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悅
【摘要】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回族的文化構成既有中亞西亞的伊斯蘭教的成分,也受中國本土文化的影響。“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方式,讓回族成為了我國一個特殊的少數民族。西北回族音樂中既有來自伊斯蘭教的宗教音樂,又有自己的民間音樂“花兒”,它們共同構成了西北回族豐富多彩的音樂景象。本文通過對西北回族音樂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不僅針對西北回族音樂并且涉及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和保護措施。
【關鍵詞】回族音樂;“花兒”;伊斯蘭教;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一、西北回族歷史文化綜論
公元7世紀中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中國與西域的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來自波斯和阿拉伯等國的一些商人帶著他們的身家和信仰漸漸定居在中國。在13世紀,隨著蒙古向西征伐,位于東亞的穆斯林涌入中國,后來回族又吸收了來自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的居民,慢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刈迨侵袊姸嗌贁得褡逯蟹植甲顝V的一個民族。其中一大部分居住在我國的西北地區(qū)?!靶〖?,大分散”的居住方式,使回族的音樂文化不僅吸收了伊斯蘭教音樂的特點,同時也與我國本土的音樂相交融,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有些研究學者由于對回族文化及音樂不了解,提出“回族沒有自身音樂”的言論,這其實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刈迦嗣駬碛凶约旱囊魳肺幕⒃诿褡逡魳泛妥诮桃魳奉I域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體系。宗教音樂方面,回族音樂基本繼承了阿拉伯國家宗教音樂的特點。在民族音樂方面,有男女對唱的花兒(山歌),有節(jié)慶婚宴時的宴席曲,勞動時加油鼓勁的勞動號子,還有小調、敘事曲、兒歌等音樂形式。本文從西北回族民歌花兒和回族宗教音樂入手對西北回族音樂的藝術特點進行闡述。
二、西北回族民間音樂花兒的特點
花兒的起源,一般被認為是在公元四世紀。花兒的傳播以河州為首。 即現在的甘肅臨夏州和甘青交界地區(qū)。在西北回族地區(qū),花兒的演唱方式大多是男女對唱的形式,是男女表達相思和愛意的方式和載體。因此禁止在家中或者阿訇面前演唱。對唱中,男子將女子稱為“花兒”,女子將男子稱為“少年”,所以花兒又名少年,山歌等。
西北回族花兒的歌詞形式較為多樣,詞式的變化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常見的有3-5段,每段兩句,每句字數在7-10字不等。歌詞中時常出現“魚咬尾”的形式,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寫作手法使音樂產生綿延不絕的感覺,同時也更加突出了歌曲的主題。在旋律的寫作手法中,大量運用級進的方式?!八穆曇袅小笔俏鞅被▋旱奶厣粽{,在很多歌曲中是由商音和徵音構成骨干音,其他音則為經過音,這種旋律的創(chuàng)作手法,使音樂既具戲劇性,同時又更好地達到了抒情的效果。旋律中偶爾會出現上下行四度跳進和具有蒙古風格的八度大跳,使西北回族花兒的音樂又多了幾分緊張和粗獷的色彩。
在曲式上西北回族花兒的調式大多為羽調式、徵調式和商調式。其特色的音調是“徵核心雙四度框架”?!搬绾诵碾p四度框架”指的是以商、徵、宮三個音為核心,而這三個音排列起來,正好構成兩個四度,故名。雙四度框架以商(re)向下擴展四度出現羽(la),便得到了上文提到的“四聲音列”。然而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僅僅四個音是遠遠不夠的,于是“四聲音列”從羽(la)向下繼續(xù)擴展四度得到角(mi),這得到了民族調式中最基本的五聲音階。從五聲音階的角(mi)繼續(xù)向下發(fā)展得到變宮(si)和變徵(﹟fa)。則組成音階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早在先秦的文獻中就有記載,這種音階稱為“雅樂音階”。其中,商、徵、宮三個音為骨干音,羽、角為經過,而變徵和變宮則是色彩音,在西北花兒中稱為“花音”,適合表達歡樂喜慶的氣氛。那么“徵核心四度框架”向上擴展是什么樣子的呢?從宮(do)向上擴展四度得到清角(fa)和變宮(bsi),在西北花兒音樂中稱為“哭音”、“苦音”,適合表現悲傷蒼涼的氣氛。
