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董逃行》、《王子喬》等詩歌為例,分析樂府古辭游仙詩在漢魏時期形成的原因,主要為歷史文化背景原因和古代統治者對求仙問道的熱衷。
關鍵詞:樂府;古辭;游仙詩
作者簡介:朱玉純(1993-),女,黑龍江省七臺河市人,廣西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在讀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8-0-01
游仙詩在漢魏時期逐漸發(fā)展和成熟,與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統治者的推崇有著重要的聯系,統治者的推崇是游仙詩興起的重要原因,而歷史文化背景尤其是莊子的藝術描繪則影響了游仙詩的藝術風格。
一、莊子的藝術描繪使人向往
漢初社會崇尚黃老學說,學習和研究莊子思想的人自然也多,《莊子》書中對“神人”的奇妙幻想,對讀者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例如《逍遙游》描寫“神人”美而不食人間煙火: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盵1]91《齊物論》描寫“至人”寒暑不侵:
“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厲害之端乎!”[1]107
尤其是對列子可以“御風而行”[1]89的形象描寫,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逐漸引申和轉變?yōu)楹髞砣藗冃闹械纳裣尚蜗蟮闹匾卣?。也許莊子對這些“至人”、“神人”等藝術形象的描繪,其最初的目的并非是描繪神仙,而是為了闡明他理想中的“無待”的境界,但這些藝術描寫卻為后人提供了想象空間,逐漸成為古代歷史和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待”、即超越現實物質條件束縛的“神人”形象也成為了神仙的標志性特征。
二、統治者的推波助瀾
早期社會生產力不發(fā)達,人們對于不可解釋的事情歸結為“神”、“上天”的作用,統治階級就以上天的意志為依據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如《尚書·召誥》記載周代統治者的告示,“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惟王受命”[2]184;“我受天命……受天永命”[2]189等等。后來關于“神”的傳說逐漸豐富起來,人們也有了關于仙人和仙境的想象。
不論是出于期望有神仙現身以說明自己統治的合理性,又或者是為了追求傳說中的長生不老,歷史上不少統治者們都對求仙之事懷有極高的熱忱。史書對漢武帝求仙之事的記載極為詳盡,漢武帝曾作《天馬歌》,表現了他對駿馬的喜愛和游覽仙界的渴望:“天馬徠,龍之媒,游閶闔,觀玉臺?!盵3]406
漢武帝在位五十余年,始終沒有放棄過求仙問道之事,他對方士所說的仙境和長壽不老之事尤為沉迷,俗話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位帝王的喜好在民間也掀起了巨大的風潮。據《史記·孝武本紀》記載?!靶⑽浠实鄢跫次?,尤敬鬼神之祀?!盵4]1079他親自到神廟中祭祀鬼神,耗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派人去海上尋找方士們所謂的蓬萊仙島,“與方士傳車及間使求仙人以千數。”[4]1130聲勢浩大,必然會引起人們的注意,民間的騙子們看到李少君、欒大等人以此成為皇帝的座上賓,“貴振天下”[4]1104,認為有利可圖,于是也紛紛效仿:
“求蓬萊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事矣?!盵4]1087
“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搤腕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盵4]1104
“自此之后,方士言祠神者彌眾,然其效可睹矣?!盵4]1155
漢武帝求仙之事對文壇的影響不僅在他在位的時期,在他申侯仍有許多與他有關的傳說故事為后人改編和傳唱,如金銅仙人、為愛妃招魂等等。這些傳說故事多帶有浪漫主義情懷,情感綺麗,是非常受后代文人墨客歡迎的文學題材。漢武帝統治時期大范圍的求仙引起社會上的波瀾,漢代樂府的游仙詩創(chuàng)作也受其影響,這對游仙詩的發(fā)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曹礎基注說.莊子[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03.
[2]王世舜.尚書譯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第1版。
[3]曾國藩纂,熊憲光、藍錫麟主注.經史百家雜鈔今注[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10.
[4]韓兆琪譯注.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0.6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