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后兵
摘要 為篩選出適宜南通地區(qū)推廣種植的小型西瓜新品種,對7個小型西瓜品種進行了生育期性狀、商品性狀、品質性狀和產量性狀的比較試驗。結果表明,3845、荃銀305、2693和中江紅麗的產量較對照早春紅玉高,商品性狀、品質性狀也與對照品種相當,可以作為主推品種在南通地區(qū)推廣使用。
關鍵詞 小型西瓜;品種篩選;江蘇南通
中圖分類號 S651.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0-0096-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小型西瓜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單瓜重2 kg左右的西瓜一般稱為小型西瓜,由于小型西瓜大小適中、便于攜帶、外型美觀、食用方便,而且肉質細嫩、甜爽可口,發(fā)展前景十分廣闊。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yè)結構的調整,江蘇省南通市西瓜種植面積逐步擴大,以早春紅玉為代表的小型西瓜種植得到極大普及,不僅方便了市民的消費,而且種植者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1-2]。針對當前南通地區(qū)小型西瓜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品種多、亂、雜等突出問題,南通市通州區(qū)佳峰蔬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在承擔江蘇省三新工程項目“設施栽培小西瓜新品種引進及關鍵生產技術集成”過程中,從國內引進了7個小型西瓜新品種,通過產量、品質、抗性以及商品性等比較,篩選出適宜南通地區(qū)推廣種植的小型西瓜新品種,為南通地區(qū)小型西瓜產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品種基礎?,F(xiàn)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參試小型西瓜品種共8個,分別為萬福來(上?;莺头N業(yè))、奔奔(上?;莺头N業(yè))、荃銀佳玲(安徽荃銀高科種業(yè))、荃銀305(安徽荃銀高科種業(yè))、2693(鄭州果樹研究所)、3845(鄭州果樹研究所)、中江紅麗(江蘇中江種業(yè)),以及南通地區(qū)主栽品種早春紅玉(上?;莺头N業(yè))。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8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其中以早春紅玉作對照(CK)。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18 m2(3 m×6 m),每小區(qū)定植20株,株距30 cm,行距3 m。
1.3 試驗實施
試驗于2016年3—7月在南通市通州區(qū)佳峰蔬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試驗大棚內進行,試驗田肥力中等,前茬種植小白菜。各品種于3月8日采用營養(yǎng)缽育苗,3月28日移栽于連棟溫室內。所有品種均采用四蔓整枝,第二雌花開始留果,單株留瓜3~4個,其余管理同常規(guī)生產。
1.4 調查內容與方法
試驗過程中記錄播種期、坐果期、始收期等生育期性狀,以及皮色、瓤色等商品性狀[3];測量中心糖度等品質性狀;統(tǒng)計各品種的抗逆性、小區(qū)產量。
主要性狀的調查按以下方法進行。①播種至伸蔓期天數(shù):播種至50%蔓長至40 cm的天數(shù);②第一雌花節(jié)位:自子葉向上到雌花開放節(jié)位;③播種至坐果期天數(shù):播種至70%果實坐果的天數(shù);④播種至始收期天數(shù):播種至70%植株果實采收所需天數(shù);⑤果實成熟天數(shù):雌花開放至采收的天數(shù)[4];⑥單瓜重:隨機選取10個商品西瓜稱重的平均值;⑦果型指數(shù):縱徑/橫徑;⑧皮厚:用游標卡尺測量瓜皮邊緣到瓜瓤的距離;⑨中心糖度:用手持折光儀測定西瓜中心糖度,取10個瓜的平均值;⑩邊緣糖度:用手持折光儀測定西瓜瓜皮0.5 cm處瓜瓤的糖度,取10個瓜的平均值;?輥?輯?訛邊心糖度差:中心糖度-邊緣糖度;?輥?輰?訛肉質:分為脆、緊、沙、軟、綿;?輥?輱?訛風味:分好、較好、中[5-6]。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參試品種生育期性狀
由表1可知,各參試品種從播種至伸蔓期需要32~36 d,除中江紅麗與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天數(shù)相同外,其余6個品種均少于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其中播種至伸蔓期時間最短的是荃銀佳玲、荃銀305和3845等3個品種,為32 d。各參試品種的第一雌花節(jié)位為6~10節(jié),僅荃銀佳玲與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相同,均為6節(jié),其余品種均大于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其中荃銀305第一雌花著生位置最高,達到第10節(jié)。從播種至坐果期天數(shù)考察,萬福來、荃銀佳玲、荃銀305和中江紅麗等品種與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相同,均為53 d;而3845所需時間最長,達到56 d,較對照增加3 d。從播種至果實始收期,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需要81 d,所有參試品種均略長于荃銀佳玲的80 d,荃銀305則需要85 d,在參試品種中需要時間最長,較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遲5 d,其余品種在82 d。果實成熟天數(shù)是指授粉后至果實采收所需要的天數(shù),參試的7 個品種在25~32 d之間,果實成熟天數(shù)最短的是3845,為25 d,較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少3 d;而荃銀305所需時間最長,達到32 d,較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延遲4 d。
