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吉
最近我發(fā)現(xiàn),每次女兒跟著姥姥出去買個菜,回來都能捧袋零食,我問怎么又買了,我媽說孩子特別想吃,“沒事兒,吃就吃吧。這么大孩子都這樣,以后長大就好了?!?/p>
然后因為零食的關(guān)系,到正式飯點兒該上餐桌時,孩子就不餓了。我希望孩子能體驗到“自然后果”:“寶貝,你可以選擇不吃,但是下一頓咱們要等到晚上,除了水果,中間沒有加餐,明白嗎?”
孩子每次都點點頭,可轉(zhuǎn)眼餓了,最不能堅持的是我媽。她會忍不住遞上食物,甚至去喂孩子,我再提出反對,這句話又在等著我了:“哎呀行了,這不孩子小嘛,她身體挺不了的,等長大自然就好了?!?/p>
“等長大就好了”真是句育兒界的毒雞湯啊,可以無時無刻寬慰我們:
孩子亂丟玩具——長大就好了。
孩子愛打人——長大就好了。
孩子挑食——長大就好了。
“長大”是有多么神奇啊,一下子就基因突變了似的?如果真有這樣的神奇魔法,誰不想擁有呀??上?,長大以后的世界,并不是這般理想。長大后真的就會好嗎?
有句老話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的規(guī)矩習慣,也無法一蹴而就。
對有些長輩來說,一兩頓吃得飽很重要,孩子是在長身體,可是孩子得到的信念卻是:我可以不按規(guī)矩吃飯,因為我想吃到的時候,總能吃到。
我的一個朋友,對小時候追著孩子喂飯追悔莫及,因為在家習慣這種“特殊服務”后,孩子到了幼兒園,完全傻眼了,每天回來都哭鬧。
過了好長時間,朋友才搞明白發(fā)生了什么事:家長不在身邊,幼兒園孩子多、老師關(guān)照不過來,他自己又不會自己吃,動不動就餓了肚子,還因為慢、用餐具老掉食物,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排擠,性格都變內(nèi)向了……
“長大就好了”,其實是一種特別短視的觀念,孩子終究可能學習到新的規(guī)則,但習慣的養(yǎng)成何其艱難,越大越難糾正,甚至可能已經(jīng)變成一種本能。
很不好意思地說,我到現(xiàn)在吃飯還是會挺慢的,一般在家里會最后一個下桌,也會習慣性地剩點飯。我當然知道該快點、別浪費糧食,可是很難啊,要刻意提醒自己才行。因為,我就是被追著喂飯長大的小孩本人……
真正面向未來的思維,不是長大就好
習慣養(yǎng)成容易、改掉卻難,原本的軌跡,是“建立——鞏固”,但如果有了不好的習慣在先,就會更曲折,變成需要“克服舊習慣——建立新習慣——鞏固、退步、反復、再鞏固……”
這就好像在一張白紙上作畫,可以有很多發(fā)揮的空間,可如果成型了、再去描畫創(chuàng)作,就有很多限制。
曾經(jīng)有位同事,和他一起做項目時,大家很容易受到鼓舞,因為每當卡住時,有的人就會抱怨資源不足、預算不夠,可他總是很樂觀,會看到我們目前擁有什么、做到哪步了,為了往下走,可以有什么樣的解決方案。
后來無意間了解到,他的父母從小就很注意培養(yǎng)他獨立思考、尋找解決方案的意識,從不輕易代勞,“我小時候拼不上積木、畫不好畫,父母都會鼓勵我再試試看啊,所以慢慢我第一反應都是這樣,往前看嘛!不試怎么知道有沒有路呢!”
所有在孩子小時候看起來的費力與堅持,其實是在為孩子的以后省時間,是為了最終有天當我們放手讓孩子自由飛翔時,他能有更多的自律和生存能力。
不要將為人父母的責任拱手相讓
前不久聽一個朋友吐槽,說她本來是好意,把兒子的一個補習班同學領回家,想著兩個孩子可以搭伴學習。
可她漸漸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脾氣很大,稍不合心意,比如到時間了要收玩具寫作業(yè),孩子就會大吼大叫,甚至要奪門跑掉。
她和這個孩子的父母溝通,發(fā)現(xiàn)夫婦倆都是做生意的,平時是爺爺奶奶帶,都沒有真正盡責任陪伴,“謝謝你哈,我們也想管,沒時間啊,反正大了能好點,我發(fā)現(xiàn)他很聽你的呀,在你那寫作業(yè)都快了。拜托你幫個忙了,我們是真沒辦法?!?/p>
“等以后就好了”這句話,往往出自對當下遇到的挑戰(zhàn)無計可施時,被迫寄希望于未來、學校、他人,言外之意:老師會教嘛、社會會教嘛、其他人會教嘛!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外界的影響,是極其有限的,如果自己放棄了教孩子,誰又有義務幫你教呢?你在教育上想要“撞運氣”,就別怪孩子將來出了各種問題“撞不到運氣”。
有句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雖然沒有那么絕對,但早年經(jīng)歷,確實會對孩子的一生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別再用“長大就好了”自我欺騙了,如果錯過了某項能力發(fā)展的關(guān)鍵期,想要再獲得這項能力,想付出的努力相當艱難,甚至終身都未必能夠習得,這些能力發(fā)展的關(guān)鍵期,大多分布在0~6歲。
就算其他人很難改變自己,剛立的規(guī)矩轉(zhuǎn)眼就毀了很泄氣,我還是覺得,在關(guān)鍵的問題上,不能妥協(xié)放棄,必須去承擔起自己的這部分責任。家庭是個系統(tǒng),有一方改了,其他人會被潛移默化、或多或少的影響,堅持做股“清流”太難又孤獨,但回過頭來看,會覺得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