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黃先榮
從有吃、吃飽到吃好:遵義開發(fā)創(chuàng)新紅軍宴的史料支撐
■丨黃先榮
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2月28日到余慶,至1935年3月31日紅九軍團離開遵義南渡烏江,紅軍在遵義境內轉戰(zhàn)3個月零3天(紅軍游擊隊比這還長)。這樣長的時間,這樣多的戰(zhàn)士(計3萬余人),首先要保證有吃的,能吃飽;隨后還因為有兩占遵義停駐了19天,以及紅軍在各地的長短不一的停留(比如紅九軍團在湄潭、綏陽,紅三軍團在播州區(qū),紅一軍團在桐梓、松坎的停留等等),也同時就有了從有吃、到吃飽,再到吃好的歷史片斷。從這里出發(fā)來討論和創(chuàng)制1935遵義紅軍餐、紅軍宴,也就有了理論與實踐的可能。
這樣,我們通過尋找史證,進一步推論和挖掘紅軍餐飲、紅軍宴席,逐步形成有史有據(jù)和有創(chuàng)新的菜肴,那么,1935遵義紅軍宴、紅軍餐就能立得住,穩(wěn)得住。
長征被定位為人類文明史詩,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人在生存極限之下,仍堅持以理想信念戰(zhàn)勝困難,取得成功。
而生存,乃衣食住行之謂。其中,食又是挺要緊的,一日三餐果腹之道,從孩子哇哇下地起,人類就得直面它!
長征出發(fā)時,每人要求自帶10天口糧。經(jīng)過一年多的第五次反“圍剿”,蘇區(qū)已經(jīng)“彈盡糧絕”,經(jīng)濟上極度困難,但老百姓還是把最后一袋米送給即將遠行的紅軍。1934年7月5日,《紅色中華》發(fā)表了《動員24萬擔糧食是目前我們第一等的任務》的社論,兵馬欲動,糧草之組織工作成了第一要義。
此外,長征的準備工作,還發(fā)動蘇區(qū)群眾收集被毯2萬床,棉花8.6萬斤,草鞋20萬雙,米袋10萬條。以上統(tǒng)統(tǒng)運往兵工廠加工。而所有紅軍的各兵工廠和軍服廠都在加班突擊生產(chǎn)。
還有藥品,中央外貿(mào)總局兩個月內突擊采購了價值10萬元的中西藥品。中央財政部突擊籌款150萬元,還將過去保存的“秘密金庫”的儲備金全部取出,以備軍用(師永剛、劉瓊維編著《紅軍1934-1936》第62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年3月出版)。
這樣,蘇維埃共和國——馬背上的國家,才走上了漫漫征程。
如果以1934年10月12日紅軍總部離開梅坑、西江算起,或以三軍跨過于都河的10月16日算起,所帶口糧到10月25日突破第一道封鎖線也就差不多吃完了。
干糧吃完了,就需想辦法填肚子,8萬6千人要吃飯,于是,路上除了買糧之外,便靠打土豪了。
打土豪一舉幾得,既震懾了敵人,又發(fā)動了群眾,即使不是蘇區(qū)的長征沿線群眾也“懂得了紅軍這一篇大道理”。
“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面對如此嚴酷的現(xiàn)實,紅軍職能部門充分發(fā)揮了供給保障的主動性、靈活性和計劃性,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量敵為謀,采取了相應的籌措、分配和調劑給養(yǎng)方式,從而最低限度地保證了行軍作戰(zhàn)需要。