2.2 各參試品種商品性狀
由表2可知,從果重來看,所有參試品種的單瓜重均大于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其中荃銀305單瓜重最大,達到3.62 kg,較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的2.15 kg增加了1.47 kg;參試品種中果重最小的萬福來,單瓜重為2.29 kg,較對照品種增加了0.14 kg。參試的7個品種,除奔奔的皮色為墨綠外,其余 6個品種皮色與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一致,均為綠色。瓤色方面,3845的瓤色為黃色,其余6個品種為紅色,與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相同。果型指數(shù)反映西瓜的形狀,試驗所用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的果型指數(shù)為1.20,其形狀為橢圓,參試的7個品種中,萬福來、奔奔、荃銀佳玲、中江紅麗4個品種的果實形狀與對照品種相當,表現(xiàn)為橢圓形,其果型指數(shù)在1.2~1.3之間,而荃銀305、2693和3845等3個品種果型指數(shù)均小于1.2,表現(xiàn)為短橢圓形。西瓜皮厚是影響商品性狀的重要因素之一,參試的7個品種的皮厚差異較大,最薄的是荃銀佳玲,皮厚僅3.1 mm,較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薄2.9 mm;而皮最厚的品種是中江紅麗,達到11.2 mm,較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厚了5.2 mm。所有參試品種的籽粒色與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一樣,均為黑色。
2.3 各參試品種品質性狀
西瓜糖度、肉質松緊等品質性狀是評價西瓜品種優(yōu)劣的重要指標。由表3可知,從中心糖度來考察參試品種,糖度最高的品種是荃銀305,為13.1°,與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相當,略高0.1°;而奔奔和3845等2個品種的中心糖度為12.2°,較對照低0.8°。邊緣糖度方面,試驗的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最大,達到10.5°,較參試品種邊緣糖度最高的中江紅麗高了2.3°;參試品種荃銀佳玲的邊緣糖度最小,僅為7.1°,較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低3.4°。由于邊緣糖度高,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的邊心糖度差僅為2.5°,小于所有參試品種,在7個參試品種中,邊心糖度差最大的是荃銀305,達到了5.1°。肉質方面,荃銀佳玲、荃銀305和對照早春紅玉(CK)都表現(xiàn)為脆;萬福來、奔奔肉質則表現(xiàn)為緊;2693和3845表現(xiàn)為沙;而中江紅麗肉質為軟。所有參加本次試驗的西瓜品種,風味均表現(xiàn)好。
2.4 各參試品種產量
由表4可知,參試品種產量按從大到小順序排列結果為3845、荃銀305、2693、中江紅麗、早春紅玉(CK)、荃銀佳玲、萬福來和奔奔。產量最高的是3845,達到40 333.3 kg/hm2,較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增加33.2%,且差異達極顯著水平。產量最低的品種是奔奔,僅有26 111.1 kg/hm2,較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減產13.8%,差異達顯著水平。
2.5 各參試品種抗性
本次試驗中,所有參試品種均表現(xiàn)出對逆境有較好抗性,調查過程也未發(fā)現(xiàn)枯萎病病株。由此說明,這些品種從適應性角度業(yè)講,可以在南通地區(qū)推廣。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3845、荃銀305、2693和中江紅麗的產量較對照早春紅玉高,商品性狀、品質性狀也與對照品種早春紅玉(CK)相當,可以作為主推品種在南通地區(qū)推廣使用。小型西瓜品種3845為早熟品種,播種至始收天數(shù)81 d,單果重2.86 kg,果實橢圓形,產量達40 333.3 kg/hm2,中心糖度12.2°,果皮薄,果肉黃色,汁多口感好,抗病性、抗逆性好[7]。小型西瓜品種荃銀305為早熟品種,播種至始收天數(shù)85 d,果實橢圓型,產量達36 500.0 kg/hm2,中心糖度13.1°,瓜瓤紅色,口感好,抗病性、抗逆性好;缺點是果皮較厚,而且單瓜重量過大。小型西瓜品種2693為早熟品種,品質佳,播種至始收天數(shù)82 d,產量達33 222.2 kg/hm2,中心糖度12.5°,瓜瓤紅色;缺點是果皮較厚。小型西瓜品種中江紅麗為早熟品種,品質佳,播種至始收天數(shù)81 d,產量達30 944.4 kg/hm2,中心糖度12.4°,瓜瓤紅色;缺點是果皮較厚、肉質偏軟。
4 參考文獻
[1] 焦小波.春季小西瓜品種比較試驗[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0(2):278-279.
[2] 柳唐鏡,李勁松,任紅.海南省小型無籽西瓜新品種比較試驗研究[J].長江蔬菜,2010(8):45-48.
[3] 馬超,曾劍波,曾雄,等.北京地區(qū)小果型西瓜春季大棚栽培品種比較試驗[J].中國瓜菜,2014(4):47-49.
[4] 張玉霞,張玉煥,李敏.小型無籽西瓜品種比較試驗[J].基層農技推廣,2014(9):27-29.
[5] 何毅,洪日新,李文信,等.廣西中小果型西瓜新品種比較試驗[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1(11):65-67.
[6] 錢鋒.禮品小西瓜早春保護地栽培品種比較試驗[J].長江蔬菜,2014(24):30-32.
[7] 葛長軍,徐麗榮,閆良.西瓜品種比較試驗[J].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15(9):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