿足實際航天器動力學設計中的特定需求問題.
1 理論基礎
子結構模態(tài)綜合法是現(xiàn)代大型復雜結構動力學分析的有效方法之一,邱吉寶等[8]和應祖光等[9]在傳統(tǒng)的子結構模態(tài)綜合法的基礎上,發(fā)展了基于固定界面與自由界面模態(tài)混合的模態(tài)綜合法.結合這一算法與軟件實際需求設計算法流程,見圖1.
2 文件結構設計
根據(jù)軟件實際工作模式和用戶的實際使用需求,軟件的文件系統(tǒng)設計見圖2.
3 界面設計
3.1 整體界面設計
利用PCL界面編程技術,將整個軟件的用戶操作界面嵌入Patran軟件界面中,見圖3,利用上方主菜單欄的相應按鈕調用軟件相應模塊.
3.2 模塊劃分與下拉菜單
根據(jù)用戶需求,將整體流程拆分為3個部分:子結構分析模塊、耦合分析模塊和數(shù)據(jù)恢復模塊.創(chuàng)建對應于下拉菜單的類:
對選擇不同模塊的操作編譯對應的響應函數(shù),調用不同模塊,見圖4.
3.3 連接點選擇功能實現(xiàn)
將不同子結構之間連接部分的網(wǎng)格節(jié)點作為對應的連接自由度,在選擇連接點時利用PCL的List Processor概念,在有限元圖形上直接選擇節(jié)點,具體如下:
selectframe_id=ui_selectframe_create(form_id,"cb_selectnode",F(xiàn)ORM_L_MARGIN,y_loc, SFRAME_WID_SINGLE,SFRAME_2SDB_HGT_LABOVE, "自動執(zhí)行",F(xiàn)ALSE )
selectbox_node_a=ui_selectdatabox_create ( selectframe_id, "", SFRAME_L_MARGIN, SDBOX_Y_LOC1_LABOVE,0.0,SDBOX_WID_SINGLE,"結構參考點","", TRUE, "NODE","" )
selectbox_node=ui_selectdatabox_create ( selectframe_id,"",SFRAME_L_MARGIN,SDBOX_Y_LOC2_LABOVE,0.0,SDBOX_WID_SINGLE,"連接點","", TRUE, "NODE","" )
生成一個節(jié)點選擇文本框,就可以通過點擊直接選擇節(jié)點信息.
當子結構模型由不同部門設計時,雙方對于連接處的網(wǎng)格劃分順序往往不能直接知曉,故在選擇連接點的同時,還需將節(jié)點對應的幾何信息一并保存下來,函數(shù)為:
gm_draw_marker(segment_id,1,glob_xyzs(i,1:3),5,4)
gm_draw_text(segment_id,1,glob_xyzs(i,1:3),str_from_integer(i1))
將連接點直接繪制在Patran界面中,見圖5.
4 算法實現(xiàn)
本文的算法基于圖1中的混合界面子結構模態(tài)綜合方法.混合界面模態(tài)綜合法是綜合固定界面模態(tài)綜合法和自由界面模態(tài)綜合法的一種子結構分析方法.在實現(xiàn)上,首先利用DMAP語言對子結構進行模態(tài)分析,得到對應的固定界面模態(tài)向量和自由界面模態(tài)向量;然后根據(jù)界面連接情況對矩陣進行組合拼裝,形成轉換矩陣,從而得到綜合的整體結構在模態(tài)空間的廣義剛度和質量矩陣;最后,在進行模態(tài)求解后,利用轉換矩陣進行數(shù)據(jù)恢復.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可以利用子結構模態(tài)分析時自由界面模態(tài)和固定界面模態(tài)的保留階數(shù)對算法進行控制.當2種模態(tài)向量其中一種的截斷階數(shù)為0時,算法自然退化為單一形式的模態(tài)綜合方法.
在編程中,PCL只是為用戶提供可視界面,而實際的矩陣運算過程都在MSC Nastran下完成,需要用到DMAP語言.實際操作上,使用PCL的文本操作函數(shù):
text_read_string(chan2,line,lenline)
text_write_string(chan3,line)
將預先設計好的DMAP語句插入到bdf文件中,然后提交MSC Nastran進行求解運算.
在本軟件中,主要進行矩陣的分塊與特征值求解運算,下面分別介紹這2項運算的具體實現(xiàn).
4.1 矩陣分塊UPARTN
利用UPARTN模塊實現(xiàn)矩陣分塊的語句為
upartn uset,kaa/kkmm,kksm,kkms,kkss/‘a/‘u1$
其中,參數(shù)最后兩組參數(shù)a和u1代表自由度集.這段語句的作用是將整體剛度陣(a集)按照用戶自定義集(u1集)進行分塊.