在花兒的演唱中,起音一般是主音,半終止有時是下屬音,有時是時值較短的主音。終止處則為主音或時值較長的主音。由于花兒是男女對唱的演唱方式,為了能讓對方能注意到自己,有時在開頭會有一個長的呼換性音調,以此引起對方的注意。
西北“花兒”格律嚴謹,曲調悠長,可即興發(fā)揮,其旋律優(yōu)美,結構靈巧、節(jié)奏明快,曲令、韻腳和諧。?在花兒的歷史演變中,西北回族花兒既融合了我國多民族音樂的文化,同時也保留了自身獨具特色的音樂元素,從而生生不息,經久不衰。
三、西北回族的宗教音樂
回族的宗教音樂是探討回族音樂發(fā)展的源頭之一?;刈迨侨裥叛鲆了固m教的民族,并且隨著他們在儀式中的吟唱和經堂語調進一步發(fā)展,伊斯蘭教的宗教音樂已貫穿于他們的生活當中。西北回族的宗教音樂,包括進行儀式時使用的音樂和為了在民間更好的傳播教義時使用的音樂。儀式音樂包括“禮拜歌調”、“雙節(jié)歌調”和“招禱歌調”。民間音樂是在西北民歌的基礎上,結合伊斯蘭教的教義創(chuàng)作的講堂勸化歌。旨在弘揚教義,讓更多的人體會真主的訓導,并且時刻銘記自己的信仰。
(一)經堂語調
回族的宗教音樂根據歌唱的方式可以分為經堂語調和吟唱。西北回族的經堂語調是在繼承了阿拉伯國家伊斯蘭教經堂語調的基礎上,融入了西北地區(qū)的民族音樂和人們的語言習慣發(fā)展而成的。在回族的宗教儀式中,念讀經文時是不許有音樂的,因為這被認為是對真主的不尊重。《古蘭經》是回族唯一并且是至高無上的經典。在誦讀古蘭經時應做到抑揚頓挫,情緒恰到好處。并且《古蘭經》每次章節(jié)的結束都是語氣需要停頓,情感抒發(fā)結束的地方。在伊斯蘭教中,并不提倡翻譯《古蘭經》,因為他們認為應該直接聆聽真主的教誨。在誦讀《古蘭經》時應該用好聽,盡量準確的語調誦讀,并且能夠背誦《古蘭經》的信徒將被人們認為他具有堅定的信仰,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推崇。
(二)儀式中的吟唱
伊斯蘭教雖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但是伊斯蘭教的宗教音樂并沒有基督教和佛教音樂那么廣為人知,也就使有些人認為回族沒有自己的音樂。事實上,伊斯蘭教在各種場合使用的誦經語調和歌調都屬于音樂的范疇。因為在回族宗教音樂中禁止“唱”,所以回族把這種具有濃厚的宗教音樂往往稱作音調子,忌說唱曲子、唱經等?;刈宓淖诮桃魳方故褂脴菲鳌3~來源于《古蘭經》,進行進一步加工后形成歌詞,后填入曲調,通常用阿拉伯語演唱。演唱時應聲音嘹亮,以表達對唯一真主至高無上的頌贊。多為羽調式,調式調性明顯。與西方的教堂音樂相比,回族宗教音樂多以級進為主,要更加平緩一點,旋律流暢,曲調自然,郎朗上口,便于記憶。曲式結構大多為A-B-A的形式。音樂對穆斯林的行善思想具有指引的意義,純人聲的演唱更是表達了對真主安拉無上的贊美和崇敬之情。
穆斯林的宗教音樂運用于很多場合。做五時禮拜時的阿贊(分別是清晨時的晨禮,上午時的響禮,下午時的甫禮,黃昏時的昏禮以及晚上的宵禮),為使病人早日康復而誦念的討白,為埋體(逝去的人)入墳時的儀式者那則,開齋節(jié)、結社、古爾邦節(jié)及齋月中的索里瓦帖,還有阿訇在嬰兒誕生命名,男孩十二歲行“割禮”,男女婚假,老人去世和過忌日時應邀到主人家去吟誦《古蘭經》等等,都充分體現了回族宗教音樂的運用,并且根據不同的場合選取不同的道勒(曲調)。經歌形式多樣,有獨誦、分誦、領誦、合誦、領贊、合贊。
四、傳承與保護
少數民族的音樂是承載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也記錄了民族音樂的發(fā)展歷程。西北回族音樂不僅體現了西北民族音樂的發(fā)展,同時也是西北民族音樂和伊斯蘭教音樂融合的產物。那么對少數民族音樂的保護也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現代化和信息技術日益壯大的今天,民族音樂的容身之所卻越來越狹小。我們的審美越來越趨于現代化,流行音樂、電子音樂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推崇,而我們身邊也充斥著消費文化和快餐文化,對民族音樂的保護便顯得更加迫在眉睫。
