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婧
(山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0)
摘要:自改革開放,隨著市場化的不斷推進和深化,中國的階層分化現(xiàn)象日益凸顯,這種分化總體上說是符合社會發(fā)展多元化的方向和要求的。然而,由于轉型期間各個階層所掌握社會資本的差異與不平衡,大大消解了社會階層間公平合理的流動于是,越來越多的學界精英開始紛紛將矛頭指向了中國社會分層問題。何種程度的階層流動是合理的? 如何才能促進社會階層公平合理地流動,綻放“中國夢”的幸福追求? 社會分層對于當下教育的影響。
關鍵詞:社會分層 教育 公平
教育公平是人類古老的向往,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就體現(xiàn)了一種最古樸的教育公平理念。教育公平不僅是一種美好的教育理想,也應該是現(xiàn)代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要素,是社會公平的起點和基礎,是社會公平價值觀念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xiàn)。
一、教育公平的本質內涵
教育公平的內涵至少應該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是價值層面的含義,是指尊重和保護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發(fā)展自由, 即教育權利平等、教育機會均等,核心是尊重和保護每個社會成員對公共教育資源的平等享有權和對更高級教育利益的平等競爭機會權。第二是制度層面的含義,是指政府通過相應的制度、政策及其執(zhí)行保障來體現(xiàn)和維護教育公平的價值和原則,以制度、政策及其執(zhí)行行為保證社會成員的教育權利和教育機會的平等。政府在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努力過程中,核心職責是要公平配置教育資源。
二、教育不公平形成的原因
1、社會階層固化使得跨階層的流動越來越困難
馬太效應使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社會里上下階層的流動愈來愈緩慢甚至艱難,處于底層民眾難于向上層流動,而相對具有優(yōu)勢的階層子弟則能十分輕易地停留在父輩們所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里?!袄凼拦洹保棒⒗t世家”以新面目再度出現(xiàn),套用當下十分流行的一句網絡語言來概括,就是“拼爹”。越來越多的社會選拔不再看重被試者的“自致”能力和教育背景,重要的是來自“先賦”的實力,即:家庭背景和人脈關系。
2、高等教育大眾化導致大學生面臨就業(yè)困境,讀書無用論重新抬頭
“蟻族”一詞的首創(chuàng)者廉思,以及他的研究團隊經過調查表明,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里有很大一部分低收入的大學畢業(yè)生群體。他們的幾乎都上過大學,受過高等教育,但大多數(shù)都畢業(yè)于普通高校,大部分來自農村和小城鎮(zhèn),家境貧寒。從事著簡單的技術類和服務類工作,只憑著個人微薄的力量,他們根本無法與城市里具有顯赫家世的同齡人競爭,向上流社會流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將來也很難擺脫與父輩相同的階層地位。加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現(xiàn)實情景,“大學生”這個響亮的“頭銜”漸漸失去了往日的光輝,成千上萬名大學生畢業(yè)就意味著“失業(yè)”,普通的城市子女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毫無背景可言的寒門學子?
3、教育資源,尤其是基礎教育資源不公,教師流失現(xiàn)象嚴重
農村學生雖然大多數(shù)都具有刻苦學習的精神,可是仍然有一些東西是無法光憑努力就可以得來的。由于城鄉(xiāng)差距過大,農村的基礎條件設施落后,不少教師選擇去往更好的地區(qū)發(fā)展。沒有良好的教育硬件,也就沒有教學水平一流的老師作為引路人,這樣“雙無”的寒門學子究竟能拿什么在今后的社會競爭中立足?
三、解決問題的措施
1、完善自主招生規(guī)則,在招生指標中規(guī)定農村學子的入學比例
近年來,關于“寒門難出貴子”的討論甚囂塵上,國內許多重點高校為此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可是那些看似為寒門學子“量身打造”的成長計劃實際運行起來卻似乎違背了初衷。自主招生要兼顧公平,更要適當向農村孩子傾斜。各大高校應該有一個明顯的分區(qū),以周邊的農村為自己的責任區(qū)域,高校里相關人員應該深入農村,調查探訪,挖掘出真正品學兼優(yōu)的寒門學子,減免學費,保證其能順利入學。各大高校在招生錄取的時候能從招生指標中單獨留出一部分給予農村子弟、貧困學子,即使他們的成績并不如其他城市里的孩子理想,也要保證其能被順利錄取。
2、高校要積極做好貧困生入學后的保障工作,為農村學子安排就業(yè)
當下許多高校為寒門學子設立了助學金貸款,這個政策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可是沒有考慮到如今越來越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以及越來越嚴重的階層固化。許多大學生依靠助學貸款完成了學業(yè)后卻并不能找到一份得以維持生計的工作,時間一長,便會經受來自心理和物質的雙重壓力。若各大高校能為優(yōu)秀的農村畢業(yè)生安排工作,尤其可以安排他們回到家鄉(xiāng)參與建設,一來沒有了“畢業(yè)就失業(yè)”的困擾,可以鼓勵寒門學子們對大學重新燃起希望;二來讓“寒門出貴子”,讓貴子改變寒門,也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
3、大學生提早做好職業(yè)規(guī)劃,適當調整擇業(yè)目標
現(xiàn)在許多高校會在畢業(yè)班中開設一門被稱為“職業(yè)規(guī)劃”的課程,但其實這門課程早在大一入學時就應該開設了。只有提早制定規(guī)劃,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慢慢體會到自己的興趣、自身優(yōu)勢和綜合素質等,才能更加全面清晰地認識自身,設計出符合實際又具有可行性的職業(yè)規(guī)劃。農村學子更應該把握住自己吃苦耐勞、勤勞勇敢的優(yōu)異品質,在制定職業(yè)規(guī)劃的時候,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妄自菲薄,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拋棄傳統(tǒng)陳舊的擇業(yè)觀,深入基層,打造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參考文獻
[1] 陳舊.未富先懶—上行受阻的社會和正在板結的階層[J].新周刊,200924(21):28-31.
[2]姚邁新.社會階層固化: 制度化解釋與突破[J].嶺南學刊,2014.
[3]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流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2 頁.
[4]劉精明.教育與社會分層結構的變遷[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6(2):1.
[5]周作宇.教育、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6(5):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