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王云松
31歲的突尼斯人阿迪勒平時在首都突尼斯市政廳前的廣場上擺攤賣水果。今年5月,警察以未繳納攤位費為由對其進行驅趕,將他攤車上的杏、香蕉和草莓等水果全部打翻在地,阿迪勒一時氣不過,將汽油淋在自己身上,點火自焚抗議。據稱當時他的腦海中除了母親,還出現了那位在突尼斯城街頭自焚而引發(fā)“阿拉伯之春”的小販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胸前和頸間滿布傷疤的阿迪勒說:“我想自焚,因為我的心中充滿怒火,我想就這樣死去?!?/p>
7年前的一場自焚成為“阿拉伯之春”的導火索,造成突尼斯乃至整個中東、北非地區(qū)持續(xù)動蕩,而現在這種自殺方式竟在突尼斯被不少人效仿。據《紐約時報》9日報道,研究數據顯示,突尼斯的自焚案件數量在過去5年間增加至原來的三倍。位于首都突尼斯市城郊、主要收治燒傷病人的本·奧魯斯醫(yī)院,2016年的自焚病患達到104名,創(chuàng)下歷史紀錄。該院燒傷科醫(yī)生麥撒迪尼說,2011年以來,該院平均每年有超過80起自焚病例。在人口僅有1100多萬的突尼斯,“自焚”已經成為第二常見的自殺手段,“現在的問題在于(自焚數量)并沒有減少”,麥撒迪尼說。
據報道,“阿拉伯之春”前民眾自殺的主要原因是精神健康問題,而現在的自焚則主要出于經濟困難或想挑戰(zhàn)當局。突尼斯號稱“阿拉伯之春”的搖籃,但革命后的社會狀況讓人唏噓不已:經濟困頓、社會不公仍沒有任何改變,民眾心中感到無助與不安,他們想通過“自焚”這樣的方式反抗壓迫,表達抗議。
法醫(yī)病理學家邁赫迪博士認為,自焚更多的代表了一種人們對后革命時代社會的不同態(tài)度。報道稱,突尼斯的自由民主治理程度已高于該地區(qū)其他國家,但仍無法給人民帶來希望。成千上萬的年輕人放棄自己的祖國,遠赴海外工作,或干脆加入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本·奧魯斯醫(yī)院的心理專家那迪阿說:“大多數(自焚后)幸存者告訴我們,他們再也無法忍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