4.2 特征值分解READ
利用READ模塊實現(xiàn)特征值分解:
READ kkss,mmss,,,DYNAMIC,,,,,,,,,/
LAMA_bL_bar,F(xiàn)i_bL_bar,MI_bL_bar,EOIG_bL_bar,LAMMAT_bL_bar,/
‘MODES/S,N,NEIGV_bL_bar////1/‘LAN/flower2/fupper2//nd2/////
FALSE/MAXRATIO$
這句語句對剛度矩陣kkss和質量矩陣mmss進行廣義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矩陣LAMA_bL_bar和特征向量矩陣Fi_bL_bar.這里包含的參數(shù)比較多,注意其中幾個主要的:LAN代表使用Lanczos算法,flower2和fupper2分別是模態(tài)截斷的最高頻率和最低頻率,nd2是模態(tài)截斷階數(shù).在實際運算時,當nd2不為0時模塊將按照頻率進行模態(tài)截斷,當nd2為0時模塊將按照階數(shù)進行模態(tài)截斷.
5 軟件性能測試
5.1 算例1
為驗證算法性能及軟件編譯情況,選擇常見的自由自由梁作為驗證算例對軟件進行驗證.建立實體梁模型見圖6a),模型尺寸為0.05×1.00×0.05,采用HEX8單元建模,物理參數(shù)E=2.06×1011,泊松比為0.3,密度為7 850 kg/m3.沿垂直于梁的方向施加穩(wěn)態(tài)簡協(xié)激勵.將原模型從中間分成2段,形成對應的2個子結構,見圖6b).
5.2 算法精度
利用本課題組自主開發(fā)的子結構分析軟件,在載荷、邊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代入軟件進行分析,得到的分析結果與原模型結果進行比對見表1.
5.3 算例2
為充分驗證算法性能,使用抽象的實際工程結構的衛(wèi)星整流罩模型為算例,對比混合界面模態(tài)綜合法與單一界面模態(tài)綜合法的精度.此算例模型見圖7,其中搭載一個模擬衛(wèi)星的結構,模型共13 569個節(jié)點,81 414個自由度,單元類型包括殼單元、梁單元、MPC等,是簡化后的實際工程模型,符合實際工程情況.
對于單一方法,利用控制固定界面/自由界面子結構模態(tài)截斷的階數(shù)來進行控制.此例中,3種方法都按照同樣的總模態(tài)截斷階次,其精度結果對比見圖8.
從圖8可以看出:混合模態(tài)綜合法既保留邊界約束模態(tài)綜合法在低階次段的精度,又保證在高階次段發(fā)散速度較慢的優(yōu)勢.軟件對于實際大型工程結構有很強的應用價值.
6 結束語
隨著航天器結構的日益大型化、復雜化,對于大型復雜系統(tǒng)的有限元建模分析問題還有很多的研究空間.本文通過二次開發(fā)方法,將混合界面子結構模態(tài)綜合法編入通用有限元軟件Patran/MSC Nastran,實現(xiàn)自設計算法的實際應用,具有較強的工程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邱吉寶, 張正平, 李海波. 航天器與運載火箭耦合分析相關技術研究進展[J]. 力學進展, 2012, 42(4): 417435.
QIU J B, ZHANG Z P, LI H B. Progresses in research on coupled analysis technology for space vehicle and launch vehicles[J]. Advances in Mechanics, 2012, 42(4): 417435.
[2] 譚志勇, 邱吉寶, 應祖光. 采用兩類子結構模態(tài)綜合理論的試驗模態(tài)綜合技術[J]. 強度與環(huán)境, 1997(2): 3037.
TAN Z Y, QIU J B, YING Z G. Experimental modal synthesis technique using two kinds of substructure modal synthesis theory[J]. Strength and Environment, 1997(2): 3037.
[3] 杜飛平, 譚永華, 陳建華, 等. 航天器子結構模態(tài)綜合法研究現(xiàn)狀及進展[J]. 火箭推進, 2010, 36(3): 4044. DOI: 10.3969/j.issn.16729374.2010.03.008.
DU F P, TAN Y H, CHEN J H, et al. Status and progress on substructural modal 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space vehicles[J]. Journal of Rocket Propulsion, 2010, 36(3): 4044. DOI: 10.3969/j.issn.16729374.2010.03.008.
[4] KUBOMURA K. 阻尼結構的子結構模態(tài)綜合法[J]. 朱仲方, 譯. 國外導彈與航天運載器, 1987(3): 7281.
KUBOMUR K. Substructure modal synthesis method of damping structures[J]. ZHU Z F, tran. Foreign Missiles and Space Carriers, 1987(3): 7281.
[5] MSC Software Corporation. MSC Nastran 2012 DMAP programmers guide[Z].
[6] MSC Software Corporation. Patran 2012 PCL and customization[Z].
[7] MSC Software Corporation. MSC Nastran 2012 quick reference guide[Z].
[8] 邱吉寶, 向樹紅, 張正平. 計算結構動力學[M]. 合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2009.
[9] 應祖光, 邱吉寶. 基于固定界面與自由界面子結構模態(tài)的混成模態(tài)綜合方法及其應用[J]. 計算力學學報, 1997, 14(1): 6567.
YING Z G, QIU J B. Hybrid modal synthesis method based on fixed interface and free interface substructure modes and its applic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1997, 14(1): 6567.
(編輯 武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