黎平會議決定定都遵義,因此,高層在遵義會議提出“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師”的戰(zhàn)略安排,99%的紅軍戰(zhàn)士是不清楚的,大家還是埋頭打造黔北新蘇區(qū)。到了比較富裕的遵義地域,“鍋里有碗里就有”,紅軍吃的問題不那么愁了。鍋里有柜里還有,因為糧秣充足,紅軍的總供給部和運輸總隊在遵義被撤銷,改為基層連隊和先頭部隊自行解決。
在遵義還成立了軍委先遣工作團,并在各級政治部地方工作部下設沒收征發(fā)科,在團政治處地方工作組下設沒收征發(fā)干事,統(tǒng)籌兼顧全軍戰(zhàn)爭經(jīng)費和生活物資的籌集分配。有物質基礎才能“征收”“分發(fā)”。
1935年2月20日,紅軍總政治部頒布《關于籌款征集資材及節(jié)省問題的訓令》,強調:“保障紅軍的供養(yǎng),克服紅軍的戰(zhàn)費困難,對于爭取戰(zhàn)爭的勝利,有極重要的意義?!币螅骸皞刹礻犜O營隊中,政治機關應派得力的地方工作人員(或組織先遣工作團)與他們共同行動,以便有較充分的時間,進行群眾工作、捉土豪、籌款、征集資材等。”還規(guī)定:“如時間允許,應由團政治處計劃,與團首長商量,派相當?shù)奈溲b,到駐地附近搜山、搜石洞、捉土豪、搜索土豪埋藏的物品?!?/p>
在遵義搜山搜洞財源滾滾,僅紅一軍團在桐梓的幾個山洞,比如仙女洞,就繳獲槍彈1300余發(fā),大煙9箱和大批糧食,還有金葉子(黃金打造的)、大洋、衣服、子彈和槍支。打開仙女洞后,金銀歸部隊,其它東西就分給貧苦老百姓了。在蟠龍洞收繳了數(shù)十戶豪紳的大量金銀、煙土、槍彈及1000余擔糧食。有步槍、子彈,還有兩門打火藥的土炮,最多的還是千余擔糧食、布匹、豬肉、食鹽,還有大煙、俄國毯子、絲棉被子、金銀等物品。
紅二師5團3營接著先后攻破小西湖天門洞、楚米風巖洞,紅5團1營3連在縣城打土豪23家;各郊區(qū)革命委員會及貧民委員會抄了馬空凡、譚星閣、劉以東等10余戶豪紳的家產(chǎn);紅十五師(少共國際師)在新站打開資本家鹽倉,抄收食鹽萬余斤。
不僅打土豪,還有人民群眾傾力支持,為紅軍籌糧、碾米、積谷,為紅軍打縫軍裝、修理槍械等等,不勝枚舉。
紅軍長征為了避免跟強敵發(fā)生正面對抗,所經(jīng)之地主要在路絕人稀、物力維艱、少數(shù)民族集中的窮鄉(xiāng)僻壤,歷史上剽悍一時的流動軍隊,一旦深入這樣的圮地和死地,往往只能接受非潰即亡的命運。但遵義不是,遵義古來就富足。
《遵義府志》農(nóng)桑篇說:“遵義山原環(huán)互,五種之利號近蜀,其耕斂大致相同”,時年是富庶四川的組成部分?!八锝砸说尽薄案呱揭税取岸i稻之種數(shù)十”“麥之類五”“豆之類十”,物產(chǎn)豐富,灌溉又利,先是“川南富地”,后為“黔北糧倉”。國立浙江大學張其昀教授主編的《遵義新志》亦說:“遵義為黔省首邑,亦西南富庶之區(qū),即因農(nóng)產(chǎn)豐富,家給人足,且有余?!?,“因接近巴蜀,漢人移植較早,農(nóng)業(yè)開發(fā)已有兩千年之歷史,土地利用亦至精密,遵義之富,自以農(nóng)產(chǎn)為最著?!边@些史料證明,紅軍在遵義期間,是最具吃飽條件的地域。
湄潭素稱“黔北小江南”,紅九軍團在湄期間,發(fā)動群眾打擊了47戶土豪,分掉了近5萬斤糧食、4萬多斤食鹽和500余頭肥豬。當?shù)夭每p和巧婦則加班加點,幫助紅軍趕制了8000多套棉衣夾褲過寒冬(《黨史博覽》2017年第2期第19頁)。
