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17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胡喬木把譚文瑞找去,告訴他,小平同志布置了一項任務(wù),要在1979年元旦,以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名義,發(fā)布一份《告臺灣同胞書》,讓他在三四天內(nèi)起草出一個初稿。
胡喬木向譚文瑞講了文告的要點,特別叮囑說:這個文告既要面對臺灣老百姓,也要面對臺灣當局。行文不用黨報社論的格調(diào),語氣要委婉平和些,可以半文半白,適應(yīng)臺灣同胞的習(xí)慣,讓他們能聽得進去。
對此,譚文瑞的理解就是,既要曉之以義,又要動之以情。他花了四天時間,按照胡喬木所說的精神把稿子寫成。胡喬木對稿子做了修改,框架沒有大動,只是對文字做了潤色,加了一些警句,如“這種綿延多少歲月的互相思念之情與日俱增”等。
12月24日,胡喬木要譚文瑞帶著打印好的修改稿到鄧小平家里去,請他審定。胡喬木讓譚文瑞當面逐字逐句把稿子念了一遍。鄧小平聽完后,只字沒改就表示認可,當場拍板說:“我看可以了,趕快分送政治局的各位同志過目。”后來,文告也沒有改動,經(jīng)過全國人大常委會12月26日開會討論通過,就在1979年1月1日公之于世。
(鼎甲摘自《文史精華》2017年第1期上,彭秀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