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對主語進(jìn)行判斷的句式。文言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diǎn)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dāng)謂語,對主語進(jìn)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1.“……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停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jié)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2.“……者……也。”主語后面不用“,”,翻譯時只把“者”譯為“的”,且在“者”后加個“是”。如:族秦者秦也。
3.“……,……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4.“……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停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5.“……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qiáng)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停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6.無標(biāo)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時沒有任何標(biāo)志,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僅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如: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7.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qiáng)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乃、必、亦、即、誠、皆、則、耳”等副詞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如: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
8.用動詞“為”“是”表判斷。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但也不是完全如此,“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但在漢以后則多作判斷詞,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如: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
此外,文言文中,否定判斷句有以下三種形式:
1.用“非……”來表示,“非”可直接翻譯成“不是”。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2.用“非……也”表示,“非”翻譯成“不是”,“也”字不翻譯。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3.用“非……者也”表示,翻譯成“不是……的”。如: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專項訓(xùn)練】
1.下列各句中,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B.此帝王之資也
C.我,子瑜友也
D.此乃天也
2.下列各句中,“乃”表判斷的一項是( )
A.今君乃亡趙走燕
B.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
C.旬乃還第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3.下列各句中,“是”表判斷的一項是( )
A.是天下之大賊也
B.是勝之舍人也
C.是吾劍之所從墜
D.不知木蘭是女郎
4.下列各句中,“則”表判斷的一項是( )
A.如此則荊吳之勢強(qiáng)
B.故木受繩則直
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位卑則足羞
5.下列各句中,“即”表判斷的一項是( )
A.梁父即楚將項燕
B.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
C.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dāng)?shù)溃闯洪帍U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離
6.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斷句的一項是( )
A.神仙之說,所謂為蛇畫足
B.藺相如者,趙人也
C.然是說也,余猶疑之
D.臣竊以為其人勇士
7.下列各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 )
A.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劉備天下梟雄
C.《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嫗,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8.下列各句中,“為”不表判斷的一項是( )
A.是為何谷
B.何為以公名之
C.以臣為愚
D.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