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華
某天,自檳城返吉隆坡。我坐在靠窗的冷氣巴士內(nèi),看到一輛轎車緊隨巴士車旁急駛,并不時響著喇叭。待過了幾條街后,巴士靠站停下,但見轎車內(nèi)一中年婦女急奔而出,并以最快的速度沖上巴士。只見她滿頭大汗,手拿一件外套,眼朝車內(nèi)急掃一圈,接著,猛力將外套朝一少女身上擲去,并咬著牙憤憤地喊出:“凍死你!”便轉(zhuǎn)身下車了。那位少女似乎一點兒也不領(lǐng)情,撇了撇嘴,低聲吐出:“多事!”
一位婦女向我傾訴,覺得丈夫愛車多過愛她,想離婚,又舍不得孩子,只好強忍著。事因她遇到車禍,丈夫不僅不安慰她,反對她怒氣沖沖地吼道:“告訴你多少次,要小心駕駛,你總是不聽!剛買的新車就被你撞壞了,下次就撞死你!”
想想看,不管是那位追了幾條街才把寒衣為女兒送到的母親,還是那位用惡狠狠的語氣罵妻子的丈夫,應(yīng)該都是愛孩子愛妻子的,可是他們所展現(xiàn)出來的愛人,一點也不溫柔,反具傷害性。或許他倆都是無意的,然而這種態(tài)度一旦成為慣性就極易轉(zhuǎn)為互相傷害,如此層層疊加,直到無可理喻,難以挽救。
然而,情感上的傷害畢竟波及的范圍有限,文化上的傷害卻是禍患無窮。
余秋雨就認為在文化上的互相傷害,要比在其他領(lǐng)域更讓人難過,原因有三:一是智能的浪費;二是邪惡的示范;三是文明的自貶。尤其當(dāng)有些文化史論者還把文化傷害提升成什么“論爭史”,把參戰(zhàn)諸君推崇到諸子百家的地位,互相傷害就具備了文化上的合法性和繼承性,令很多人以為那是強者的必由、人間的正道,于是受到鼓勵更加來勁,然挑戰(zhàn)的對象并不是什么顯赫的龐然大物,只不過是柔弱無力、有可能反抗也有可能不反抗的文人。
但是,文化的至高層次并非如此。
我們更相信生命間平等的無傷害,才是公正的基礎(chǔ)。當(dāng)表現(xiàn)愛時,何不溫柔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