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要是讓你把《西游記》拍成電視劇,你敢不敢接?”
“有錢就敢,為什么不敢!”
這是1981年11月,時任中央電視臺副臺長的洪民生,與52歲的楊潔之間的一次對話。
多年以后,楊潔在回憶錄《敢問路在何方》中,描述當時的心緒,連稱“心潮澎湃”“難以形容”。此前,楊潔當過文藝兵、播音員,又被分配到中央電視臺擔任戲曲導演,但夢想還是拍電視劇。
次年夏天,《西游記》在揚州開機。為了找到符合劇組要求的場景,她帶領團隊,走遍了全國除西藏、青海、寧夏、湖北、臺灣之外的26個省。作為導演、編劇,楊潔的酬勞是每集90元錢,主要角色當中,孫悟空和豬八戒每集80元,沙僧60元,其余人員更低,且是按集給錢,不是按月,這就“嚇跑”了一批當時的“明星”。作為一部神話劇作,“騰云駕霧”少不了。在沒有“威亞”的前提下,劇組用鋼絲制作吊繩,幾乎每個演員都有摔倒的經(jīng)歷;沒有白馬,就將黑馬刷上白漆,一到下雨天,“小白龍”就成了“小花龍”……
即便經(jīng)費緊張,她也從不在藝術上做任何讓步。為了實現(xiàn)自己想要的藝術表達效果,楊潔跟領導吵過,哭過。片頭曲《云宮迅音》在面世前,曾因“編曲不夠傳統(tǒng)”,險遭一票否決。是楊潔力主保留這首曲子,“我是《西游記》的導演,應該對全劇的藝術負責”。
整個劇組只有一臺舊攝像機,開拍前需要先對好焦點,如果演員有移動,就要重新調。就是靠著這臺攝像機,楊潔拍出了眼花繚亂的交錯感。1985年,“中日第二屆電視藝術交流會”上,日本NHK電視臺的導演問楊潔:“你們的《西游記》角度變化那么多,用了幾臺攝像機?”楊潔重復回答了三遍“一臺”,日本同行依然無法相信,搖頭驚嘆“這是不可能的”。
然而,盡管如此付出,楊潔仍被要求停拍,理由是十五集已經(jīng)花光了三百萬元預算。楊潔提出自己找錢,有些小觀眾知道后甚至寄來了自己的壓歲錢……后來有人問她:“這么難,就沒想過放棄嗎?”她說:“沒有,從來沒有。敢問路在何方?在腳下!一定要把它拍成,我要證實我自己?!?/p>
最終,鐵道部第十一工程局慷慨資助給他們三百萬,但這些錢并沒能支撐《西游記》拍完,楊潔只好忍痛放下《險渡通天河》等五集。直到2000年開拍《西游記》續(xù)集,才補上這五集。
從開機到最終完成,《西游記》劇組歷時6年,從南到北,足跡遍布中國及印度、泰國。1986年春節(jié),《西游記》在央視首播(只有11集,1988年春節(jié)才正式將全部25集連播)創(chuàng)下了89.4%的收視神話。楊潔也憑此榮登新時期全國電視劇十佳導演榜首。
2017年4月15日,楊潔因心臟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8歲。其導演的“86版”電視連續(xù)劇《西游記》也再度引發(fā)社會熱議。為什么86版《西游記》能承載幾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成為一部久播不衰的經(jīng)典?對此,楊潔在一次訪談中一針見血地說:“因為我們是在搞藝術,我們沒有為錢,沒有為名,沒有為利?!?她的這句赤誠箴言,至今讀來依然令人感佩。但即便如此,她也曾說《西游記》是她心中永遠的痛,由于時間倉促,很多地方留下了遺憾,以至于她有十年時間,一看到《西游記》就換臺。對于現(xiàn)今的影視劇,楊潔也和其他前輩一樣,有諸多不滿:太多的戲說、惡搞讓她為名著和歷史擔心;許多導演動輒幾千萬、上億的花錢,卻拍不出一部高水準的作品,這讓她心疼。但她也不得不承認:那個精雕細琢的時代遠去了。
熱議銳評:六年磨一劍,用“唐僧取經(jīng)的精神”打造一部電視劇,楊潔應該被記住的不只是她在創(chuàng)作時所作出的貢獻,更有她嚴肅認真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揆諸當下,在資本逐利的推動下,影視行業(yè)談藝術的人少了,談生意的人多了,創(chuàng)作心態(tài)日漸浮躁功利。小鮮肉當?shù)?、注水劇盛行,演戲全用替身、臺詞都靠配音、特效就憑摳圖,粗制濫造之無底線讓人咋舌。古語有云,“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蔽乃噭?chuàng)作是一次次藝術修煉,一次次匠心獨運。如果缺失了追求藝術的純粹,又怎能創(chuàng)作出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精品力作?(范榮,新華網(wǎng))
素材運用:遠離浮躁、不求功利;純粹與堅持;藝術追求;匠心堅守;六年磨一劍;“西游精神”;大浪淘沙;經(jīng)典永恒;精神長存……
(資料來源:澎湃新聞、《新京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