在遵義,沒收征發(fā)委員會給每個指戰(zhàn)員發(fā)了些銀兩零花錢,當時在遵義,一塊“大洋”可以買到五六斤豬肉,或三四斤鹽巴(鹽比肉貴),或兩三丈布匹,或一斗多米。市內有餐食酒店,有的就用這個錢去品鑒欣賞,一些老紅軍戰(zhàn)士幾十年后還念念不忘,楊成武就回憶到一進遵義時吃了“胖糕”(即“碗耳糕”)和“雞蛋糕”,他動情地寫道:“鮮紅的桔子,松軟的蛋糕,裝潢華麗的香煙和裝潢古樸的茅臺,真是琳瑯滿目,頗有耳目一新之感?!?/p>
遵義城是長征隊伍經(jīng)過和占領的最大城市,整天在大山里鉆進鉆出的紅軍,終于看到了“比瑞金還大的”地方,這里不僅有像桐梓36幢小洋樓那樣的縣城,還有赤水這樣有電燈有兵工廠的地方,更有云貴高原上富有詩情畫意的長征生活。
陳云同志《隨軍西行見聞錄》寫道:
遵義城全城有三種店鋪門庭若市:一是洋貨鋪,套鞋、面巾全被售賣一空;二是書店,遵義城有三家書店,間有上海、南京之雜志出售,三家書店中的新舊書籍、鉛筆、抄簿也被售賣一空;三為酒肆,全城面館、酒樓,都比以前贏利三倍。而遵義城中的酒肆均為川菜口味,有回鍋肉、辣子雞及各種泡菜等,價格便宜,非常受江西、湖南籍貫的紅軍將士喜歡。
有面館、酒肆、川菜館、酒樓,還有回鍋肉、辣子雞、各種泡菜,這就讓紅軍從有吃到吃飽,又到有條件選擇吃好的自由了。
普通的警衛(wèi)戰(zhàn)士叫楊家華,當他在遵義會議室樓下值班時,聽到周恩來發(fā)言時大聲說“實踐證明,毛澤東同志是正確的”時,激動得以自己的方式慶賀了一番:花光所有的錢,一口氣吃下30個茶葉蛋(賈永等策劃《我的長征——尋訪健在老紅軍》第269頁,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茶葉蛋,應該是較高檔的零食,一個普通戰(zhàn)士竟然有錢買得到30個,可見那時紅軍戰(zhàn)士們在遵義的獲得感。
哈里森?索爾茲伯里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記載:
他們離開遵義時,體質比長征時好了。大多數(shù)人已休息了十天。他們吃得也不錯。軍隊到達遵義時,每個戰(zhàn)士都發(fā)了一、兩塊銀元。遵義有一家川菜館子,花一元錢就可以美餐一頓。不到一、兩天的工夫,紅軍就把遵義好吃的東西吃得差不多了。許多人品嘗了毛澤東喜歡吃的名菜——四星伴月——這是用羊肉、魚、雞、蔬菜、特別是芋頭(叫做天麻)(原文如此——譯注)層層擺好,放入米粉之中,蒸一個晚上。據(jù)說這種肉湯可以醫(yī)治頭暈頭痛。有些人還買了一種珍貴的草藥天麻,當?shù)貍髡f天麻能治體虛。
在遵義,戰(zhàn)士們有了新草鞋。有的人還有皮底鞋,厚實的衣服,竹編防雨斗笠和新的草編雨帽。他們的米袋裝滿了糧食,醫(yī)療隊從藥鋪里補足了碘酊和氯仿,也補足了草藥。甚至還有新的手電筒、電池,此外還儲存不少煤油、糖和鹽。
這一大段記載,并非虛妄之詞,索爾茲伯里1984年來遵義時,筆者親自陪同了他。時年老紅軍老領導健在的還多,他寫下的這些東西,是實地采訪的結果。
有趣的“餐宴事件”還有遵義大捷之后、天主教堂開完會,紅軍干部聚餐慶賀,“搓”了一頓,與會楊成武記憶:
會后,什么也不講究,就地進行了所謂規(guī)模盛大的會餐,即用鐵盆子盛著菜,倒上大碗的酒,幾個人在地上圍成一圈又一圈,吃了起來。當時,陳賡、劉亞樓、陳光、耿飚、黃開湘等同志和我在地上圍了個圈子,也不知誰伸出筷子點了點盆里的菜,說了聲:“吃呀!吃呀!”