(一)新媒體的運用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新媒體占據了我們大部分的生活,同時我們也享受著科技進步給我們提供的便利。新媒體具有傳播快、輻射廣、更生動的特點,我們可以將這些優(yōu)勢運用在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播上。適當的在電視、網絡、廣播上播放少數民族音樂,使更多的人了解我們民族的音樂和文化,那么民族的音樂就不會因為人們的不了解和遺忘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
筆者認為國家的非物質遺產保護部門可以有專人對少數民族的音樂進行曲譜和音頻的記錄。例如漢代的漢樂府等,他們的努力給后世留下了一批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讓后世在考證中國的歷史文化時有所依據。20世紀出現的攝影技術,到如今發(fā)展得越來越完善,那么我們在對民族音樂進行曲譜記錄的同時,也可以對當地的音樂和風俗進行影像的記錄,讓后世在研究各民族音樂的同時也可以對我們現在的地理、人文以及自然景觀有所了解。
電視媒體可以對少數民族音樂進行適當的展播。2013年在大力弘揚“中國夢,我的夢”主題時,各電視臺對“中國夢”主題音樂作品進行展播,收到的效果非常好,這種觀念意識深入人心,音樂作品也受到了人們的了解和喜愛。民族音樂也需要一定的媒體傳播,也許不能讓所有人都喜歡民族音樂,但是可以讓人們了解我們的文化生活中,除了流行音樂,純音樂還有如此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21世紀是信息時代,網絡與我們的生活形影不離。在網上可以找到我們需要的極大部分資料。可是像民族音樂的音頻這一類,卻很少有人上傳或管理,這無疑給民族音樂的研究工作者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我們有專門的追劇網站,有專門的曲譜網,新聞網,我們也可以有專門的民族音樂播放和傳播平臺,讓更多對少數民族音樂有興趣的人可以進行了解。
民族音樂的傳承離不開新鮮血液的注入,我們可以將西北回族民族音樂與現代音樂進行結合創(chuàng)作出人們更加喜聞樂見,更加符合現代人們審美習慣的音樂。這些作品也可以與各種樂器結合,用不同的樂器進行伴奏或者在各種樂器上演奏,讓我們的民族音樂換發(fā)出新的活力和色彩。
(二)音樂教育的完善
西北回族音樂的傳承主力還是當地的人民。在回族的音樂教育中應當注重下一代對于本民族音樂的了解,盡量培養(yǎng)他們對于民族音樂的興趣,以本民族音樂為基點了解其他民族的音樂或者外國音樂等,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這樣對于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以及下一代將本民族音樂帶到世界的其他地方都是有利的。
另外,政府應促進民間音樂的體系化、系統(tǒng)化進程,這也有利于對下一代的音樂教育更全面地進行。可以組織舉辦像“花兒會”這種民間音樂的交流活動,并對民間藝術的傳承人進行保護等。
回族是我國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少數民族。西北回族音樂不僅具有西北民族音樂的特點又有伊斯蘭宗教音樂的特點,使其音樂具有更豐富的內涵。然而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和保護在現代社會中又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希望本文可以促進讀者對于西北回族音樂的了解,并且對少數民族的音樂產生興趣,讓我們的民族文化因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而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張亞雄.花兒集[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6
[2]杜亞偉,靳宗偉.寧夏回族民歌特色音調的解析和研究[J].中國音樂,2014.
[3]陳冰.新疆昌吉回族“花兒”的傳承與保護研究[D].石河子大學碩士論文,2009.
[4]張學強.西北回族教育史[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