遵義地方紳士諶明道(太平洋藥店老板)先生為人公道,支持紅軍藥物,紅軍離開遵義時,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保衛(wèi)局長鄧發(fā),衛(wèi)生部長賀誠,專門請他和遵義名流劉伯莊、劉芷莊、張金堂、田慶云等去桃源洞吃飯,席上李代主任贊揚了諶明道支持紅軍的果敢行為。并委托他在紅軍北上后,照顧不能撤走的傷病員,辦個醫(yī)院把他們收集起來治療。諶當時向李代主任和各首長表示:不負委托,盡量照顧傷病員。
這一段時間,紅軍有了較好的“吃”條件,蕭勁光回憶說:長征中,我們品嘗了舉世聞名的貴州茅臺酒,能吃到這些名牌產(chǎn)品,他調侃說,“還得感謝蔣委員長!”
紅軍干部團隨軍委縱隊的何滌宙形容他在遵義過著小資產(chǎn)階級的生活。他在日記里這樣描繪:“期間坐在洋房子里,燒著白炭,靠在搖椅上,看從土豪家拿來的畫報,我是布爾喬亞了?!薄耙雇韴F部送來一件皮袍做大衣,都是打土豪得來的?!?/p>
何滌宙是以《遵義日記》來記錄這一段美好生活的。
遵義確實不壞,大街上的鋪子一間挨一間,只是比較大的鋪子,家家門口掛了“潰兵搶劫暫停營業(yè)”的牌子,從被刨壞的門板里,還看見柜臺里凌亂狼藉的模樣,似乎要我們替它向王家烈算賬的神氣。
進街上館子。早起無事,學生們正在拭槍洗衣服,就約同蕭、蘇、馮三同志去逛街,買了一些應用的東西以后,大家不約而同地找東西吃,問了老百姓,知道有川黔飯店,規(guī)模最大。到川黔飯店,因為過早未開張,同掌柜商量,掌柜很客氣,讓我們上樓到雅座,代我們點了他們的拿手菜辣子雞丁、醋熘魚、血花湯等六七個菜,一邊同我們談著王家烈的苛捐雜稅,弄得商人沒法做買賣,我們也告訴他紅軍的主張。不一時菜來了,一盆辣子雞丁,堆得滿出來,味道確不壞,大家都很滿意。吃完算賬,三元多,我們唯一的“土豪”S.T.同志沒有來,在座幾個人誰也當不了這闊“主席”,于是大家湊錢,伙計看了很詫異。
何滌宙的這些日記,寥寥數(shù)筆把他在遵義的布爾喬亞生活寫得很生動,讓人簡直忘記了紅軍還在長征途中。
讀了以上回憶和史載,我們不得不承認:紅軍長征在遵義的這一段,是一年多苦澀艱辛日子中的黃金歲月,值得紅軍甜蜜的記憶。
鑒于人所共知的歷史局限,當年寫下這些美好回憶的紅軍當事人,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不多的。改革開放以前,長征回憶多是艱苦奮斗、艱難困苦的描述,要記憶美好、閑適,就發(fā)表不出來,正如何滌宙的《遵義日記》都是在改革開放多年后,才得以刊載的一樣。這樣看來,能夠收集到遵義吃好的以上幾則,已是非常珍貴的史料了。
這些戰(zhàn)事繁忙中的遵義菜譜、紅軍餐宴的細節(jié),沒有可能被記錄下來傳承至今,但是,因為有史實,加之遵義美味處在川黔交界中的實際存在,便有可能在今天經(jīng)過遵義食材和烹飪原狀的追述,由“四季如春”食府整理和確認下來,成為一道紅色旅游中的“1935紅軍餐”“紅軍菜”和“紅軍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